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村合作社一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1]。新型農村合作社特指在我國農村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我國農村的專業合作社、社區合作社、專業(行業)協會、各類經濟聯合體等組織的總稱。相較于個體經營存在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信息閉塞等問題,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經營方式順應了農業產業化、農村市場化和農民組織化的潮流。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過程中,新型農村合作社將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2]。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社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因此,筆者在查閱文獻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數字賦能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策略。
新型農村合作社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目前新型農村合作社存在規模小,管理運營缺乏規范,缺乏專業人才,經營同質化、品牌效益不強等問題。
新型農村合作社在整合資源等各方面具有優勢,不僅可以使農村生產模式由小農經營轉向集體經濟,而且可以幫助農民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新型農村合作社數量激增。然而,雖然新型農村合作社數量較多,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傳統的農業大省,如山東省、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且普遍存在規模較小的問題[3-4]。新型農村合作社普遍規模較小的原因主要有2 個方面。第一,目前我國農村基層干部對新型農村合作社相關政策的了解不夠深入、透徹,存在一定的信息滯后性[5]。基層農村干部自身對新型農村合作社認同度不高,在推廣新型農村合作社經營模式時缺乏積極性、主動性。這導致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社缺乏科學客觀的理解和認可,參與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第二,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在于將生產要素進行整合、盤活,以實現體系化、規模化運轉,提高其抗擊風險的能力。但當前新型農村合作社規模發展的要素難以集中,不利于其發揮統籌運作的優勢,抗擊風險的能力較弱,對當地經濟發展等帶動作用不足,導致農民對其認可度不高,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發展規模難以擴大。
新型農村合作社是經營主體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由農民自發組織成立和管理運營[6]。然而,當前農民主體意識較弱,未能充分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管理運營中發揮作用[7]。同時,鄉鎮政府、村委會、新型農村合作社、村民共同構成了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多元主體,新型農村合作社和村委會之間逐漸形成“利益汲取—慣性依賴”關系,部分村委會扮演鄉鎮政府“代理人”的角色,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8]。這不符合新型農村合作社民主管理、協商對話的發展需求,導致村民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中話語權低、存在感弱,打破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新型農村合作社管理的初衷。在財務管理方面,新型農村合作社缺乏財務管理制度規范[9]。從實際來看,部分新型農村合作社存在“一言堂”“行政色彩濃厚”等現象,村民主人翁意識不強,未能有效推動財務管理公開化、制度化,也未形成科學的風險共擔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參與意愿[10-11]。另外,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登記注冊、出資等方面,部分新型農村合作社出資過度集中,少數社員承擔了大部分出資,社員之間的出資比例差距過大,社員之間權責劃分模糊,利益分配不合理,內部矛盾突出[12-13]。
新型農村合作社經營需要一定的管理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及復合型人才。目前,新型農村合作社一般是由村干部或村中“能人”創建,其在農業種植或畜牧養殖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但在社會組織運營管理方面缺乏專業知識和學習平臺。同時,從新型農村合作社經營者年齡結構上來看,大部分經營者處于中年階段,身體各項機能不斷下滑,且農村長期以來處于發展相對滯后的狀態,生活環境較差,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不完善,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不利于吸納人才、留住人才,進而導致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存在人才斷流的風險[14]。新型農村合作社需要農業、管理、財務、營銷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這要求對專業人才進行多方面的培訓。然而,部分新型農村合作社人才培養存在內容和模式單一的情況,缺乏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15]。例如,在數字化建設人才的專項培訓中,數字化人才不只需要掌握數字技術,更需要做到緊跟技術發展趨勢和產業發展趨勢,這需要人才具備與時俱進、自主創新、合作共贏等精神和意識。但部分新型農村合作社在數字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平臺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均與現實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培訓質量與培養目標不符,不利于專業人才數字化素養的提高[16]。
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經營范圍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多種產業,但目前主要集中于農作物種植和農產品初級加工。受氣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同一區域的新型農村合作社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如生產同一類型的產品,使用相同或類似元素包裝同一類產品,導致新型農村合作社注冊品牌數量眾多但特色不突出[17]。同時,受人才不足的限制,新型農村合作社缺少將產品質量、品牌、服務等影響消費者消費行為的關鍵要素進行優化的意識和能力。這就導致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產品數量眾多但品質參差不齊,不僅不利于合作社的整體運轉,而且會影響消費者對該合作社和其品牌的信任度,不利于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高。尤其在線上銷售方面,部分新型農村合作社存在經營誤區,對于電商經營中所需要進行的產品策劃、品質標準制定、品牌包裝、宣傳推廣及銷售、物流、售后等各個環節缺乏清晰的認識、科學的規劃和必要的重視[18]。另外,同區域新型農村合作社常存在分散經營、同質競爭的現象[19]。消費者在購買時較少注意到同質品牌和產品的區別,由此可能出現一家品牌產品品質欠佳而波及其他同質品牌的現象,不利于品牌效益的提升。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社數量多但規模小,不利于發揮其規模效應,難以實現統一管理。利用數字賦能新型農村合作社規模擴大及同區域、同質化新型農村合作社合并,有利于實現區域內分工合作、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一,新型農村合作社可采用數字化管理方式,實現合作社發展歷程、收益與風險等方面的記錄和分配。這樣一方面會使合作社運營模式更清晰,便于對合作社經濟效益進行統計和分析,為合作社后續配置資源、擴大生產規模提供條件;另一方面推動形成清晰的權責機制,激勵其他村民加入合作社,使合作社不斷擴大規模。第二,在新型農村合作社合并方面,相關部門可引入數字化管理,充分掌握區域內資源和各新型農村合作社的優勢,實現科學的規劃、分工與合作,推動同區域、同質化新型農村合作社整合,發揮統籌運作的優勢,集中發展要素,推動區域內特色產業形成,優化產業布局,以此實現經濟效益的擴大及服務內容的豐富和發展,從而不斷擴大新型農村合作社規模,發揮新型農村合作社的規模優勢。
新型農村合作社管理運營不規范與其規模小、經營者缺乏民主意識、社員主人翁意識不強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對此,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提升新型農村合作社管理運營水平。例如,在新型農村合作社財務管理及監督方面,可以創建相關網頁或App,統一在網頁或App 上進行財務信息公示,由政府部門或設置專人進行監督,并定期向社員進行匯報;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定期在線上組織開展合作社效益、經營者投票排名、評比和獎勵活動,不斷提高經營者積極性和運營水平,進而將合作社運營的決策權和參與權放歸全體社員。
新型農村合作社可采用數字化管理,為專業人才線上工作、監督等提供支持。專業人才可在城鎮進行數字化遠程辦公,在網頁或App 內進行定期走訪和聽取匯報、指導的任務打卡,以此推進新型農村合作社經營的規范化、專業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便利度,改善人才流失現狀。例如,電商經營人才可通過遠程辦公,依托大數據技術獲取并分析消費數據,提高市場分析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另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線上方式定期組織新型農村合作社經營者、社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學習,以數字化、信息化的培訓方式拓展學習渠道,降低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成本,為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提供人才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關注種植、電子商務和社會組織運營等方面的實用技術,也應包含人才職業規劃、集體意識、民主意識等的培育。
品牌、產品質量、價格、服務等都是影響消費者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20]。針對新型農村合作社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缺乏品牌意識、產品品控能力弱、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新型農村合作社可借助大數據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設計打造專有品牌,提高品牌識別度,提高自身產品在一眾同質化品牌和產品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消費、宣傳依靠品牌效益、產品品質,而非依靠甚至受限于平臺流量變動。同時,新型農村合作社可借助大數據技術,持續關注消費數據、市場需求、產品評價等,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提高、統一生產標準,促進合作社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運營。此外,新型農村合作社可借助互聯網平臺,著力打造網紅產品,以此進一步打開市場;應以品牌為區域合作社生產加工設置明確清晰的標準和方向,帶動產品品質、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從而提升品牌效益。
我國是農業大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傳統的自耕自種生產模式對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存在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改變當前農業的生產經營格局至關重要。新型農村合作社不僅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組織載體,而且是培養農民合作精神、激發農民合作意識及提升農民自身能力的“農民學校”,具有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的發展優勢,極大地順應了現代農業產業化、機械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能夠在增加農民收入、抵御風險、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穩健發展對我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21]。
筆者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和新型農村合作社自身優勢,通過查閱資料與實地調查,分析新型農村合作社在生產經營、組織管理、人才建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現狀,發現當前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存在規模小,管理運營缺乏規范,缺乏專業人才,經營同質化、品牌效益不強等問題。整體而言,目前我國新型農業合作社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需要政府、社會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其自身也需要結合時代發展和現實需求不斷調整生產結構和經營方式[22]。隨著科技進步與時代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基于此,筆者針對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數字賦能合作社規模擴大,數字賦能管理運營規范,數字賦能人才支撐,數字賦能專有品牌打造、品牌效益提升等發展策略。在數字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以數字化技術助推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促進新型農村合作社的數字化轉型,可發揮新型農村合作社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的優勢,能提高其輻射帶動作用。
隨著科技進步與時代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社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通過數字賦能,新型農村合作社可為我國鄉村振興、糧食安全、共同富裕、數字中國等多項戰略任務的落實奠定基礎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