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菊
有些患者在早晨起床后發現自己的胳膊或者前胸、后背出現一塊塊的紅色斑塊,甚至有的部位還腫起來,有時紅色斑塊會持續很長時間,雖然多在1天內消失,但是容易復發,伴隨的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在抓撓后會更加厲害,甚至局部還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我們經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風團”,實際上就是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其典型的皮膚表現為:出現凸起的、粉紅色或與皮膚顏色一致的斑塊,大小和形態不一,伴有明顯的瘙癢、針刺或灼熱感。有些人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有些人可能會持續數天后才消退,消退后通常不留痕跡。很多患者夜間容易發作,瘙癢加重,導致影響休息睡眠。根據病程,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其中持續時間超過6周的稱為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患者疾病反復發作,甚至會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出現,如發熱、嘔吐、胸悶、喉梗阻等,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需要高度重視和及時處理。
蕁麻疹的誘因具有多樣化,以下幾點是常見因素:(1)飲食因素,攝入魚蝦、巧克力、堅果、花生、雞蛋等會引發過敏反應,是誘發蕁麻疹的常見因素之一;(2)物理因素,如溫度變化、氣壓變化、紫外線曝曬等;(3)感染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統疾病等;(4)內分泌因素,如月經期間、孕期和更年期均可影響免疫系統,從而誘發蕁麻疹;(5)藥物因素,如青霉素、阿司匹林、氯霉素等藥物均可能導致蕁麻疹發生。可以看出,蕁麻疹的病因很復雜,需要對可能的誘因加以重視和排查,并盡量避免接觸致敏因素。
實際上,蕁麻疹的治療難度因人而異,具體治療時要根據發病原因、病程長短、個人體質等因素來制定治療策略。
(1)尋找病因,規避誘因。生活中多種因素都可能誘發蕁麻疹,常見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但是不同病因所致的蕁麻疹嚴重程度有明顯的差異,而且臨床表現和治療難易程度也不同。因此,針對蕁麻疹的不同病因進行治療有利于在最快的時間內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患者,更需要找到可能引起發病的原因,必要時可以借助實驗性診斷明確病因,通過讓患者減少與病原因素的接觸,減輕疾病癥狀,降低疾病復發概率。若是物理因素引起的蕁麻疹,避免與刺激性因素接觸,可以逐漸恢復;若是化學因素或生物因素引起的蕁麻疹,可以使用對抗藥物清除有毒物質對患者的影響;若為飲食因素所致,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要明確過敏因素,飲食上加以規避。
(2)飲食控制,適當忌口。食物因素在蕁麻疹的發病和加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蕁麻疹患者需要特別注意食材的選擇,對于已經發現引起蕁麻疹的食物成分,患者應該及時避免或者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入。對于一些不能確定對某些食物是否過敏的患者,可以采用攝入少量、逐漸增加的方法,觀察自身食用食物后的反應,以避免因誤食而導致病情加重或者引發其他嚴重不適。
此外,以下忌口原則也要注意:①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甲殼類、魚子醬、蝦等動物性食品,花生、芝麻、堅果等植物性食品,牛奶、雞蛋等;②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辣椒、花椒、蔥、姜、蒜等,這些食物容易刺激皮膚,易引發或者加重蕁麻疹病情;③若對食品添加劑過敏,盡量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罐頭、方便面、飲料、膨化食品等,有利于最大程度降低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④在疾病發作期間,冷飲、冰淇淋等過冷的食品或過熱的食物也容易對皮膚造成刺激,引起皮膚瘙癢等不適感。
當然,雖然蕁麻疹患者需要避免過敏性食品,但不應該完全限制飲食,也要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可選擇吃一些含蛋白質充足、維生素豐富、微量元素含量高的食品,如豆類、瘦肉、蔬菜、水果和優質碳水化合物等。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以減少腸胃負擔,防止血糖過低導致身體不適。
(3)醫生指導,用藥控制。皮膚瘙癢以及身體的不適感,甚至疾病的反復發作都會給患者帶來無盡的痛苦,所以積極藥物治療是關鍵。建議定期到醫院皮膚科就診,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和管理。疾病治療首選為標準劑量的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常見用藥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阿伐斯汀、依巴斯汀、氮卓斯汀、氯馬斯汀等,多數患者用藥2~4周后能夠完全控制病情。若藥效不佳,可將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劑量增加至2~4倍,但具體服用方法應以說明書劑量和醫生指導為主;同時也可采用多種二代抗組胺藥物聯合治療,或是一代抗組胺藥和二代抗組胺藥聯合使用,一代抗組胺藥物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以及賽庚啶等。若增加藥物劑量及聯合治療方法依然無效,需要先評估疾病診斷的準確性,明確疾病發生及加重原因、確定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因素,以及有無誤診的可能,可完善必要檢查。若經上述診斷方法后排除其他發病因素,并明確蕁麻疹的診斷,可以改用其他治療方案,但具體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考慮藥物治療方案的安全性、療效以及費用作出選擇。
對于癥狀較重患者,若上述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或是中醫中藥治療。其中常見的免疫抑制劑為環孢素,可與抗組胺藥物聯合使用,但應注意藥物的高血壓及腎毒性不良反應,對于高血壓人群及患有嚴重腎病患者不能使用這種治療方案,同時在用藥期間需監測環孢素的血藥濃度。常見的糖皮質激素為潑尼松,但無法作為疾病的常規用藥,必須要用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并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如血壓升高、消化道出血、骨質疏松以及血糖升高等。中醫中藥在治療蕁麻疹上有一定的優勢,其中雷公藤制劑是推薦用藥之一。隨著近年來中醫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中醫治療手段也逐漸應用于蕁麻疹的治療中,尤其是對于長期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的人群,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醫治療蕁麻疹側重于辨證施治,通過辨別身體狀況、養生習慣、情志狀況等方面,進行針對性治療,得出針對患者的方案。中西醫結合治療蕁麻疹,則可以將兩種治療方法有機結合,既考慮病因,又注重辨證施治,使治療更加全面、個性化。
在蕁麻疹的治療中,是否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藥物也困擾了很多患者,實際上,慢性蕁麻疹并非因免疫力低下所致,所以不建議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如轉移因子、干擾素以及匹多莫德等。
總之,考慮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建議根據自身情況在治療方法中進行選擇。但要明確的是,蕁麻疹的治療需要有耐心,長期堅持治療,加強生活干預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