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
中衛市沙坡頭區農業農村局,寧夏 中衛 755000
中衛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寧夏)草畜產業發展大市。肉牛養殖是當地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振興鄉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在政策的扶持下,中衛市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且養殖模式向“家庭式”經營發展。2022 年,中衛市肉牛存欄23.5 萬頭,出欄10.9 萬頭,牛肉產量1.8 萬t[1]。在養殖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肉牛易發生各種疫病,嚴重影響牛只健康,甚至危害人體健康。疫病的發生會嚴重阻礙肉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威脅公共衛生安全。因此,做好基層肉牛疫病防治工作,對促進肉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肉牛常見的疫病有牛口蹄疫、牛布魯氏菌病、牛結節性皮膚病、牛炭疽病等。2021 年,中衛市將上述疫病納入《中衛市2021 年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方案》[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牛口蹄疫的潛伏期一般為4~7 d;病牛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為主要傳染源。病牛體溫升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其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部位會出現水皰和鮮紅色的爛斑。牛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冬季節發病率較高,主要通過牲畜消化道、呼吸道傳播,為人畜共患病,且傳染速度快、范圍廣。隨著肉牛養殖規模的擴大及肉牛的跨地區調運,牛口蹄疫發生頻次不斷增加。
牛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懷孕母牛患病后多在妊娠5~8 個月發生流產、產出死胎或弱胎,流產后常排出污穢的灰色或棕色惡露。公牛患病后主要表現為睪丸炎和附睪丸炎,精液質量下降,喪失配種能力。部分病牛還可發生關節炎、淋巴結炎等。布魯氏菌病可引起牛只出現繁殖障礙,不利于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且該病治愈效果不理想,對牛只的危害較強。患病牛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接觸等傳播。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季節性較為明顯,晚冬和早春為該病始發期,夏季為發病高峰期,秋季發病率較低。
牛結節性皮膚病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引起的一種牛全身性感染疫病。患病后牛只發熱、機體消瘦、淋巴結腫大、皮膚水腫,全身出現硬實,圓形、隆起的結節性病變,可能繼發化膿性細菌感染和蠅蛆病。該病還可引起牛只出現繁殖障礙,哺乳牛發生乳房炎,懷孕母牛流產,公牛不育。該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或蚊蟲叮咬傳播,蚊蟲活躍的夏季發病率較高。
牛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和烈性傳染病。患病后,牛只高熱至42 ℃,呼吸困難,可視黏膜呈藍紫色、有出血點,瘤胃臌氣,腹痛,全身戰栗,嚴重時發生昏迷,1~2 d 死亡,死前有天然孔出血的情況。病程較長時(2~5 d),可見病牛頸、胸、腹部皮膚水腫。牛炭疽病為人畜共患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和黏膜等傳染,夏季發病率較高。
養殖戶是一線防疫人員。因此,提升基層防疫水平的首要措施就是加強基層防疫知識宣傳,提升養殖戶的防疫意識,使其能夠科學飼養管理肉牛,科學防治疫病。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可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動物防疫宣傳資料,普及肉牛養殖防疫知識。防疫知識應包括基層畜牧防疫的重要性,中衛市肉牛養殖中常發的疫病種類及其臨床癥狀、流行病學、防治方法等,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增強肉牛養殖戶的防疫意識。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可開展防疫知識宣傳講座,由基層畜牧獸醫擔任主講人,為養殖戶講解肉牛防疫知識,并將肉牛防疫知識印刷成冊,在進行防疫宣傳時將宣傳手冊發給養殖戶。當地應通過各種宣傳措施提高養殖戶對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營造良好的防疫氛圍[3]。
2.2.1 精細飼喂,給肉牛提供充足營養
肉牛飼料由粗飼料和精飼料兩部分組成。為保證養分供應充足,養殖戶應科學合理搭配粗飼料和精飼料。養殖戶應每日飼喂肉牛3 次,并確保定時、定量飼喂。若要更換飼料,養殖戶需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以免肉牛發生胃腸道疾病。此外,養殖戶應每日為肉牛提供飲水兩三次。
養殖戶應給牛提供清潔的飼料和飲水,保證肉牛采食安全,謹防飼料、飲水變質。牛飼料應貯存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不同品種的飼料應分開貯存。若發現飼料變質,養殖戶應及時將其清除。
2.2.2 保持環境衛生清潔,防止滋生病菌
養殖戶應每天清掃一次牛舍,將牛吃剩的飼料、排出的糞便清理出圈舍,確保衛生清理無死角,保持圈舍干凈。養殖戶還應將圈舍附近的雜草叢清除干凈,破壞牛虻等害蟲的棲息場所;在圈舍內安裝防蟲網,徹底切斷蚊蠅傳播疫病的途徑。清理完圈舍后,養殖戶可用生石灰對地面進行消毒,或用2%~4%氫氧化鈉溶液消毒,在疫病易流行期間每7 d 連帶牛只消毒一兩次。對于牛槽和飼養用具,養殖戶可用3%甲酚溶液噴灑消毒;對于牛舍墻壁、牛欄,可用15%石灰乳或20%熱草木灰水涂抹消毒,每隔15 d涂抹消毒一次。
2.2.3 科學免疫,增強牛群機體免疫力
養殖戶應按照基層畜牧獸醫的建議和要求,對牛群進行規定的疫苗接種,增強牛只的免疫力。
疫苗接種應采取春、秋兩季集中接種與定期補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接種時應用乙醇對接種部位進行消毒,做到“一針一牛”,防止交叉感染。農村畜牧養殖存在隨時買賣的情況,存在飼養周期短、動態變化快等特點,獸醫難以及時掌握畜禽出欄量、引進種類及數量,極易造成漏防[4]。因此,養殖戶應建立健全養殖檔案,包括疫苗接種記錄、疾病治療記錄等,方便基層畜牧獸醫查看肉牛疫苗接種情況。
2.2.4 加強外部防疫,避免接觸疫源動物
養殖戶在購買肉牛時應盡可能選擇當地肉牛;在跨地區購買肉牛時,應要求出售方出具檢疫證明,查看牛只的免疫情況。禁止購入免疫情況不明確的肉牛。新購入的肉牛應在單獨的圈舍中隔離30 d 左右,確保牛只健康無疫病,方可合群飼養。
2.2.5 規范處理病、死牛,控制傳染源
疫病傳染性強,傳染速度快。當肉牛發生疫病死亡時,養殖戶應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傳染源。
2.2.5.1 隔離病牛,對癥下藥
發現病牛后,養殖戶應立即對病牛隔離治療:對于無治療價值的病牛,應立即將其撲殺做無害化處理;對于有治療價值的病牛,應立即對癥下藥。養殖戶要從正規渠道購買藥物,并在獸醫的指導下科學用藥,待病中緩解病癥后,再在畜牧獸醫的指導下進行強化治療。對于病牛生存過的環境、使用過的用具、排泄的糞尿等,應立即進行消毒處理。對于與病牛共同生存在同一空間內的其他牛只,應加強監測,若出現病癥應立即隔離治療。
2.2.5.2 無害化處理死牛,控制傳染源
對于病死牛只,養殖戶應立即做無害化處理。若養殖場附近有病死動物集中處理場,養殖戶可上報專業人員集中處理。若養殖場附近沒有病死動物集中處理場,養殖戶可采用焚燒法或掩埋法處理病死牛。無害化處理病死牛時,應遠離水源和居民生活區,處理過后應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對地表和使用過的器具進行消毒。處理病死牛時,養殖戶也應做好自身防護、消毒工作,防止病菌危害。
由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中衛市基層獸醫隊伍存在老齡化現象,很少有青年畜牧獸醫人才愿意駐扎基層,基層畜牧獸醫人才隊伍難以注入新鮮血液,造成基層畜牧獸醫隊伍“青黃不接”。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村集體配備動物防疫人員從事動物防疫工作,保證基層動物防疫工作高效開展[5]。中衛市作為寧夏養牛大市,肉牛養殖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政府應大力建設基層肉牛防疫獸醫隊伍,并注重提升獸醫的專業素質。
2.3.1 補充基層畜牧獸醫人才,優化隊伍結構
政府應依托各基層獸醫站開展獸醫需求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為農村基層配備畜牧獸醫,由基層獸醫站統一管理調配。政府可制定鼓勵優質畜牧獸醫下鄉服務的政策合理調配畜牧獸醫,確定服務期限,并為人才提供相應的福利待遇(如五險一金、住房補貼等),吸引和留住優秀的青年畜牧獸醫人才。政府也可聯合高校定向培養基層畜牧獸醫人才,借鑒“免費師范生”的培養模式,保證學生完成學業后進入中衛市基層服務,優化當地基層畜牧獸醫隊伍結構,促進隊伍年輕化發展。
2.3.2 提供專業培訓,提升獸醫專業素質
政府應為基層獸醫隊伍提供系統的培訓,如畜牧獸醫技術、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等方面的培訓,可定期組織畜牧獸醫隊伍到專業機構、學校進行學習,或者聘請經驗豐富的獸醫為基層畜牧獸醫隊伍開展培訓講座。也可鼓勵基層畜牧獸醫接受繼續教育,為基層畜牧獸醫提供參加研討會、學術會議等機會。政府還可組織開展基層畜牧獸醫線上或線下交流會,鼓勵基層獸醫隊伍進行合作與交流,促使基層畜牧獸醫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提升基層畜牧獸醫防疫水平。
2.3.3 加強隊伍管理,激發基層畜牧獸醫工作積極性
政府還應建立健全基層獸醫隊伍考核機制,制定明確的工作職責和績效評價標準。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通過薪酬提升、職位晉升、榮譽授予等方式激發基層畜牧獸醫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基層畜牧獸醫工作責任心,以保證中衛市基層防疫工作有序開展。
政府應完善基層疫病防控管理制度,明確疫情報告的責任人和報告人。養殖戶為肉牛疫病的第一責任人和報告人,基層畜牧獸醫為第二報告人。同時,政府可根據養殖情況將基層養殖劃分為不同片區,由指定的畜牧獸醫負責。發現疫病后,養殖戶應立即向轄區負責的基層畜牧獸醫報告;由獸醫前往查看具體情況,指導養殖戶進行疫病防控,同時采集病牛樣本進一步送檢;確定疫病種類后,應立即層層報告并進行預警,控制疫病蔓延。
肉牛養殖是中衛市的支柱產業。但隨著當地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疫病發生愈發嚴重。養殖戶和基層畜牧獸醫是基層肉牛養殖的主要防疫人員,政府應致力于增強養殖戶的防疫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飼養觀念,科學飼養管理肉牛,給肉牛提供清潔的飼料和飲水,加強圈舍衛生環境管理,并在畜牧獸醫的指導下進行免疫接種,增強牛只機體免疫力。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逐漸完善基層肉牛養殖防疫體系,保證肉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