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靜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為淺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萎縮性瘢痕等。淺表性瘢痕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穩定成熟性瘢痕,分凹陷瘢痕和微凸出皮面瘢痕(微凸出皮膚表面1mm以內)兩大類,一般累及表皮和真皮淺層,臨床表現為表面粗糙,偶有色素改變,局部柔軟,微凸出或凹陷于周圍正常皮膚,一般不影響功能,光電治療可改善。增生性瘢痕又稱為肥厚性瘢痕,表現為隆起、表面光滑的暗紅色腫物,外觀形狀走行與外傷傷口或創面一致,在初期可有疼痛、瘙癢等癥狀。萎縮性瘢痕多見于炎癥性皮膚病,如囊性痤瘡、水痘等,組織學上的特點是組織薄、局部血液循環差、淺表僅覆蓋一層萎縮的上皮細胞。
一般來說,瘢痕治療應遵循“早期預防”和“持續治療”原則。在傷口愈合過程中,預防瘢痕增生應做到:(1)預防感染、傷口愈合不良等情況的發生,在這些情況下愈合的傷口大概率會發生瘢痕增生;(2)傷口在愈合的過程中會出現瘙癢感覺,此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雙手,不要搔抓瘢痕的部位,反復地搔抓、摩擦會使原本平坦的瘢痕變紅變硬,導致瘢痕的增生;(3)瘢痕恢復期一定嚴格忌口辛辣刺激類食物,戒煙戒酒;(4)增加傷口周圍皮膚肌肉張力的運動應盡量避免,休息時盡量保持傷口周圍皮膚肌肉松馳、無張力,為傷口的愈合和瘢痕的恢復提供良好的條件;(5)在傷口愈合好之后,可以適當使用抑制瘢痕增生的外用產品進行預防。
在治療方面,具體可參考以下幾種:
藥物治療 目前可選用的抗瘢痕藥物包括有硅酮制劑、洋蔥提取物等,通過外用抗瘢痕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瘢痕增生,促進瘢痕成熟,改善瘢痕外觀,療效明確,副作用少,接受度高。
注射療法 常用長效類固醇制劑,直接注射到瘢痕內,來抑制瘢痕內過量的膠原蛋白,達到退化瘢痕的效果。主要副作用有皮膚萎縮、脫色、毛細血管擴張、壞死、潰瘍和類庫欣綜合征等,大部分是可逆的。其他如細胞毒素、免疫抑制劑、注射用肉毒素等藥物治療均有報道。
手術治療 治療瘢痕的效果較好,但會對皮膚產生較大的創口,容易造成病癥復發的情況。因此,在手術治療后需要聯合注射類藥物輔助治療,降低瘢痕的復發率。
壓力療法 通過彈力衣與彈力套等,對瘢痕產生壓力,使瘢痕位置的供血降低,避免瘢痕組織增生。注意在實施壓力療法期間,壓力不能過大,以免造成肢體血液循環不暢;但是壓力也不能過小,以免影響整體治療作用。對于使用的壓力裝置,需要根據使用者的身體情況進行設定,且24小時佩戴在瘢痕處,最長佩戴時間在6個月以上。
激光治療 根據使用的激光類型不同,可以針對性治療增生性瘢痕,改善瘢痕的厚度與色澤,促進瘢痕成熟,對瘢痕疙瘩治療效果不佳。
新興療法 除了上述治療方式,目前還可通過局部光動力療法、冷凍療法等,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瘢痕情況,為其制定相應治療方案,從而幫助人們去除身上的瘢痕,使其皮膚外觀恢復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