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萌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7)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久且嚴重的心肌缺血導致心肌急性壞死的一種癥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數伴有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癥狀,并且體內還會存在白細胞計數與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升高等跡象[1]。根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過半數以上會死于發病2 h后,充分說明了在患者發病至治療這一階段中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出現死亡不良結局[2]。臨床中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急救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以常規護理為主,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情的進展,但卻難以滿足患者群體多元化的急救需求。本文認為需要采用優質護理干預的方法,現將數據結果報告如下。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受急診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分為2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4∶21,年齡區間為55 ~ 75歲,平均(64.58±8.87)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7∶18,年齡區間為55 ~ 75歲,平均(64.13±8.59)歲。資料比較P>0.05,可比。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當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須立即對患者開展基礎搶救措施,首先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其次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吸氧。按照醫囑為患者口服藥物,并轉運至院內進行搶救。
觀察組接受如下優質護理干預。
(1)接診護理。所有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干預前,都需要接受長時間系統化的培訓內容,采用翻轉課堂加微課雙結合的方式,教授護理人員關于急診護處理各項技巧,全面強化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以及急救能力。醫院急救急診中心由專人進行,負責采取責任制制度。交班記錄表格以打勾式的方式為主,并設立雙重報告制度。依托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統,當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時,會第一時間提醒急診接待中心管理人員,以便實現對患者的全程式跟蹤護理。電話接診過程中需要第一時間根據對方描述的病情以及臨床表現評估患者此時病癥的嚴重程度,并做好分診準備。根據患者的心梗狀況,胸痛程度以及意識情況做好急救藥品整備。
(2)現場救治護理。① 首先,需要檢查患者的呼吸道,觀察是否出現呼吸道堵塞現象,如若堵塞需要第一時間進行引流排出;其次,需要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以及血壓,詳細了解患者的精神狀態、肢體活動和身體損傷程度;最后,按照上述5個維度綜合評判患者的傷情并明晰急救護理重點,在此期間需要通過上傳網絡圖片以及視頻聯系的方式,通知相應專科做好急救準備。② 按照急危重優先處理原則,確保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為患者口服速效救心丸,并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做好供氧以及毛毯保暖措施。如若患者因病癥影響出現跌倒損傷,則需要利用彈力帶加壓處理,并為患者提供擴血管藥物,做好持續性陣痛護理。③ 急救過程中須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患者的面目表情,倘若出現心力衰竭、休克等并發癥的前兆現象,須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需要為患者戴上射頻腕帶。射頻腕帶會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狀況會第一時間告知急救中心,以便靈活做好各項應對措施。
(3)心理干預。當急救人員接聽到電話后且了解完重要信息時,需要溫柔耐心的安撫患者及其家屬,盡可能穩定雙方的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多次表達“盡快趕到、盡一切全力搶救”類似話語,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救護車出診過程中,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我院成功急救案例,增強患者的求生意志以及治療自信心,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因患者家屬出現激動情緒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干預過程中需要實時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身心感受,因盡可能地平復雙方緊張情緒。
(4)轉運護理。轉運期間需要向對方精準匯報距離,并聯系心超室、檢驗科、心電圖室等輔助科室工作人員協調選擇最短的檢查路徑,選擇特異性更高的心肌損傷標志物方案。采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評價量表對患者病情進行評價,以便確認患者入院后的分級分區。對于分數小于10分的患者將其置入黃區、分數在10 ~ 20分以及20以上的患者將其置入紅區。對于處于黃區的患者,需要詳細記錄患者的心電圖,出現異常情況立即開展急救。對于處于紅區的患者,需要時刻做好全程PCI術治療準備。同時也需要將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醫院準備工作完成情況告知給院內接應負責人,以便為后續不同分區救治工作開展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1)時間指標:觀察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
(2)搶救效果:通過心功能評級評價搶救效果,顯效、有效和無效對應評級分別對應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心功能改善1級以上、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3)不良反應: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反應以及死亡不良結局;
(4)預后情況:觀察心肌梗死復發率。
用SPSS 24.0軟件統計數據。(±s)表示時間指標,t檢驗。計數資料方式呈現搶救效果、不良反應、預后情況。百分制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時間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時間指標對比[(±s),min]

表1 時間指標對比[(±s),min]
組別n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對照組3515.82±3.212.45±0.7660.38±4.78觀察組358.49±3.081.24±0.4432.61±3.64 t值—9.747 98.151 527.344 4 P值—0.000 00.000 00.000 0
觀察組搶救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搶救效果對比(n,%)
觀察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對比(n,%)
觀察組預后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預后情況對比(n,%)
臨床中75% ~ 95 %的患者在發病1 ~ 2周內都可能出現心律失常,伴有頭暈乏力等癥狀。臨床中約有30% ~ 40 %的患者會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多發于發病初期。此時患者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胸悶以及呼吸困難,會咳出粉色泡沫狀痰液以及發紺等等,嚴重患者會出現頸靜脈怒張以及水腫等跡象[3-4]。
為了減少急性心肌梗死病癥對患者身心產生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患者發病初期就需要立即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及治療手段。常規護理流程相對單一,無論是在后期治療階段還是前期轉運階段,都難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采取針對性的急救干預,最終難以滿足患者群體多元化的急救需求,導致少數患者出現不良結局[5]。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急救干預措施并在護理期間積極應對各種突發問題,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有效縮短急診停留時間的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達到了顯著的搶救效果,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在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急救中采用優質護理干預能夠達到顯著的搶救效果。縮短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以及心肌梗死復發率,具有高價值的臨床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