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許宵雪
南瑞集團
7 月6 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南瑞集團,察看企業自主可控技術產品展示,張卉琳和十六名年輕研發人員在智能制造生產區走廊的盡頭等待。聽取南瑞集團冷俊董事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介紹后,當總書記從走廊的遠端一步步走來時,張卉琳仿佛能聽到自己“怦怦”的心跳聲,和小伙伴們一起熱烈地鼓掌。總書記微笑著詢問大家來自什么地方、工作辛不辛苦,幾句暖心的交談讓張卉琳緊張的情緒瞬間放松了。“他就像一位和藹的大家長,用親切的口吻勉勵我們,他的諄諄囑托給了我莫大的力量,沿著科研之路奮勇前行。”
2019 年,張卉琳考上了南京師范大學電氣工程系研究生,她坦言,選擇這個專業是源于家人的影響。張卉琳的家鄉在吉林長春,她的叔公是電力設計院的一名工人,小時候,每當暴雪天氣來臨,叔公都會穿好工服去現場保障電力安全,一直堅持到惡劣的天氣結束。年幼的張卉琳暗暗下定決心,希望自己從事的工作能為每個家庭帶來光明和溫暖。
研究生畢業后,張卉琳來到南瑞集團穩定公司,成為一名基礎技術研究工程師。剛剛邁入職場的張卉琳第一次體會到科研工作的不易:身份轉變的不適應、對職業規劃的迷茫、科研項目初始時對研究內容的陌生,以及面臨困難時的焦慮……幸而在前輩們的悉心幫助和同事們的互相鼓勵下,張卉琳鼓起勇氣,沉下心投入科研攻關當中。在她看來,最幸運的是能成為南瑞集團薛禹勝院士團隊的一員。
薛禹勝院士團隊是一支聚焦“雙碳”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集科研、開發、工程、實驗及標準于一體的科研創新團隊。目前,張卉琳正在參與的是電力系統主動支撐能源轉型與“雙碳”變革這一重大基礎前瞻研究項目中的多尺度多領域的融合仿真技術研究。她解釋道:“電力系統是全能源鏈的核心樞紐,不僅需要適應內外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更要主動支撐能源轉型和‘雙碳’變革。”經過二十余年、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薛禹勝院士團隊研發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仿真平臺(Sim-CPSS),能夠實現規劃、運行、市場交互融合的“雙碳”目標路徑的沙盤推演仿真。
這項研究是張卉琳接觸到的第一個重大項目,她參與了框架設計、技術路線規劃等任務,在不斷地探索、試錯中,張卉琳感到自己正在迅速成長。
從對科研項目一知半解的“小白”到如今能獨立思考、發表見解的科研“萌新”,張卉琳覺得自己的進步離不開團隊的幫助。“讀研時,我便來到了薛禹勝院士團隊,三年時間,前輩們對每個環節嚴謹細致的態度、對每項研究的精益求精的執著、對每個任務熱情飽滿的專注精神,深深震撼并感染了我。”這種科研勁頭十足的氛圍離不開薛禹勝院士的影響。
談起薛禹勝院士,張卉琳的話語間充滿了崇敬之情。“在短短的幾次交流中,我能感受到薛院士非常尊重物理的本體規律,在研究中強調整體思維框架的重要性。在他的科研精神影響下,我也學會在解決問題前需整體還原地看待問題,先設計好頂層框架再逐個解決,養成嚴謹的研究習慣和科研工作的大局觀。”
張卉琳(中)
收到80 歲出頭的薛禹勝深夜一兩點回復的郵件,以及他關于畫圖時線條的虛實、顏色等非常微小的細節提醒,張卉琳對科研事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十分感慨:“在專業能力之外,科研之路上需要勤勉認真,以及無微不至、精益求精的精神。”她認為,對于科研人員來說,孜孜不倦的探尋未必是為了獲得世俗的回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正如薛禹勝院士所說的“做最好的自己”,張卉琳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在科研項目中,她開始逐漸享受潛心研究的狀態,遇到難題習慣優先獨立思考,享受問題解決時所帶來的成就感。
薛禹勝院士 團隊研究的是多領域融合技術,有些領域已經很成熟,但有些領域還是“無人區”,缺乏成熟可借鑒的知識,因此,頂層交互框架的設計是極為困難的。其中最難攻克的是多領域多尺度仿真進程和模型的交互協同技術。每當遇到瓶頸時,張卉琳所在的小組就會圍坐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科研工作是一個反復探索、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經過無數次的思維碰撞,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多項單個領域的局部問題,再逐漸形成可實施方案。”
當面對失敗時,張卉琳總會以薛禹勝院士的座右銘——“自知之明,寂寞之道”勉勵自己,要耐得住科研路上的艱辛與寂寞,身處逆境時坦然,順境中不迷失。張卉琳說:“在情緒焦慮時,我總會細細梳理出手頭的事項,列出待辦清單。逐項攻破的過程也是沉下心來的過程。當一個個待辦事項前面畫上勾時,我的內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張卉琳深知創新發展、科技攻關不是一條平坦的路,“作為青年員工,年輕的銳氣和無邊際的創新力是我的優勢所在,相信我能和小伙伴們一起,在國家需要時,主動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沖鋒在前,面對無人區問題時敢為人先,實現更多從0 到1 的突破。”
展望未來,張卉琳有著明確的目標和美好的憧憬,因為所從事的研究能夠為幾十年后的社會發展提供一定的技術基礎,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助力,張卉琳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希望自己能沿著這條路一路走下去,為“雙碳”目標實現與能源發展事業奉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