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芹
(亭湖區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0)
創傷性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見骨科疾病,在發病后大部分患者因為疼痛以及肢體功能下降等因素影響而發生深靜脈血栓,這也成為延長老年患者住院時間的危險因素。臨床上一直將科學護理干預作為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重要因素,其中前期護理模式強調通過風險預防的方法,護理人員依照嚴格的護理程序實施護理路徑后達到整合臨床護理資源的目的,并預防風險事件發生[1]。現為深入了解前期護理模式在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中的可行性,本文選擇于2021年3 月—2022年9月間收治的68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報告如下。
選擇亭湖區人民醫院于2021年3月—2022年9月接收的68例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經隨機分組后,觀察組患者34例,男/女=26/8,年齡61 ~ 83歲,平均年齡(72.03±3.62)歲。對照組患者34例,男/女=28/6,年齡63 ~ 81歲,平均年齡(71.89±3.54)歲。2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年齡大于等于60周歲;② 經X線片等診斷確診為創傷性骨折;③ 有明確的創傷病史;④ 對護理方案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① 年齡不足60周歲患者;② 血壓與血糖控制效果差患者;③ 參與前已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④ 伴有認知功能障礙;⑤ 骨折發生前伴有肢體功能障礙。
對照組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采取常規圍術期護理管理,在術前由護理人員逐一評估患者手術耐受性,根據患者主觀感受并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采用口頭宣教法,闡述創傷性骨折患者臨床干預中的經驗以及老年骨科病患者康復中的注意事項等。術后關注患者依從性變化,并注意觀察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組患者則在圍術期采取前期護理干預方法,詳細措施包括:
重視術前評估。在骨科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采用一對一評估交流的方法了解患者對疾病的主觀認知變化,針對患者不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則由護理人員闡述老年骨科病患者發生該并發癥的作用機制,并介紹我院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對策與方法,并鼓勵患者從運動、飲食以及用藥等方面主動配合護理人員的并發癥預防管理。
術后管理中,體位管理是前期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充分考慮患者可能出現的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后,協助患者調整患肢體位,如雙下肢應略高于心臟平面,保證下肢靜脈正常血運;向患者家屬介紹翻身的注意事項,重點闡明翻身在預防該并發癥中的重要意義后,闡述翻身中患肢保護的注意事項,提升依從性。隨著患者身體條件逐漸改善,盡早縮短下床活動時間是預防深靜脈血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視并發癥監控。為消除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護理人員使用血栓彈力圖檢測儀觀察術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變化,并根據臨床監測結果劃分高風險患者。例如針對檢測結果顯示為高風險患者(最大血塊強度>70 mm)情況,應指導患者正確穿戴彈力襪,并通過間歇式充氣加壓等方法促進下肢血運;若患者下肢血運狀況依然無明顯改善,即可遵醫囑定期協助患者服用抗凝藥物。而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偏低患者,則可以通過下肢主被動運動方法促進血運,期間護理人員采用集體宣教法,闡述不同鍛煉方式在促進血運中的作用機制,提升依從性。
重視患者日常病癥管理。按照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護理干預要求,要求護理人員從日常行為管理角度入手制訂預防措施,例如避免患肢反復穿刺以及嚴格戒煙戒酒、控制血糖等;適當的深呼吸與咳嗽也是降低該病癥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 統計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② 采用百分制評分法記錄患者深靜脈血栓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肢體功能運動、生活調節等;③ 最后記錄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股靜脈血流與腘靜脈血流速度。
使用SPSS 23.0軟件做統計學處理后,數據處理結果顯示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n)
本文證明,前期護理干預模式有助于增強患者危險因素識別與控制能力,組間數據差異顯著。見表2。

表2 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識別能力(分)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股靜脈血流與腘靜脈血流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股靜脈血流與腘靜脈血流速度(cm / s)
下肢深靜脈血栓對長期臥床患者的傷害已經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根據當前骨科患者臨床干預經驗可知,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偏高,根據相關調查時研究可知,受到長期臥床以及應激反應等因素影響,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超過40%,該并發癥的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再加之血栓形成后會直接影響下肢靜脈向心性回流,因此也會顯著增加患者死亡率[2]。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本次患者護理干預中,借助前期護理干預模式可提升風險預測能力,證明護理方案預見性、針對性干預的先進性。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前期護理模式在預防風險事件、優化臨床護理路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顯著扭轉傳統護理模式下患者參與不足或者護理依從性存在偏失的問題,滿足臨床工作要求。
根據本文對前期護理模式的研究可知,該護理方法可以顯著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這可能與前期護理模式所制訂的完整護理干預路徑有關,例如在本次前期護理模式下通過對患者實施術前風險評估、體位管理等措施有關,上述護理措施有助于消除潛在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同時本文的研究結果證明該護理措施對于強化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識別能力的意義重大,這也可能與前期護理下的日常管理、護理人員闡述的翻身管理、盡早恢復下床活動等護理措施有關。最后本文結果證實,前期護理模式對于改善患者股靜脈血流速度與腘靜脈血流速度的意義重大,而這一結果可能與前期護理模式下的并發癥監控、體位管理等方法有關,通過前期護理模式可顯著促進下肢血運恢復,具有可行性。
根據我院運用前期護理模式的成功經驗可知,前期護理模式在本組患者干預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 在前期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可以隨時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根據患者臨床指標變化以及認知功能等關鍵數據,判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保證臨床護理目標順利實現。② 本次前期護理并非單一存在的,除了護理人員制訂的一系列科學護理措施外,家屬參與也成為影響康復的重要因素,家人的支持也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例如護理人員介紹的靜脈保護措施、體位管理方案以及翻身技巧等護理措施均有助于預防風險發生[3]。③ 在前期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通過下肢按摩以及風險因素評估等方法達到了促進血運的目的,相關護理措施有助于加快血運回流至大靜脈處,進而消除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因素,并且對于深靜脈血栓分線無明顯改善的情況,護理人員也通過遵醫囑用藥等方法達到強化臨床干預效果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本次前期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針對老年骨折患者的個體差異完善護理干預路徑可以預測護理風險并制訂針對性對策的模式,可有效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發生,具有預見性、針對性,保證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護理支持策略的合理性。而相關學者在研究中也明確指出,在本次前期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通過深入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并通過飲食干預措施消除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事件,例如在前期護理中通過TEG5000 血栓彈力圖儀能夠動態監測患者血液凝血功能變化、完成高危風險的識別與劃分等,上述措施均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4]。同時考慮到患者不良生活行為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性,在本次前期護理中也在不斷調整臨床護理干預架構,例如尼古丁等物質的刺激作用會導致血管收縮并增加血液黏稠度,因此本組患者術后應嚴格執行生活管理操作,做到戒煙戒酒。
綜上所述,在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通過前期護理干預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發生率,并且該護理方法有助于強化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識別能力,并且該護理方法對于改善股靜脈血流與腘靜脈血流速度的意義重大,值得做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