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唯?文一旋?楊若谷

摘 要:星子西河戲作為江西六大古老劇種之一,是贛鄱地方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1年被列入我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時期,我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穩步增長和發展,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推進,西河戲的文化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從文化生態視角對星子西河戲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與思考,結合科技與現實因素,提出西河戲傳承對策,以期為星子西河戲的傳承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河戲;文化生態;現代性;社會環境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0-0-03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星子西河戲原有的文化生態發生嬗變,群眾對于星子西河戲的認知度與認同度不斷降低,欣賞主體也不斷減少,這項根植于農村的戲曲藝術日漸凋零、瀕臨失傳。盡管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星子西河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漸漸恢復生機,但傳承情況仍不容樂觀。基于此,本文從文化生態視角,對星子西河戲所處的生態環境、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與反思,探究新時期西河戲的傳承發展方式。
一、星子西河戲所處的生態環境
星子縣位于江西省北部,屬江西省九江市,今更名為廬山市,北倚廬山,南臨鄱陽湖,風光秀麗,其名源于五代十國楊吳大和年間所設星子鎮,因鎮里南湖中有“落星石”而得名。公元982-1913年為南康府管治所在地,其間歷史文化積淀深厚。[1]
星子縣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故里,是古代隱逸文化的典型區域,其秀麗的山水田園,孕育出陶淵明田園詩和品格風范;宋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和集大成者朱嘉,曾在南康任知軍,他們廣泛傳播和弘揚理學,使得理學得以走向全國。歷史上更有陶淵明、李白、周敦頤、蘇軾等在星子地區,創作了中國文學名篇:《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望廬山瀑布》《慧崇春江晚景》等,成為至今仍傳誦的佳作。千百年來,各家文化在此地水乳交融、相互影響。
西河戲就是根植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明清時期作為省戲的西河戲,之所以最后定居在星子縣并不是偶然,這是由于星子縣的主體文化是雅文化,所以它才能接納這一比較高雅的大戲劇種。如府、縣慶典時,常會演出西河戲,推動了這一戲劇的發展。西河戲分為大戲和小戲,大戲多為表現帝王將相;小戲側重表現民間生活,唱腔多由民歌小調演變而來。前者如京劇、漢劇等,后者如黃梅戲、采茶戲、花鼓調等。故黃梅戲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星子縣盛極一時,但最終還是沉寂,西河戲則占領星子的城鄉舞臺至今。
二、星子西河戲的發展現狀
星子西河戲是贛東北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代表著贛鄱民間戲曲文化和下層文化,是江西地方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星子西河戲的整體興衰受到民間傳衍、舞臺創演、理論研究等多個領域的影響,是各群體在各文化場域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民間傳衍現狀
民間傳衍的星子西河戲是文化發展的元基因,其存續狀況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其他領域。據考證星子西河戲的由來,見于《南昌縣志》中,清乾隆年間,南昌市建有多處樂王廟,其中指出西河戲始出省城。后來由于昆曲興起,把西河戲排擠出來。西河戲班在南昌市不能立足,便分南北二路漂流。南路進入高安縣,不久消失。北路進入九江市德安縣,于同治年間由民間藝人湯大樂教習星子縣姓湯同宗,從而傳入星子地區。1874年,星子人周自秀肇建“青陽公主星邑義和班”,西河戲便從此在星子縣安家落戶,流傳發展。[1]
星子西河戲流傳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傳承人有200余人,分散于全縣各鎮各村,并且每個自然村落都有獨立的表演能力,常見于節日慶祝活動中。但由于商場、工廠等經濟體的發展,星子西河戲在傳統社區的表演場域,被迫居于公園、廣場和旅游景區中。尤其是與農耕文化或歷史故事相關的劇目,其內涵、形態與功能隨著文化場域的變遷而發生異變。從民間傳承群體看,由于贛東北地區經濟欠發達,許多老一代藝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一代年輕人為尋求更好的生活外出工作,導致星子西河戲存在“后繼無人”的危機。事實上,西河戲傳承群體對其藝術形式存續具有重要的影響,總體而言,民間傳衍的星子西河戲在文化生態系統中常處于風雨飄搖的境地。
(二)舞臺演出現狀
西河戲是流行于江西省星子縣的地方戲曲藝術,并影響到鄰縣,德安、共青城等部分村落均有演唱西河戲的風俗。西河戲在星子縣流傳了近200余年,除白鹿鎮僅部分村落演唱外,其他鄉鎮幾乎每村都有演唱。近二十年來,據統計興建戲臺有蛟塘鎮王家岸村戲臺、蓼南鄉四方灣尹家戲臺等16個新戲臺,在蛟塘鎮等鄉鎮建有文化活動廣場,用于演出西河戲,此外,縣城也經常組織演出,深受群眾喜愛。目前,廬山市(星子縣)官方也加大對西河戲的保護和傳承力度,成立了廬山市西河戲保護發展研究協會。該協會現已有會員百余人,同時還組建兩家演出公司,定期進行下鄉演出。
目前,星子西河戲演出的內容仍以歷史故事為主,包含三國、隋唐時期的故事等,當下也會依據演出場合或以抗疫為題材進行創作演出,代表性劇目有《三氣周瑜》《小喬勸夫》《正德戲鳳》《嘆中原》等。
戲曲演出是星子西河戲文化創新與流播的重要形式,在區域文化建模中處于中心地位。省、市藝術展演等賽事活動是西河戲演出的重要平臺,如圖1所示為星子西河戲傳承人參加2023年九江市戲曲藝術展演。
據統計,當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當地西河戲愛好者登臺演出,近兩年廬山市(星子縣)開展西河戲戲曲交流和惠民演出近200場。西河戲不僅能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傳播歷史知識和施行教化方面都發揮著作用。但主要受眾是基本群眾,且年齡偏大,年輕人有新的不同時尚,因此,西河戲的發展仍任重道遠。
(三)理論研究現狀
從所查閱的資料來看,國內對星子西河戲的研究成果較少,《西河戲》(2010)、《星子縣志》(1990)、《江西戲劇年鑒》(1983)、《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西卷》(1999)等戲曲志書對星子西河戲音樂作了粗略介紹。此外,還有5篇學術論文分別對西河戲音樂形態與傳承機制進行分析,提出傳承建議和發展路徑。
上述列舉的相關研究內容主要以歷史、戲曲形態、文化傳承為主,印證了星子西河戲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多樣性,但文章的數量較少,也凸顯出學界對于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不夠,雖已有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也存在研究的局限性。
三、星子西河戲的發展反思
目前,星子西河戲雖在各領域均有發展,但也存在現代性問題。
(一)戲曲功能嬗變
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戲曲藝術依附的民俗文化土壤發生變化,戲曲藝術的功能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民俗藝術被創造、應用、傳承的歷史時期,其形式與內涵的演進,以及盛衰存廢的變化,也都由功能所牽動。功能是民俗藝術消長的決定因素,也是民俗藝術創造的動力。[2]西河戲主要的功能是供當地人審美和娛樂,隨著電視、網絡媒體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和娛樂方式趨于多樣化,手機APP、流行歌曲、電視網絡的發展,極大地滿足了普通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就導致傳統戲曲趨于尷尬地位。
(二)青年參與度低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深入實施,各地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在各級政府和相關文化部門的積極引導下,星子西河戲的各項活動,群眾的參與度較高,但主要群體仍是村里的年長者。如2023年暑假在蓼南鄉和公塘村實地觀看西河戲,場面甚為喜慶熱鬧,但是從演出者到觀看者,基本是以老年人為主,甚至是一些需要體力的場務也難見年輕人身影。筆者隨機訪問在觀看表演的本村年輕人,大部分人表示“無聊”,“平常都在外面做工,沒有時間觀看演出,大部分休息時間會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娛樂”。年輕人參與度和參與感較低,使得星子西河戲陷入瓶頸,沒有受眾更何談發展,西河戲年輕人參與程度低這種現象,在戲曲傳承和發展中不是一個特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對星子西河戲的傳承與發展尤為不利。
(三)民俗節日淡化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方式與居住方式的改變,致使審美與娛樂的習慣被改變,根植于村鎮的星子西河戲,往往見于春節、元宵、端午或重陽等傳統節日或是嫁娶、建宗祠等家族喜慶日中,舊時依靠族群的民俗活動也逐漸弱化,同時西方文化的傳入,一些年輕人推崇過西方的節日,節日的淡化使得失去生存土壤的西河戲陷入窘境。
(四)專業人才匱乏
現如今星子西河戲主要以業余隊伍組成,人員大多文化程度較低,目前專門從事西河戲創作的編劇、導演等幾乎沒有,主要以傳承人為主,這必然導致西河戲創新劇本、內容受到影響。同時,理論和實踐不相統一,西河戲理論處于滯后狀態,空有實踐經驗無法用理論表達,會使得潛在的傳承人才流失,更多的年輕人放棄戲曲藝術,一味地追求更大經濟利益。
四、星子西河戲的發展對策
新時期,在國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背景下,星子西河戲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環境,星子西河戲作為本土民俗藝術,其發展與地域文化、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文化生態學視域下看,星子西河戲的保護還需要解決時代性的矛盾,保持多樣文化生態的平衡,創建一個動態開放的文化共生系統。
(一)豐富西河戲文化內涵
區域風格是戲曲藝術的立身之本,是民間戲曲各個屬性中永恒性與根本性的特征。我們要保護的是在贛北這個獨特地域條件下衍生出的戲曲形態,因此,加強星子西河戲中贛鄱文化內涵的提煉尤為重要,這也是星子西河戲能夠世代傳承的內在動因。通過市場調研,將現代的文化審美、時尚追求、科技手段融入其中,甚至是利用新型材料、美化舞臺布景等方式去挖掘更多的創新元素,達到提升和豐富西河戲表演空間的目的,并且利用贛鄱地區現代豐富的素材和社會主題,創作更符合、更貼近人們審美的現代生活劇本,善于在生活和傳統文化中發現素材,有效地吸收外來文化的有機成分,適應新文化生態,增強西河戲的生機和活力,使西河戲繁榮再生。
因此,我們應在強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保留方言特點、提煉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創新,避免同質化,以喚起當地年輕人對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只有這樣西河戲才能得到傳承與發展。
(二)文化生態的適應與再造
文化生態的變遷既然無法阻止,我們就要尋求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生態平衡與再造。[3]西河戲是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綜合而成的藝術形式,其表演形式復雜,內容豐富,需要對其角色、音樂形式、服飾道具等進行整體的提煉再塑,同時進行多渠道發展。
西河戲若想得以傳承和保存,就需要適應變化的文化生態,第一,通過當地政府部門介入,以中小學美育、職業教育、老年大學、廣場舞、文化中心等形式進行群眾推廣,達到西河戲的普及。第二,利用網絡媒體宣傳,有計劃、有策略地進行運營,提升商業價值,使之能夠實現傳播與發展,從而擴大西河戲知名度與影響力。第三,建設星子西河戲網絡數據庫,將傳統劇目的影卷進行留存歸檔,提供數據共享,為文化與信息產業的整合創造條件,并對數據信息進行動態管理。通過建設數字化博物館的方式,對星子西河戲進行“宣傳性”與“儲存式”的保護,讓更多的人去認識了解。第四,建立虛擬空間,將西河戲各個演出劇目上傳到系統內,在虛擬空間內演出。通過技術手段創造星子西河戲演出時的三維場景,建立基于VR技術的星子西河戲平臺,用于克服地域的交通限制節省時間,實現戴上了VR眼鏡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沉浸式觀看星子西河戲的體驗。
五、結束語
西河戲是我國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性與不可再生性的特點,因此,在探索西河戲發展策略的同時,也應關注星子西河戲最初的文化生態,要注重保留原有文化,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上找尋平衡點,為適應時代發展開辟新路徑,維系活態傳承,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與繁榮。
參考文獻:
[1]朱貴濤,宋崇鳳,周中鐸.西河戲[M].香港:中華詩詞出版社,2010.
[2]陶思炎,等.民俗藝術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3]林榮珍.文化生態變遷視域下閩西客家民俗舞蹈現狀探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06):62-65.
基金項目: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文化生態視域下星子西河戲口述史研究”(項目編號:YG2022137)。
作者簡介:孫煒唯(1993-),女,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從事音樂人類學、區域音樂研究;文一旋(1992-),男,江西萍鄉人,碩士,講師,從事音樂文化研究;楊若谷(1988-),男,江西廬山人,博士,講師,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