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科學家在一項針對小鼠開展的研究中發現,補充維生素C和E等抗氧化劑,可能會增加肺癌腫瘤內血管的形成,促使肺癌惡化并擴散。相關研究刊發于最新一期《臨床研究雜志》。
卡羅琳斯卡研究所馬丁·博格團隊此前發現,補充抗氧化劑維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會導致肺癌在小鼠體內擴散。為更好地了解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團隊研究了罹患肺癌的小鼠和植入了人類癌癥細胞的小鼠。他們在小鼠的飲用水中加入了動物自然產生的維生素C,以及從飲食中獲得的維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研究發現,給予小鼠的抗氧化劑劑量越高,其腫瘤內血管形成的速度就越快,對罹患癌癥的小鼠和植入了人類癌癥細胞的小鼠都是如此。
團隊還研究了人類和小鼠的癌癥腫瘤類器官。在將這些類器官暴露于高劑量的3種抗氧化劑后,他們發現,這些抗氧化劑中和了類器官中所謂的氧自由基。在之前的研究中,博格團隊認為,小鼠在補充維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后,BACH1蛋白會促進肺癌腫瘤的生長。最新研究表明,當氧自由基水平下降時,BACH1被激活,誘導血管形成。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可能會為治療某些癌癥開辟新途徑。血管生長抑制劑廣泛用于癌癥治療,但可能會產生血栓等嚴重的副作用。不過,它們可能對腫瘤內BACH1水平較高的人更有效。雖然上述實驗都涉及肺癌腫瘤,但他們發現,上述情況也適合腎癌和乳腺癌。
眾所周知,閱讀有益大腦健康。傳統閱讀是一項涉及大腦認知的任務,是需要將書面信息與語言理論結合起來的高水平認知處理。而在有聲讀物流行的當下,聽書日益成為老少皆宜的“閱讀替代品”。和傳統閱讀相比,聽書是否也能讓大腦獲益?
多項研究表明,聽書和讀書一樣有益大腦?!渡窠浛茖W雜志》刊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員杰克加蘭特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聽書和讀書過程中,人類大腦皮層語義信息表示的刺激方式沒有變化。研究人員讓參試者閱讀一個故事或者通過電子書聽同樣的故事,并在閱讀或聽書幾個小時后,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就參試者大腦活動情況,創建大腦反應交互式3D語義圖。結果發現,聽書激活的大腦區域包括:額葉(參與認知處理、注意力、推理、閱讀流暢性和語言理解)、顳葉(記憶)、頂葉(語言處理)、枕葉(視覺處理頁面上的單詞)和小腦(與視覺處理相關的運動控制)。經常聽書可增強溝通能力,提高詞匯量、增強推理能力、注意力和思辨能力。研究還證實,無論是閱讀還是聽書,都能促進同理心、社會感知和情商的發展。美國布盧姆斯堡大學教育學副教授貝絲·羅戈斯基博士完成的一項研究中,參試者被隨機分為3組,A組閱讀一部小說中的節選內容,B組在電子書上閱讀相同內容,C組一邊閱讀一邊聆聽相同小說內容。之后,參試者接受理解力和記憶力測試,以評估他們對所讀或所聽材料的吸收程度。結果發現,讀書和聽書在理解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多見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情緒激動、吸煙飲酒、勞累過度等都是房顫發作的常見誘因,尤其飲酒,與房顫關聯密切。最近,韓國一項研究再次強調了戒酒對預防房顫發作的重要性:對于酗酒者來說,必須徹底戒酒才能防止房顫發作。
來自韓國忠北大學醫院家庭醫學科的研究人員,從2005-2008年韓國健康保險服務數據庫中選取19425名參與者,按照飲酒習慣將他們分為持續大量飲酒者(每天酒精攝入量男性>60 克、女性>40克)、飲酒量減少者、徹底戒酒者3類,并對其進行了心臟檢查,以評估房顫風險。分析結果顯示,與持續大量飲酒者相比,徹底戒酒者的房顫風險降低63%,僅減少飲酒量并沒有作用。
該新研究還發現,在體重指數正常、無慢病的大量飲酒者中,徹底戒酒對降低房顫風險的益處更明顯;在體重指數小于25 以及無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衰、中風、慢性腎臟病、冠心病的人中,徹底戒酒者的房顫風險分別降低85%、95%、71%、95%、65%、62%、63%、73%。
由于代謝減緩、運動不足和飲食不節制等因素,人到中年容易發胖。歐洲心臟病學會阿姆斯特丹年會上公布的瑞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中年身材苗條者相比,中年時體重增大者早亡風險增加近1/3。
瑞典西曼蘭郡醫院研究團隊以瑞典1990-1999年心血管疾病篩查項目為基礎,對近3.4萬名四五十歲參試者的相關數據展開了深入分析。這些數據包括:身高、體重、血壓、總膽固醇、血糖、腰圍和臀圍等。腰圍過大(男性大于102厘米,女性超過88厘米)、總膽固醇≥6.1毫摩爾/升、血壓≥130/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5.6毫摩爾/升,4項指標中達到或超過3項,即確診患有代謝綜合征。結果5084人納入代謝綜合征組,其余10168名健康參試者被納入對照組。研究人員還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參試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病史、受教育程度等社會經濟因素信息。在調整了運動不足、體重指數和生活狀況等因素后,研究人員發現,代謝綜合征患者在30年內更可能早發心臟病事件(心臟病突發、心梗以及心律失常等)。
研究期間,代謝綜合征組和對照組分別有1317人(占26%)和1904人(占19%)死亡,前者早亡風險比后者高出30%。代謝綜合征組非致命性心臟病和中風發病人數分別為1645人和2321人,前者比后者高出35%。另外,代謝綜合征組和對照組首次非致命性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平均時間為16.8年和19.1年,兩者相差2.3年。
研究人員指出,很多中年人感覺體檢指標只是超標一點點,認為問題不大,更不會將其與早亡風險相關聯。新研究則提醒大眾,為了避免英年早逝,人到中年更應該關注體檢指標變化,遠離香煙,注意腰圍,定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