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瑤

俯瞰平江路
2023 年7 月6 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蘇州平江路考察。他說,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
說起見到總書記的心情,張英纓連用了三個“非常”——“非常激動!非常幸福!非常榮幸!”
2008 年,40 歲的張英纓通過公開招聘成為平江街道鈕家巷社區社工,從此在基層扎下了根。她是社區的“活字典”,是居民的“小巷管家”。哪家有殘疾人,哪家有黨員,哪家有海外親戚……對社區居民的自然狀況,張英纓都牢牢記在腦海中。扎根基層的她,堅守初心,無怨無悔。
“我們小區的供水管道終于‘鳥槍換炮’了,再也不用為吃水、用水問題犯愁了!”家住蘇州市姑蘇區麗景苑小區的范先生激動地說。經過一年多的調查評估和設計施工,麗景苑小區的居民終于擺脫了困擾已久的“用水難、吃水難”問題。這背后,離不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英纓的牽線搭橋和奔走推動。
鈕家巷社區位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0.37 平方公里范圍內,生活著兩千多戶古城原住民,保存著潘世恩宅、董氏義莊等一大批歷史遺存,各級各類文控保建筑、文物登錄點有32 處。“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地道姑蘇人,我見證并參與推動了一系列古城保護工作——從‘一塊匾’(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一只桶’(城區居民家庭改廁工程),到‘一根線’(古城架空線整治入地工程)、‘一口井’(古井老井保護)……如今,不僅古城被保護得越來越好,古城居民的生活也越來越舒心。”張英纓自豪地說。
“當上社工的第一天,我就告訴自己,既然選擇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就要真情實意為民服務,實實在在為居民辦實事。”張英纓回憶道。秉持著這顆真心,她一頭扎進了繁雜的社區工作中。而這一堅持,已經有十五個年頭了。
櫓聲欸乃,評彈悠揚。千年歲月所沉淀的江南文脈,綿延不絕、貫通古今。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距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歷史,是到蘇州必去的打卡地之一,游人眾多。游客行走于背街小巷,抬頭便能見到隨意懸掛在半空的管線,如同密密麻麻的“蜘蛛網”,這不僅破壞了景區形象,也存在安全隱患。當張英纓得知這一情況后,她整合資源,多方奔走,推動架空線整治和入地工程,破解了“蜘蛛網”難題。
張英纓始終將社區民生事務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居民辦實事,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主動傾聽群眾訴求。她先后提出并推動解決了“平江實驗學校學區劃分”“歷史老街鳳池弄居民低壓電改造”等十八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同時,她還積極宣傳、助推政府惠民工程,使得社區古建老宅居民平穩搬遷、改廁工程順利實施、老舊住區翻新改造……每一項惠民舉措都得到了社區黨員群眾的廣泛贊譽。
正因如此,十五年來,她從一名普通社工成長為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并成為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和江蘇省勞動模范。在她的帶領下,鈕家巷社區獲得“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稱號。
張英纓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推動社區治理的新模式,探索以“黨心”連“民心”,形成了以“強黨性、凝黨心、樹黨風、匯民心、聚民力”為內涵的張英纓“連心工作法”。同時,她編織了“三張網”——親情網、組織網和服務網,不斷深化社區黨建工作的內涵。
張英纓一直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工作制度建設和增強社區黨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不斷推動社區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她組織社區黨委先后制訂《社區黨委“五必訪”》和《社區黨員行為規范》等十多項規章制度,將社區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開通“兩代表一委員”接待日、“民情直通車”、“代表聯系箱”等多個渠道。借助臨靠平江歷史街區的區位優勢,她積極探索“景區區域黨建聯盟”模式,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黨建新品牌。

張英纓(左)
針對老舊社區“管理服務跟不上去、群眾意見落實不下來”的問題,張英纓先行先試,創新社區服務治理,全力推進居民自治項目化試點工作。她用愛編織社區管理,臺風天,她緊緊護著瘦弱的獨居老人,并為老人聯系愛心賓館暫住。
張英纓始終秉持“將小事做成精品,將服務做成超值,將重復做成精彩”的初心,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飽滿的工作熱情,用實際行動踐行基層黨組織書記的責任和使命。同時,她也獲得了“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全省‘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等榮譽。
“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總書記說的這九個字,深深印刻在張英纓心上。“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牢記總書記囑托,通過不懈努力和探索,帶領社區工作團隊更好服務居民,積極引導更多居民參與古城保護與傳承工作,共同創造更美好的古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