王薔
【摘? ?要】人們常說藝術無國界,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風繪本以藝術化的形式搭建起具有美學特色的視覺文本,以其生動、直觀的形式,以及獨特的美學特色,為全球觀眾呈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成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方式,成為中國與世界重要的溝通橋梁,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繪本中的圖像運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攜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規約意義,展現出當代中國文化現象與內涵。本文選取六部繪本作品,深入探討其圖像的意義,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創新圖像本體形態、內容和形式,賦予圖像文本規約意義,探尋時代話語體系和意義規則等方式,實現中國風繪本圖像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關鍵詞】中國風繪本? 圖像闡釋? 文化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8-0043-06
當今,人們已經進入到一個以視覺文化為主導的“圖像時代”,圖像以空前未有的力度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大眾文化的每一個層面。不論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遙遠的山村,人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地參與著這個視覺化的文化對話。在當前時代,人們逐漸摒棄了語言的界限,用圖像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分享經驗;通過圖像,能夠窺探到世界的多樣性,充分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在當代,傳播和發展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借助于視覺文化的力量,借助于圖像的力量。圖像時代賦予人們新的工具和機會,通過創造性地運用視覺文化,可以將傳統文化呈現得更加生動、有趣,進而穿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讓文化的種子在世界范圍內生根發芽,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為文化多樣性的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繪本又叫圖畫書,“它是一種以圖片的邏輯性作為意義生成的主要手段,以文字作為輔助性的工具來引導對圖片意義解讀”的圖書。隨著大量國外繪本引進中國兒童讀物市場,且成為暢銷書,繪本中的圖像和文字內容所攜帶的價值觀也滲透性地影響著中國兒童,繪本作者開始意識到應該創作帶有中國印記的繪本作品,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來滋養兒童心靈。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經典,深入挖掘文化基因價值和智慧啟蒙功能系統性,借助繪本這個載體實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不僅可以為中國兒童帶來豐富的精神給養,而且能讓世界兒童了解中華文化。本文基于圖像學理論,對中國風繪本中的圖像進行深度闡釋。
一、圖像基礎理論及研究對象選擇
第十屆意大利美術研究會上,阿比·瓦爾堡第一次提出了“圖像學”這個概念。瓦爾堡關注圖像中的細節,他從圖像的細節入手,通過細節閱讀展開對于文化史的研究,探討細節與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隱喻和象征意義。人文主義學者歐文·潘諾夫斯基的著述《圖像學研究》,其中的圖像闡釋理論為大眾提供了一條可嘗試的理解圖像的路徑。他將圖像闡釋方法歸納為三個層次:前圖像志描述,即闡釋圖像的自然意義;圖像志分析,即闡釋圖像約定俗成的意義;圖像學深度闡釋,即闡釋圖像背后所彰顯出的民族、歷史和文化現象。歐文·潘諾夫斯基藝術圖像學研究使藝術家對于圖像的研究走出封閉的形式主義美學格局,將其置于更大且更廣的文化視域中。E.H.貢布里希提出了錯覺主義圖像觀,在共有圖式的基礎上,藝術家和解釋者對既有規范進行試錯和矯正,不斷產生新的闡釋和理解,從而確定并重構圖像意義。他認為:“一切繪畫都必然是解釋,然而卻不是一切解釋都同樣有效。”E.H.貢布里希不僅認識到圖像闡釋的可能性,而且認識到解釋效能的有限性,防止“過度闡釋”。
歐文·潘諾夫斯基在《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藝術史》中認為:“內容,是與題材相對立的,或者可以用皮埃斯的話說,那就是,一件作品中只能悄悄透露而不能公開炫耀的東西。一個國家、一個時期、一個階級、一種宗教信仰或哲學信念的基本態度——所有這些都不自覺地受到一個個性的限制,并且凝結在一件作品中。”由此看來,作品中所攜帶的主題和意義、歷史和文化被隱藏于圖像的題材和形式之中,需要被闡釋出來才能更好地被大眾所理解。
本文選取以下繪本作品,將其置于圖像學的學科視域中探討其圖像意義。這些作品雖然內容各有側重,但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果,并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通過“一次次地進入圖像之內,進入到歷史和文化、情感和形式、精神和物質的共鳴之中”,理解繪本創作者的中華文化立場,以及對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
二、中國風繪本的圖像闡釋
(一)表象層面的自然意義
繪本中圖像本體釋義實際上就是對“前圖像志描述”的分析,一般探討的是圖像所模仿或再現的自然意義。學者劉濤認為“圖像本體的釋義路徑可以從三個維度切入:一是圖像形態分析,二是圖像內容分析,三是圖像形式分析。”順著這三個維度,圖像表象層面的自然意義將以最直觀的方式逐漸在大眾眼前展現。
首先,不同的形式與不同的視覺表征系統和釋義規則相對應,而形態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解釋語言,決定了文本的表現形式。就繪本中圖像釋義而言,對于圖像形態的分析,是圖像深層意義分析的基礎;其次,繪本中的視覺元素組成繪本圖像內容,只有準確識別和把握圖像文本中具體的圖像元素,才能展開對圖像內容的分析;最后,繪本的圖像形式分析,即對繪本中各個視覺元素之間的關系和結構進行分析,只有理清楚關系和結構,才能準確把握各個視覺元素的意義。
繪本《京劇貓之武松打虎》運用中國水墨漫畫的表現形態,創造性地把中國傳統藝術京劇臉譜、水墨、剪紙、皮影等運用其中,充分利用圖形、符號,以及虛實的表達來表現京劇的節奏和韻律。該繪本以傳統京劇劇目《武松打虎》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了一群京劇貓利用劇場空閑時,登上舞臺演唱精彩的京劇劇目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元素構成上,相較于普通的貓大眾,“武松貓”和“老虎貓”作為一個重要的“刺點”信息被刻意強化,這使得畫面的信息值呈現出一種不均衡的狀態,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相較于“展面”信息——“貓大眾”,“刺點”信息——“武松貓”和“老虎貓”意義最為飽滿,信息增長更迅速,成為視覺修辭實踐中特別關注的區域,它擴大了畫外聯想空間,主導了圖像文本的意義體系,追尋一些難以捉摸的畫外之意。此時,視覺形式和視覺意義之間建立了一種闡釋結構,為圖像意義的生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二)主題層面的規約意義
第二個層次是圖像的規約意義的闡釋。“盡管圖像的闡釋行為受制于個體的經驗、知識和情感。不同主體面對相同的圖像,或許會解讀出不同的意義和話語,但是圖像寓意闡釋學所強調的規約意義,即一個時代相對普遍的、共享的、約定俗成的意義。”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揭示了符號的深層表意結構——“神話”。他認為:“神話與特定符號被強制聯系在一起,神話是并不明確傳遞的第二層所指。”也就是說,分析圖像寓意就是探究其深層次的“言外之意”。
那么,為什么圖像文本會存在規約意義呢?首先,任何圖像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考慮時代語境系統對其造成的影響,因此從圖像文本形成的語境維度來分析其寓意具有現實可能性。其次,圖像符號的表征需要遵循一定的意義規則,如:轉喻和隱喻。沿著意義規則所設定的方向理解圖像的寓意,就有可能抵達相對普遍的、共享的、約定俗成的意義。接下來本文將分別從圖像形成的語境維度和意義生成的修辭結構分析中國風繪本中圖像寓意的生成機制,從而探索圖像主題層面的規約意義。
1.發生語境分析
“語境限定了意義詮釋的空間和邊界,同時鋪設了意義詮釋的法則與框架。”從互文語境的這一形態來看,“如果兩種圖像共享相同或相似的視覺圖式,則很容易形成一種聯想關系,也就是從一種圖像到另一種圖像之間的視覺想象,由此便形成了視覺修辭意義上的互文語境。”在繪本《京劇貓之長坂坡》中,作者將京劇與兒童喜歡的動物“貓”聯系在一起來創作。俗話說“扮上造型個個是個角兒”,一只只天然帶有花紋的貓就是天生的“角兒”。花貓和京劇中的“角兒”在視覺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二者共享相同的視覺圖式,構成了從一種文本抵達另一種文本的視覺想象。“張飛貓”的形象,引發了對“張飛京劇臉譜”的聯想,“張飛貓”文本與伴隨文本“張飛京劇臉譜”在修辭學維度上共同構建了一個互文語境。正是在這樣的一個互文語境中,大眾發現:作者熊亮通過趣味化的形象和情節設計,使得孩子能夠以一種更加親切的方式感知國粹京劇的魅力。
與互文語境相比,文化語境相對穩定。文化意義上的規約信息嵌套于圖像深處、隱藏于圖像內核中,所以一種圖像能夠回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容。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累和規約,使人們能夠按照社會上普遍共享的觀念和認識來把握圖像的規約意義,理解圖像的真正寓意。葉露盈的繪本《洛神賦》是以三國時期曹植的辭賦名篇《洛神賦》為基礎而創作的。其中的洛神形象之所以會成為通往“神”認知的規約符號,是因為其與歷史上的佛像、菩薩像造像特點一致,即“眼簾低垂”“鼻梁高挺”“兩耳垂肩”。繪本中的洛神形象征用了佛像造像這一文化符碼,并在此基礎上加入洛神獨有的“水”元素,因此其中所含有的規約性意義也悄無聲息地傳遞給讀者,讀者可以從《洛神賦》繪本中的洛神形象解讀出更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2.修辭結構分析
轉喻是一種非直接的表現方式,它的出現往往是因為圖像視覺意義上的直接表達出現危機,需要尋找媒介間接地表達思想,而“部分指代整體”正是典型的指示轉喻。阿恩海姆認為:“部分”意味著對“整體”的選擇,而從“部分”把握“整體”,本身也符合視覺思維的認知規律。不同的視點、視角和視域意味著對現實世界進行不同的選擇,呈現出不同的小片段或者各部分,再通過各部分逐漸構建出整體形態。繪本《獨生小孩》就選擇了不同的視點、視角和視域來呈現“整體”畫面。視點是一個觀看的位置,故事開場作者從背后的視點來觀察,緊閉的門和獨生小孩的背影。沒有表情也沒有聲音,卻讓讀者感到難以言表的孤獨和落寞,極大地拓展了視覺觀看的想象力;視角是一種觀看角度,繪本中有的畫面選擇仰視,有的畫面選擇俯視,不同的視角體現了觀看者和再現對象的權力關系,也豐富了繪本表現語言;視域反映表現對象的景別大小,特寫、近景、中景、遠景從小到大排列。繪本中,獨生小孩在夢中與麋鹿嬉戲的場景選擇了特寫,表情中攜帶著一種快樂的情感。而對整個夜空和街道的繪制則采用遠景方式,使其具有更普遍的現實認知能力。整個繪本通過使用不同的視點、視角和視域,呈現出一本具有強大的視覺能力的無字圖畫書。
在繪本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想要表達一些抽象概念就必須訴諸一些具象的符號,才能更為清晰地表達思想。“當我們征用或挪用一些具體的視覺元素來指代那些相對抽象的概念時,與此對應的視覺修辭實踐就是概念轉喻,其基本的指代方式表現為具象指代抽象。”繪本《寶兒》采用了強烈對比關系中最為突出的顏色——紅與黑,以及互補色——紅與綠。作者利用這種強烈的對比色來指代中國民間藝術形式的艷麗、豐富、夸張和神秘,也使得整個繪本帶有濃濃的中國民間藝術特色。
(三)象征層面的歷史文化內涵
第三個層次的圖像分析是要挖掘圖像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打開圖像闡釋的歷史向度、文化向度、政治向度,從而發現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底層規則。E.H.貢布里希指出:“圖像闡釋不能僅僅停留于圖像本體層面,而要將圖像置于一定的歷史文化結構中,同時將其與其他文化現象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如此才能抵達圖像背后相對復雜的社會文化內容。”由此可知,分析圖像不僅要關注表面上的圖像問題,而且應該努力去探究深刻嵌套在圖像深處的歷史、政治和文化內涵,從而解答“圖像能夠為時代言說什么”這一命題,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圖像與社會、歷史和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
繪本《洛神賦》是使用電腦和數位板制作完成的,它代表著當代數碼技術與繪本藝術的相遇和融合。當代數碼技術不斷地進入繪本當中,改變著繪本的創作手法,同時也悄無聲息地影響著這個時代的圖像風格和創作語言。數碼技術還為繪本創作者提供了機會,可以融合不同的藝術媒介,以創造更為豐富和互動性的繪本作品。這種跨媒體的創作方式不僅增加了繪本的娛樂性,而且提供給人們一種新的視角和新的觀念,從而幫助大家理解繪本中圖像的內涵,使它超越了美學維度的形式內涵,擁有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
三、中國風繪本的圖像重組與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它代表著華夏兒女的根本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它是中華民族不斷壯大發展的寶貴滋養。在這個背景下,繪本創作者積極投入探索,試圖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達給年輕一代,同時為其賦予新的時代價值。繪本創作實踐表明,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準確把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在這一過程中,繪本創作者通過創新圖像本體內容和形式,賦予圖像文本規約意義,探尋時代話語體系和意義規則,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獨特文化魅力,讓中國文化在當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繼續熠熠生輝。
(一)創新圖像本體內容和形式
繪本是視覺圖像的集合,繪本中的圖像體現著作者的思維邏輯和審美趣味。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視覺元素進行挖掘和闡發,通過解構與重組的方式組合成為新的視覺元素,各個視覺元素之間產生新的“有意味的形式”,最終創新繪本圖像本體。正如繪本《桃花源的故事》,創作者大膽地將西方繪畫中的水粉畫技巧引入其中,以表現中國畫的彩墨韻味,摒棄了西方繪畫中的光影、明暗、體積感和空間感等寫實繪畫創作手法,采用點、線、面這些基本視覺元素排列、組合構成整個畫面形式。與此同時,該繪本還大膽運用中國畫的“留白”概念,將各個視覺元素沿著“留白”的河流分布,形成了虛與實的統一體,完美地契合人類的視覺心理。
因此,這種創新方法允許創作者從圖像的形態、內容和形式三個方面出發,重新塑造了中國風繪圖像本體,這不僅僅是圖像的變革,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演繹,以及對視覺敘事的新思考。這種創新激發了觀眾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以新的角度欣賞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為繪本藝術領域帶來了新的創作范式,拓寬了繪本的審美領域。
(二)賦予圖像文本以規約意義
中國風繪本的創作者應以現代視角考察優秀傳統文化,將其植入繪本的視覺元素之中,使其擁有深層次的象征含義和隱喻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將中國傳統觀念與思想命題一并融入繪本圖像符號當中,豐富圖像主題層面的規約意義。正如繪本《桃花源的故事》中所繪的河流,該河流用“留白”的形式,巧妙地傳達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風采。創作者利用“留白”,超越了有限的空間,以虛無的形式訴說對桃花源般生活的向往,虛與實的統一體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莊子有云,“得意忘象,求象之外”,該繪本真正做到了從“象”的有限形式到“意”的無限表達,把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神悄無聲息地融入作品當中,也為繪本創作實踐提供了有益思路。
由此可知,中國風繪本的魅力在于它們不僅是視覺享受,而且是文化和思想的傳承與表達。創作者的努力使得這些作品能夠在深層次上與觀眾產生共鳴,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通過圖像和故事,這些繪本不僅為讀者提供了美的享受,而且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深層次文化理解的窗戶,這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有力方式,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貢獻了力量。
(三)探尋時代話語體系和意義規則
當今時代的觀念系統是抽象的、不可見的,它散落于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存在于文本表面的語法體系之中。因此,繪本創作者需要對日常生活進行細致入微的體會、觀察、思考和理解,對當代的圖像形態、圖像內容,以及圖像的構成規則認真考察和研究,按照全球化視覺系統的表述邏輯和游戲規則來創作,才能尋找到屬于這個時代普遍共享的視覺經驗、闡釋圖式和文化規約,并借助一定的修辭手法體現在繪本當中。
只有當繪本創作者嚴格遵循著時代共同認可的話語體系和意義規則進行創作,才能使繪本真正進入社會認知的意義維度,并最終沉淀下來。這樣的創作方式使繪本得以超越時間、空間和國界的限制,擁有永恒的吸引力,同時也具備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在遵循共通的話語體系和意義規則的前提下,繪本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在影響力,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和諧統一。這樣的繪本作品不僅能夠在國內傳承傳統文化,而且能夠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為文化多樣性的繁榮作出貢獻。相反,如果創作者違背這一共通的話語體系和意義規則,他們的作品將無法充分傳達更多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這樣的繪本作品可能會失去與讀者的共鳴,最終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法留下持久的印記。因此,在繪本創作中,遵循時代的語言和規則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為當代文化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風繪本中的圖像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這些圖像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規約意義,同時也呈現出當代中國文化的現象與內涵。通過闡釋活動,繪本中的圖像從自然狀態掙脫出來,獲得了一定的線索和邏輯,擁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本文通過對六部中國風繪本作品中的圖像進行深入闡釋,試圖揭示圖像在繪本中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方法和路徑,這不僅對繪本創作者提供了有益借鑒,還有助于更廣泛地推動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繪本媒介傳播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黃若濤.繪本書的傳播功能研究[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
[2]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80.
[3]歐文·潘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M].傅志強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7.
[4]曹暉.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圖像的闡釋途徑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8(03):172-138.
[5]劉濤.視覺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95-97,152,436.
[6]克萊夫·貝爾.藝術[M].周金環,馬鐘元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7]劉濤.符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意指實踐與隱喻機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92-103.
[8]羅蘭·巴爾特,讓·鮑德里亞.形象的修辭[M].吳瓊,杜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6-52.
[9]魯道夫· 阿恩海姆.視覺思維(35周年紀念版)[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25-30.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工商學院2022年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項目名稱:2022年線下一流本科課程《商業插畫》,項目編號:YLKC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