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保艷 李重陽 艾永琴 萬媛媛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為穩定就業形勢,更好地推進鄉村建設,國家明確提出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具體措施包括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實施以工代賑及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就業指導等。但是,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受資金、個人素養、政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對返鄉創業充滿顧慮。因此,對如何利用社會工作專業優勢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性開展研究,就極為必要。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登記為農村戶籍而在城鎮就業的人群[1]。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指在居住城市從事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工作的臨時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返回家鄉,利用其積累的資金、技術、經驗、信息及其他資源開展生產經營活動[2]。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社會,他們回不去農村,也不想回農村去,所以在社會歸屬上其處于城市和鄉村雙重邊緣化的境地[3]。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增強他們對于家鄉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可提升其社會融入程度。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還有利于鄉村勞動力回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由于受自然、經濟、政策、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對返鄉創業充滿顧慮。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為培育農村社會組織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提供了政策支持。社會工作者可通過對接資源、挖掘潛能、提供支持,從為新生代農民工“充權”轉向助力新生代農民工“自助”創業,使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完美地融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困境的過程。社會工作介入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鄉村經濟建設有積極作用,利用農村社會組織推動鄉村建設也有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體系,從而推動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
《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2022年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的為7 061 萬人,比2021 年減少69萬人,下降1.0%;省內流動的為10 129萬人,比2021年增加87萬人,增長0.9%。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阻隔交通,農民工跨區域流動減少;二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民在家鄉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但是,在后疫情時代和鄉村建設持續進行的雙重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仍存在諸多問題,急需凝聚多方力量去解決。
資金是創業的關鍵要素[4]。為了解新生代農民工收入狀況,筆者于2023 年初在四川省達州市、重慶市城口縣等地,對108 名農民工年收入做了粗略統計。在108 名新生代農民工中,59.26%的農民工年收入在2萬~8萬元,20.37%的農民工年收入在8萬~12萬元,9.26%的農民工年收入在12 萬元以上,總體收入水平不高。作為1980 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大部分都已結婚并育有兒女,其收入大部分花費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扶養上,能存儲下來作為創業初始資金的余額很少。
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創業比在城市更容易面臨融資困難問題。一是新生代農民工沒有足夠的資金積累,其現有資產也往往無法進行抵押貸款;二是農村創業的風險大、投入高、回報低,很多金融機構不愿向其提供貸款。受資金缺乏和融資渠道少等因素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初期土地租賃、人員聘請、原料準備等工作進行困難,中期品牌宣傳、市場營銷等難以跟進,后期資金不足會導致競爭力不足,難以在市場站穩腳跟。在這種情況下,新生代農民工很容易因資金難以周轉而創業失敗。
《2021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全部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0.7%,小學文化程度占13.4%,初中文化程度占55.2%,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所占比重比2020年提高1.1個百分點。
新生代農民工的整體文化程度雖然高于全部農民工,但是文化水平不等于創業能力。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學歷水平較高,但是其一般在城市從事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工作,或從事修理服務、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工作。這些工作一般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和時間,對從業者的綜合素養要求不高。但是創業要求創業者具備溝通、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這些要求與新生代農民工具備的素養之間的落差容易造成創業困境。
意愿,通常指個人對某種事物或現象所產生的看法或想法,并因此而產生的個人主觀性思維[5]。關于創業意愿,中西方學者都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Krueger[6]認為,創業意愿是個體發展創業事業的意愿,是一種反映潛在的創業個體對是否開展某種創業活動的主觀態度;簡丹丹等[7]認為,創業意愿是指潛在創業者對創辦新企業或實施創業行為的一種多方面的主觀心理準備狀態及其程度。筆者認為,創業意愿是指創業者在評估自身經濟、綜合能力等內外因素后,對開展創業活動的主觀看法。
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是否愿意進行返鄉創業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由于資金缺乏、個人能力不足對創業產生顧慮;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尤其網絡建設滯后,難以及時獲取完整市場信息;部分農民工認為創業風險過高,一旦出現虧損又無法應對,其將要承擔嚴重的后果。除此之外,家庭經濟狀況是新生代農民工考慮是否返鄉創業的關鍵因素。調查的108 名新生代農民工中有75 位考慮過返鄉創業,他們認為如果在家鄉工作,個人有更多時間去陪伴家人,減少獨自在外工作的孤獨感。但是,新生代農民工又擔心家鄉工資低,不能負擔家庭日常開支。他們表示,雖然國家大力支持農村發展,對返鄉創業農民工也給予扶持,但是農村的發展機會與城市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在既負擔子女學業、老人贍養,又維持大量人情來往的背景下,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還是會選擇去城市謀生。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實施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取得顯著發展成效,如居民收入增加、公共基礎設施增加、醫療衛生水平提高、居住環境改善等。但是,農村與城市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差距,尤其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可能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收益不佳。并且,新生代農民工在鄉村進行創業活動可能受到市場信息獲取不暢、產品供應不及時等因素影響,然后因錯失商業機會而受到經濟損失,最終導致創業失敗。
受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風險增加。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需要大量時間,市場具有不穩定性。新生代農民工在返鄉創業時會面臨天氣、病蟲害、合伙人倒戈等自然、社會風險,加之其缺乏判斷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難以控制風險損失。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抗壓能力弱,一旦在創業時發生意外,其自信心和積極性會受挫,缺乏重新開始的勇氣。而且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經濟基礎薄弱,難以承受創業失敗后需要承擔的嚴重經濟損失。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與2010 年相比,2020 年我國城鎮人口增加23 642 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 436 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 個百分點;我國人口流動規模大幅度擴大,2020 年人戶分離人口為49 276 萬人,相比2010 年增長88.52%。上述數據說明,城鎮化建設拉開了城鄉發展差距,農村青年為了更好的就業與發展機會選擇去城市工作生活,導致大量勞動力外流。
人才流失帶來的返鄉創業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導致返鄉創業主體變少,沒有創業主體,則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工作難以推進。另一方面,創業企業發展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去支撐。創業者要想打造專門品牌,促進企業規模化、長期性發展,則需要聘請擁有不同能力的各類人才各司其職,共同推動企業運行。因此,推動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必須提升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讓他們愿意留下來共同進行鄉村建設。
社會工作在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專業優勢,具體體現在專業價值與倫理、專業理論與知識、專業實務技能與方法3 個方面[8]。社會工作者針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困境,可從協助政府落實惠民政策、搭建農村創新創業平臺、開展創業技能培訓、拓展融資渠道、評估最終創業成效等多個方面探索介入策略。
3.1.1 協助政府落實創業優惠政策
政府出臺創業優惠政策不僅有利于減少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顧慮、困難,提升其創業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增強農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拉力”,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根據對新生代農民工期望獲得的扶持政策做的粗略統計可知,64.81%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需要“接受創業技能培訓”,57.28%希望政府“設立創業基金”,47.22%表示政府可以“實行創業崗位補貼”,39.81%希望政府提供“小額擔保貸款”政策,30.56%想要政府“建立創業交流平臺”。
基于此,社會工作者可在服務前期對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進行調研,在確保數據真實、建議可行的基礎上向政府提議,推動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制定合適的優惠政策和實施細則,打通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創業的“最后一公里”。
3.1.2 協助政府搭建農村創新創業平臺
社會工作者可協助政府建立農村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各類創業者入駐,在基地登記的企業可以享受租金、稅收、貸款等優惠。社會工作者可挖掘資源,引導促進大型企業向基地募捐資金或投資,給予創業企業資金保障。除此之外,社會工作者可帶頭創建創業者線上交流平臺,通過網絡把各行各業的創業者聚集起來。通過該平臺,創業者們可以分享創業經驗,共享創業資源,相互借鑒,優勢互補,成為彼此創業路上的同行者。
3.1.3 面向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創業技能培訓
創業培訓分為政策講解和技術提升兩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存在對創業政策關注少、政策獲取渠道缺乏、政策內容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基于此,社會工作者可以專門成立返鄉創業政策學習小組,通過專人講解、情景模擬、小組測驗等方式為新生代農民工解讀政策,逐步加深其理解和記憶。
新生代農民工是否具備與創業方向一致的知識和技能與其創業能否成功息息相關。新生代農民工擁有的工作經驗通常較為單一,但創業考驗人的綜合素養。基于此,社會工作者可對返鄉創業農民工開展需求調研,根據不同創業方向整合多樣化培訓資源,對個人條件差異較大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個性化創業服務,幫助創業者豐富理論、提升技能,增強其創業信心。
培訓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社會工作者應適時開展評估工作,以檢驗培訓效果,并加大返鄉創業宣傳力度,鼓勵更多人員參與其中,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性。
3.1.4 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挖掘本土特色產業
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愿意涉及的行業較為廣泛。在108 名農民工中,愿意從事工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工作的占50.00%,愿意從事建筑業(房屋修建、裝修裝飾等)工作的占44.44%,愿意從事農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工作的占43.52%,愿意從事運輸業(拉載乘客、貨物運輸、快遞物流等)工作的占41.67%,愿意從事商業(日常百貨銷售等)工作的占16.67%。這些行業基本屬于傳統行業范疇,市場競爭力小、不易創新,并且不受大公司青睞。新生代農民工如果選擇創辦相關企業,容易面臨融資困難的情況。
基于此,社會工作者可與創業農民工一同進行資源優劣分析,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根據當地自然、社會環境及個體的獨特性條件,因地制宜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商業、旅游業及當地缺乏的工業、運輸業等領域創業活動。最關鍵的是,社會工作者可以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挖掘新興市場,把目光投入市場上熱門的行業領域。社會工作者可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明確創業方向,使創業活動的開展更具目標性、計劃性,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之路走得更加長遠。
3.2.1 利用互聯網平臺助力新生代農民工創業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沖擊,很多中小型線下企業因經營困難最終倒閉,這一現實情況促使線上經濟快速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的家鄉多處于位置偏遠的鄉鎮,交通不便、與目標市場距離過遠,這些因素使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難以成功。社會工作者可以聯合京東、村淘等電商平臺,使新生代農民工可以依托這些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宣傳、銷售自己的產品。在這一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要注意合理引流,通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線上企業數量眾多,只有一直保持好的口碑,才會吸引顧客,創業成功的概率也會提高。
3.2.2 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拓展融資渠道
缺乏創業資金和融資渠道是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常遭遇的重大難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提議政府實施補貼政策、幫助爭取銀行貸款、鼓勵社會捐贈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為農民工籌集創業資金。政府對愿意為農村創新創業平臺投資的大型企業給予稅收、租金等優惠。對于大型企業,這既能使其獲得經濟方面的實惠,又有利于其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對于創業企業,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創業資金和融資渠道,可為創業活動順利進行增加可能性。
3.2.3 疏導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負面情緒
返鄉創業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會面對來自多方的壓力,包括親人、朋友的懷疑,社會的不理解等,壓力的長期累積會導致出現情緒問題。因此,社會工作者應在評估新生代農民工狀況基礎上,通過傾聽、適當回應等方式,鼓勵其放松心情、增強自信心;使用宣泄法、放松法對返鄉創業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心理疏導,多方面緩解其負面情緒。社會工作者還需要幫助創業農民工挖掘和培育支持網絡,發現其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支持性力量,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過程中,應對不同創業者的實踐經歷進行整理。對于成功的案例,社會工作者應將其可推廣的經驗加以總結,為后來者提供借鑒;對于進展不順利的個案,社會工作者應與其一同對創業過程進行復盤,挖掘失敗原因,為后續路線調整梳理思路。
新生代農民工應揚長補短,發揮創業主體作用;社會工作者應協助新生代農民工優化創業思路,幫助政府完善創業優惠政策;政府應查找政策漏洞,繼續完善相關政策,為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可靠的政策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推進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社會工作者作為鄉村治理人才的一部分,應當發揮自身作用,通過農村社會工作、金融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的開展,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性,提升其綜合素質,并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