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全國旅游業的逐漸恢復,各地旅游演藝場次逐年上升,各地運用其所在地區的民族文化音樂作為表演節目的核心要素,以如何運用好民族音樂、如何在旅游平臺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文化是否得到有利的發展與傳承,作為本文最核心的討論點,本文以武陵山區民族音樂為例講述旅游與民族音樂之間的關系,從而在發展旅游的同時促進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民族音樂;旅游業;運用改編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0-0-03
一、疫情發生期間的前后對比
(一)2019年疫情期間的旅游事業發展與音樂運用
旅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民族文化的存在,在近些年的旅游事業發展中無不出現一個特別明顯的現象,那就是民族文化輸出,而圍繞旅游業發展的文化輸出行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舞臺音樂表演。以2016年后在全國各地特色景區形成的千古情實地實景表演下將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風俗故事串聯在一個舞臺上展示給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們,通過普遍認知來達到當地民族文化輸出帶動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而這些興起的演出無不證實一點,他們幾乎“代表”了當地民族文化。從2019年開始首演的千古情,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除了地方民族演藝活動外,節假日從地方到地方各基層單位也都積極努力展開文化宣傳活動,“五四”青年節、“七一”“八一”唱紅歌,合唱、群舞、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也在積極開展,與旅游行業的文化輸出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征。這首作品就是筆者所作,改編的湘鄂川黔地區民族歌曲《賀龍回到湘鄂西》的原始采風記譜(見譜例1),與后期樂隊改編譜(見譜例2)。發動當地音樂人,進行地方民族音樂改編、再到演出。
(二)2022年后旅游業的音樂運用與發展
2022年末,隨著全國旅游業迎來了恢復熱潮,雖不及疫情發生之前,但旅游業逐漸有了興起的希望。旅游行業受影響更甚之。而以千古情等表演活動的取消,民族音樂、舞蹈、文化也大受影響。但影響的僅限于對外來游客的文化輸出,而在地方上的音樂活動,則是體現在群眾性活動上,宣傳部門、文化部門都在積極舉辦各種活動推廣民族文化活動。但畢竟受到影響,還在逐步地開展中[1]。
二、張家界、湘西鳳凰為例講述民族音樂運用
(一)張家界地方音樂非對外地方研究方式
張家界地方民族音樂元素豐富,從張家界陽戲劇團發展,再到民歌眾多,發展方向頗為突出,結合西洋管弦樂團的音樂元素改編,結合流行樂隊的組合,以及當今大數據時代,數據交換的頻繁,那音樂發展是否也是受到此類影響。
湘西鳳凰處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民族音樂元素眾多,但在商業活動增多的現在,不得不說,外來音樂文化對于鳳凰當地民族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啻在音樂上,已有多方面可以證實這一點。作為在鳳凰連年采風的人,每一年湘西鳳凰的變化都很顯著。正如集合在沱江下游地區開始的演出,雖褒貶不一,但還是整合了地方民族音樂的特征開展,在這一部分,筆者沒有很嚴肅地去深究每一次出現的音樂作品。當然這也是因為地方音樂已經開始突破瓶頸,走向對外輸出的道路上了。
(二)張家界當地民族音樂發展
張家界當地民族音樂主要體現在陽戲劇團、桑植民歌、土家族圍鼓(打溜子)的發展上,但總體都是師傅帶徒弟的發展方式,人數有限,限制了對外文化輸出的能力;抑或地方采風,改編推崇網絡藝人,輸出當地音樂。但多是傳統的再改編,從編曲、錄音、到表演。而在當地高校,也有開展一系列的課程,如湘西民間打擊樂,聘請民間傳統的藝人、演員進行授課。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自古以來需要傳承的文化技藝實則不易。
(三)湘西鳳凰當地民族音樂舞蹈演繹方式
湘西鳳凰,地處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南,沿沱江而立之城,一隅千年古鎮。文化歷史淵源,其音樂、舞蹈民族文化在當地旅游業興起之前,就是傳統地方文化保留與傳承相對完善的地方。有大量值得研究的音樂種類,沿沱江一帶的語言文化相對豐富,地方方言就極具特點,有多種待考究的音樂元素。相對來說,鳳凰的民族特點以苗族居多。現如今旅游業興起之后的鳳凰,商業帶動經濟發展之后,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滯后性顯而易見。除仍保留在當地商業表演方式出現的音樂中,各鄉鎮之間的文化傳承受到很大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主要還是以苗族特色民俗音樂為主[2]。
(四)湘西鳳凰地方音樂非對外地方研究方式
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倡,各地也逐漸重視當地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傳承,除去古鎮中較為集中的對外商業演出外,以竹山苗寨為例,苗族傳統的攔門酒、苗鼓舞還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與傳承。在湘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集體苗鼓演奏,節奏為邊鼓重拍加上附點鼓拍子。
三、藝術形式
(一)歌曲種類
曲調:湘西地區與貴州接壤,受到黔劇的影響。湘西的黔劇曲調呈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表現了湖南湘西地區的民俗風情。
苗族山歌:湖南湘西地區有較多的苗族人居住,苗族山歌是他們的傳統音樂形式。這些歌曲以簡單純樸、朗朗上口的曲調和清亮激昂的歌聲著稱。
湖南民歌: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湘西歌曲外,湖南湘西地區也產生了許多優美的湖南民歌。湖南民歌曲調優美動人,表達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族魅力。
這些都是湖南湘西地區常見的歌曲種類,每一首歌曲都反映了該地區的特色和民俗文化。湖南湘西歌曲豐富多樣,讓人們更加了解和欣賞湘西地區的獨特魅力。
(二)音樂伴奏種類
嗩吶伴奏:嗩吶是湘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無論是張家界土家族地區還是湘西鳳凰苗族地區,常用于伴奏湘西民族音樂。嗩吶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為音樂增添了熱烈、豪放的氛圍。
打擊樂伴奏:打擊樂在少數民族中是最常見的民俗樂器,其規律的節奏和鮮明的演奏技巧常用于伴奏湘西民族舞蹈和歌曲。
聲樂合唱伴奏:湘西少數民族音樂中,對唱、合唱是一種常見的表演形式。對唱在山歌中都有體現,而且苗族音樂里分聲部演唱中,二聲部對位符合對位法的技巧,但突出三、六度的基本對位原則,極少使用到樂器伴奏。而合唱表演中,常常伴以簡單的節拍或民族樂器的伴奏。
這些是湘西少數民族音樂常見的伴奏類型,每種樂器和伴奏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音樂特點和表現力,為湘西民族音樂增添了豐富的多樣性。
此外,琵琶、二胡、古箏等傳統中華樂器也在湖南湘西地區的民族音樂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演奏和表演上,湘西州的音樂伴奏往往會采用多種樂器的結合,以豐富音樂的層次感和音色變化,使音樂更加生動、飽滿,并凸顯出湘西地區獨特的民族音樂風貌[3]。
四、傳承與運用
(一)民歌資源的傳承
民族文化資源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各民族中都很難做到完美無缺地傳承給后人,但在民歌資源的傳承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不在于抓住民族特有的著名音樂資源,而是在已知的資源中更好地提取其特點,并運用,再談及傳承。
(二)民族風俗的運用
民族風俗的運用是指在各個領域和場合中,將民族的傳統風格、道德觀念、服飾、音樂、舞蹈等元素融入其中,以展示和保護民族文化的一種做法。在湖南省湘西州地區,也可以運用民族風俗來展示地方的獨特魅力。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湖南湘西州地區民族風俗的運用方式。
節日慶典:在各種傳統節日如苗族的苗年節、彝族的彝年等各種節日傳統慶典中,可以通過慶典活動、服飾、舞蹈等方式展示和體驗民族風俗。例如,穿著傳統服裝、演唱民族歌曲、展示傳統舞蹈等。
民族民居:傳統的湖南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壯族等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居建筑風格,可以在建筑設計和裝飾中保留或恢復傳統元素,呈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
五、優勢與劣勢
(一)優勢
文化展示:當地民族音樂是當地民族文化的生動體現,通過在旅游景區中運用民族音樂,可以更好地展示和傳承當地的民族文化,向游客展示獨特的文化魅力。
情感表達:音樂是一種共通的語言,通過當地民族音樂的演奏和表演,可以讓游客更深入地感受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加深游客對當地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旅游吸引力:當地民族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能夠帶給游客新鮮的感受和體驗,提升旅游景區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
(二)劣勢
失真的表演:一些旅游景區的演員雖然會演奏當地民族音樂,但由于表演目的的限制,他們可能不具備充足的專業技能和深入的了解,使得音樂表演失去了真正的自然情感,只是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而表演。
外來文化入侵:在旅游景區中對當地民族音樂的運用,有時可能存在文化入侵的問題。當游客對當地音樂演繹、展示過于習以為常,只關注其娛樂效果而忽略了對音樂背后文化內涵的理解與尊重,這可能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產生不良影響。“在全球文化融合的現代社會,非遺民族音樂面臨的文化傳承壓力越來越大。流行文化的興起和眾多外國文化的涌入,使得部分年輕人忽視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在音樂方面的審美也越來越單一。現代社會中,部分年輕人難以真正欣賞傳統民族音樂,部分旅游景區為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不斷改革民族音樂文化展演,但創新方法不當會使得民族音樂向著過度流行化和娛樂化的方向轉變,從而導致市場化的傾向能夠為旅游展演項目招攬更多游客,帶來更加可觀的經濟收入,從而改善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狀況,但過度的改編并不利于非遺民族音樂的保護和發展。部分非遺民族音樂失去了原本的韻味。”
六、結束語
在歷史長河中,民族文化永遠是民族多樣性特征的重要體現,而民族音樂的傳承,在運用當地民族音樂的過程中,要注意平衡商業利益與文化保護,尊重當地文化習俗與避免過度商業文化引入,避免文化入侵,可以在不破壞與可以改編民族性音樂的同時,適當地發展與推廣民族民間音樂,以確保當地民族音樂能夠獲得適當的傳承與保護,并充分發揮其在旅游中的積極作用。最終還是建立在運用之上,無論是哪種用途,可拓之,切勿怠之。
參考文獻:
[1]盛潔.旅游演藝視角下的非遺民族音樂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3(03):91-93.
[2]姬文革.鄉村旅游與六盤山地區民間節慶音樂文化的融合發展[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綜合創新與發展學術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3:3.
[3]周志家,陳自文,周海燕.大庸古樂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李祥(1991-),男,湖南湘西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