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婕 王清 安徽省合肥市榮城幼兒園教育集團麗水分園
為貫徹《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幼兒的原有經驗、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合肥市榮城幼兒園創設了生活課程、閱讀課程、運動課程、心理能力等幼小銜接系列課程內容,以支持幼兒獲得積極的入學體驗,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榮城幼兒園以“愛潤童心·樂澤人生”為教育理念,全面架構“童蒙教育,五彩養成”教育課程,以期提升3—6 歲幼兒的核心素養,形成鮮明特色文化,讓幼兒園成為幼兒學習、游戲的樂園。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于《易經》中的“蒙以養正,圣功也”,此一語道出了教育的至高目標——養正教育,基于此,幼兒園形成了幼小銜接五彩課程:紅色(語言)代表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黃色(社會)代表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讓幼兒學會關愛自己和他人;藍色(科學)代表特色活動、家園合作教育,培養幼兒創新精神;綠色(健康)代表生命、健康教育,讓幼兒擁有健康的體魄;紫色(藝術)代表誠信、責任、擔當、藝術教育。五彩課程的目標則是培養身心健康、自信表達、思維敏捷、至善至美、多才多藝的幼兒。
童蒙教育以市級課題為抓手,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滲透誦讀活動、禮儀教育等,通過教育內容,培養幼兒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
國學誦讀。在快樂書屋,投放圖畫式的古代禮儀典籍,為幼兒提供學習和閱讀的機會。進行親子誦讀,讓幼兒每天誦讀古詩10 分鐘,將古詩詞用故事的表現形式進行講述。開展親子詩詞游園活動,將國學經典故事或古詩詞滲透到闖關游戲中,提升幼兒的古典文化底蘊。
禮儀教育。以課題《幼兒園開展進餐禮儀的實踐與研究》為抓手,從幼兒的進餐禮儀著手,開展禮儀教育主題教學活動,并與幼兒園其他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增強禮儀教育的效果。如在進餐前講述一個關于進餐禮儀的小故事,或帶領幼兒對進餐禮儀經典片段進行誦讀,并身體力行地融入實踐。
以班級特色活動為主線,構建五大領域融合的主題式課程體系,形成幼小銜接學習共同體。(以5-6歲幼兒生活準備為例)

圖1 5-6 歲幼兒生活準備核心經驗及發展目標
衛生之花。每月15 號“愛國衛生運動”特色活動,鼓勵幼兒參與衛生服務,同時每天進行刷牙、洗臉等打卡,一月一評比,表彰最美的“衛生之花”。
愛護眼睛。保持良好的坐姿,從就餐、繪畫、看書等一日活動中,幫助幼兒了解正確的坐姿。讓幼兒學會做眼保健操,形成保護眼睛的意識。
我能行。在飲水區設置飲水記錄單,鼓勵幼兒多喝水并記錄。戶外活動時,設置衣物筐,讓幼兒在冷和熱時根據需要增減衣物;離園環節,鼓勵幼兒自己整理著裝,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
我能做。用一一對應、數物對應、分類等數學經驗整理自己的物品,通過圖片或繪畫形式,幫助幼兒做好學習和生活的自我管理,增強獨立性和自信心。
四式童趣閱讀。“繪本式閱讀”,在閱讀童書中涵養童年;“環境式閱讀”,在閱讀社會中發展兒童的親社會性品質;“親情式閱讀”,在閱讀家園中體悟倫理性精神;“生態式閱讀”,在閱讀自然中形成親近自然的情感。
碎片化閱讀空間。每天親子共讀半小時,拉近親子距離;設置閱覽專用活動室,幼兒自主擬定學習計劃,實施探索體驗;班級創設語言區,致力于為孩子提供寬松、舒適、愉悅的閱讀環境,助推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自主游戲區。沙水區:每周每班進行輪流制,利用沙水玩具、管道玩具等,進行建構式的自主沙水區游戲。建構區:根據年齡特點進行不同建構材料的搭建,發展壘高、排列、堆積、連接、組合等技能,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開展“上小學”“中國建筑”“大合肥”等主題式建構。攀爬區:利用不同高度、寬度進行自主攀爬,利用游戲挑戰,助力幼兒身體協調能力的發展。
特色活動。開展室內外游戲活動,室內運動即利用現有的桌、椅、地墊進行走、跑、跳、平衡的運動,促進大肌肉的發展;戶外活動包括區域式、富有挑戰的體育游戲,主題情境式自主游戲,如小班自主游戲“憤怒的小鳥”,還有闖關游戲、投擲游戲等。
開展一系列家園活動、心理健康活動,幫助幼兒有效完成心理上的過渡。
一年級小學生入園。安排一年級學生走進幼兒園,講述小學的學習生活,解答幼兒對未知生活和學習的疑問,消除幼兒的擔憂緊張心理。家長應和幼兒一起面對幼小過渡時期的心理不適感,并給予幼兒積極有效的暗示,如“寶貝你做得很好”“寶貝,堅持下去,棒棒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
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商討如何布置學習環境,比如選一個孩子喜歡的書桌、一起討論書房用具的擺放等。另外,可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圖書館,打卡旅游勝地等,開拓幼兒的眼界。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家長要適當地給孩子布置難度適宜的任務,確保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完成任務。在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助。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應是一種自然的延伸和過渡。教師要著眼于幼兒的終身發展所需,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以科學方法為路徑,架構課程化體系,助力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