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剛 周偉
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可能是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較為常見的是:
(1)飲食因素。某些飲食習慣可能增加結石的形成風險。例如,攝入過多的鈉鹽會導致尿液中鈉離子含量增加,從而促進結石的形成;過多攝入動物性蛋白質會使尿液變酸,增加尿液中草酸和鈣的排放,從而增加結石的風險;過多攝入鈣質可能導致尿液中鈣的含量升高,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不喝足夠的水會導致尿液濃縮,使結石形成的風險增加。
(2)代謝異常。高尿酸血癥、高鈣血癥以及腎小管酸中毒等代謝異常情況也可能導致泌尿系統結石的形成。
(3)遺傳因素。個體遺傳傾向也可能增加患結石的風險。某些遺傳疾病,如囊性纖維化和高尿酸血癥等,會增加結石形成的概率。
(4)病理因素。一些疾病和病理情況也與結石形成有關。例如,泌尿系統感染、腎小管功能障礙和尿路梗阻等情況會增加結石的風險。
(5)藥物。如大量服用維生素D、磺胺類藥物及甲氨蝶呤等可引起尿液pH值改變,使尿液易形成晶體,最終沉淀形成結石。
如果您出現以下癥狀,就要警惕泌尿系統結石的可能:(1)反復發作的上尿路感染或急性腎盂腎炎。(2)腰痛,并逐漸加重,可放射到下腹部及會陰部位。(3)尿常規檢查出現尿蛋白或白細胞增多,呈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4)出現泌尿系梗阻的癥狀,如腹部腫塊、發熱等。(5)出現腰腹部或會陰部劇烈疼痛,并向大腿內側放射。(6)有大量肉眼或鏡下血尿,合并感染時,可見膿性分泌物。
通常,為了確定患者是否患有泌尿系結石,醫生會采用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兩種方法。其中,泌尿系統超聲檢查是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其次是CT檢查,尤其是CT的三維尿路重建技術,它能夠明確結石的大小、位置、是否引起梗阻以及CT值,從而幫助醫生了解結石的硬度。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等生化檢查)則有助于醫生了解結石形成的病因。例如,尿酸性結石患者的尿液中尿酸含量增高、pH值偏酸性,血液生化中有關尿酸代謝指標也會同步增高。
泌尿系統結石雖然體積較小,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尿路梗阻。當尿路梗阻發生時,輸尿管的擴張和蠕動會減弱,從而導致尿液排泄不暢。這會使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有毒物質無法及時排出體外,滯留在體內,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此外,尿路梗阻還可能引發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癥狀。如果結石掉入腎盂內,可能導致腎積水。腎臟積水會影響腎臟的功能,使腎功能下降,并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在某些情況下,腎盂積水可能會完全阻塞輸尿管和膀胱出口,導致尿液排出受阻。這會增加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如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因此,對于泌尿系統結石患者來說,及時就診和治療至關重要。臨床對于不同類型的結石,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對于直徑小于0.8cm的結石,可采取多飲水、少吃高蛋白食物、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等方法來促進結石溶解和排出;對于直徑小于2.0 厘米的結石,一般采用藥物排石、體外沖擊波碎石等方法;結石較大,結石數量較多,位于腎、輸尿管、膀胱分界清楚者,可采用經尿道或輸尿管鏡取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