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要】核心義是指對詞語本義的形象特征總結,是貫穿于詞各個義項的核心特征。同步構詞則是以核心義為起點的一種構詞造詞模式。“根”和“基”核心義同,均為“源頭”義。根據同步構詞規律,“根本”“根底”“根腳”構成狹義同步構詞;“基礎”“基準”“基源”構成狹義同步構詞,“根本”類和“基礎”類構成廣義同步構詞。
【關鍵詞】“根”;“基”;核心義;同步構詞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2-012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40
當提到“根”和“基”二字時,通常都會想到“本源”“起始”等意思,“根基”也是一個常用的雙音詞。我們再看由“根”和“基”各自組成的雙音詞:“根本”“根底”“跟腳”等;“基本”“基礎”“基準”等,都包含了“源頭”“起始”等意義,我們把這樣的詞從詞義發展的角度稱之為同步引申,從構詞角度稱之為同步構詞。這里的“同步”并非是時間順序的先后出現,而是從邏輯推理角度的先后發生。詞的這種“同步”現象則與詞的“核心義”的關系緊密相連。
一、核心義與同步引申、同步構詞的關系
從歷時的角度看,一個詞的詞義會發展演變出多個義項。從共時的角度看,一個詞的諸多義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這就是常說的詞義的“同步引申”。許嘉璐(1987)較早注意到了詞義演變過程中“詞義具有同步引申的規律”,認為一個詞意義延伸的過程常常“帶動”與之相關的詞發生類似的變化,這就叫“同步引申”。[1]張博(1995)提出了“相應引申”說,認為前人所提到的各種“引申”之說,即在系統內部,一個詞意義的運動變化,往往會牽連帶動與之相關的另一個或幾個詞的意義也發生相應的運動變化。[2]王寧(1996)進一步將詞義的引申規律系統化,認為就是甲乙兩個義項彼此相關或甲乙兩個同源詞之間意義相同。[3]由此可見,一個詞的各個義項之間并非是彼此孤立的,也同樣印證了詞義的發展并非與出現的時間先后順序有關。那么是什么統攝了一個詞的各個義項呢?這就是詞的“核心義”。
核心義是聯結詞義系統內部各個詞義關系的樞紐,源于詞的本義。核心義是從各個具體的詞義中抽象出來的一般行為特征或狀態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通常蘊含在詞的本義中,并非某個具體的義位。宋永培(1994)較早使用了“核心義”的說法,認為“引申義列的多層與多向是由本義決定的。具體地說,是由本義蘊含的形象特征即形象特征凝聚的核心義決定的。”[4]張聯榮(2000)進一步闡釋了“核心義”的概念:“如果不考慮歷時的因素,如果一個多義詞的所有義位共有一個遺傳義素貫穿其中,這個遺傳義素稱為‘核心義’。”[5]由此可知,詞義的引申,除了歷史和習慣因素造成的聲音和字形上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核心義在其中的統攝作用。
再回過頭看“根”“基”二字,既然都有“本源”“起始”等意思,由這兩個字組成的雙音詞的詞義也都有“源頭”“起始”之義,那么從構詞的角度看有何規律呢?這就是王云路(2014)提出的“同步構詞”現象。所謂“同步構詞”,就是兩個或多個同義詞,用同樣的構詞方式,創造了一系列同義詞。這里的“同步”與“同步引申”的“同步”一樣,并非是發展的時間順序上的一致,而是構詞序列上的一致。用公式來表示,即若語素A=B=C,則A+X=B+X=C+X。[6]下面將以歸納演繹法為主導,從構詞的角度,運用核心義和同步構詞的概念,對“根”和“基”以及由這兩個字組成的雙音詞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從“根本”看與“根”搭配的同步構詞
(一)“根”的核心義分析
我們先從“根”的核心義入手。檢索《漢語大字典》發現“根的基本義項有:1.植物長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其主要功能為吸收養分和固著植物上部分,有的根還能貯藏養料;2.物體的基部;3.事物的本源;根由;4.植根;5.追究;根究;6.根除;徹底清除;7.佛學名詞。(1)指人所具有的能產生感覺或善惡觀念的機體或精神力量。(2)生殖器;8.數學名詞。(1)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或稱代數方程的解。(2)方根的簡稱;9.化學名詞。帶電的基;10.量詞。用于計量草木或條狀物;11.邊;前。義項7為專有名詞,義項8~義項10為虛化后和現代用法,其余義項均包含“源頭”義,可以通過各義項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
義項1“植物長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這是指植物汲取營養,繁榮生長的源頭。如《楚辭》:“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長。”再如《論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此二例均表達了植物的生長需要根系,即根是植物生長的源頭,可佐證“根”的核心義為“源頭”。義項2“物體的基部”與此同理。
義項3“事物的本源”。這是指事情發生的源頭。如《淮南子·原道》:“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此句是說:“世間萬物都有其生存發展的不同規律和具體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現、存在的各種具體根據。”再如《管子·君臣》:“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此句是說:“對于微小的事情都十分謹慎,對于違法非法都詳細辨別,并追究根底。”此二例都表明“根”有刨根問底、追根溯源之意,也可佐證“根”的核心義為“源頭”。義項5“追究;根究”與此同理。
義項6“根除;徹底清除”。這是指從源頭上除掉某個事物。如《后漢書·西羌傳論》:“若攻之不根,是養疾疴于心腹也。”“攻之不根”的意思是“不從根上醫治”,也就是從源頭醫治,可以用來佐證“根”的核心義為“源頭”。
再考《說文解字》之“根”義:“木株也。從木。艮聲。”本義為“草木之根”。張文虎舒藝室隨筆:“《說卦》艮為足。艮,止也。止,古趾字。根從艮,似非徒取諧聲。” 《管子·地形篇》:“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博雅》:“始也。”從以上幾例也可以看出,“根”有“本源、起始”之義,即“源頭”義。
(二)“根X”搭配的并列式詞語同步構詞
前面提到,“同步構詞”是指某些構詞語素和義項具有一致性,根據仿造和類推機制進行構詞。從上面對“根”的相關義項及其復音詞搭配用例的分析中,推導出“根”的核心義為“源頭”。我們取“根”的形容詞用法,以“根本”“根底”“根腳”這三組并列結構詞來進行分析。
1.根本
“本”的義項有:(1)草木的根;(2)草木的莖、干;(3)古指有血緣關系的嫡系子孫;(4)事物的基礎或主體;(5)人或動物的器官的根基部位;(6)某些桿狀或狹長物體的根端或粗的一段。也指手把處;(7)事物的起始、根源;(8)原來的;固有的;(9)依據;按照;(10)究,察究;(11)本錢;母金等。義項1、2、4、7、10與“根”的義項有所重復,均有“植物汲取營養生長的源頭”、“事情發生的源頭”之義。
再考《說文解字》:“指事。木下曰本。從木從丅。此篆各本作本。解云從木,一在其下。”也就是說,“本”字從“木”,在下面加上一橫作為符號,指明樹根之所在。另舉一實例,如《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本”與“始”位置同,用法近,皆與其后一個字形成對比義,因此可以互證核心義為“源頭”。因此,“根本”相搭配構成并列結構詞語,義為事物的本源、根基。
2.根底
“底”的義項有:(1)物體的下層或下面;(2)底子;基礎;(3)底細:事物的根源或內蘊;(4)何;什么等。由這義項1~3可以看出,“底”與“根”義項也有相似之處,為“源頭”之義。義項5雖用作疑問代詞,但也有對事物進行追問,探尋本源的意思。
再考《說文解字》:“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說文解字注》:“(底)山凥也。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字從廣故曰止凥。”《廣韻》曰:“底,下也,止也。”由以上各家之言可以看出,“底”有到了“止于最原始的地方”之義,也就是到了事物的源頭。舉二實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明·袁宏道《滿開游記》:“清澈見底。”因此,“根底”相搭配構成并列結構詞語,義為事物賴以建立的基礎;事物得以成立或受到支持的根據。
3.根腳
“腳”的義項有:(1)人和某些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部分;(2)最下部;(3)剩下的廢料、渣滓;義項1和義項2與“根”字的基本義項相同;義項3是指用于建造東西所使用的原材料,其核心義也有“源頭”之意根據此解釋也能看出“腳”字的核心義有“源頭”之義。考《說文解字》:“(腳)脛也。從肉卻聲。”本義為“脛,小腿”。腳對人體起支撐作用,而上面所提的種種義項,無論是植物的根莖、拍攝的底本,還是建造的原材料,都是起到支撐、支持的作用,因此也能推斷出“腳”字亦有“源頭”之意。所以,“根腳”能夠構成并列結構的詞語,義為植物或建筑物的根基;底細;出身。
(三)“X根”偏正式詞語同步構詞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根”的核心義為“源頭”,并通過同步構詞法分析了“根本”“根底”“跟腳”三個“根X”結構的并列式詞語,進一步佐證“源頭”為“根”的核心義。那么“X根”結構的偏正式詞語是否也能佐證這一推論呢?我們試舉幾個詞。
1.病根:沒有完全治好的舊病;引起失敗或災禍的原因。
2.票根:存在于票據簽收者手中的那份票據,即票據的存根。
3.歸根:總結;歸結;歸于本原;重返故鄉。
4.善根:佛教語。梵語意譯。謂人所以為善之根性。善根指身、口、意三業之善法而言,善能生妙果,故謂之根。
由以上四個詞可以看出,“病根”指疾病發生的源頭;“票根”指最原始的票據;“歸根”指回到最原始的地點;“善根”指人本性之善,均能佐證“根”之核心義為“源頭”。
三、 從“基本”看與“基”搭配的同步構詞
(一)“基”的核心義分析
查閱《漢語大字典》可以看到,“基”的基本義項有:1.墻腳;2.本;基礎;3.起頭,開始;4.業;基業;5.謀劃;經營;6.化學名詞。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原子,被看做是一個單位時就叫基。也稱“根”。除義項6為專業術語用法之外,其余幾個義項均和“根”字的義項有相似之處。那么,從核心義的角度來看,“基”與“根”是否是同義語素呢?
義項1“墻腳”與“根”的義項1“植物長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和義項2“物體的基部”相似,指房屋等建筑物在建造時的起始、源頭之處,因此其也有“源頭”之義。如《晉書·石季龍載記》:“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
義項2“本;基礎”和義項3“起頭,開始”與“根”的義項3“事物的本源;根由”、義項5“追究;根究”相似,均指事情發生、事物產生的源頭,對事情的發展起支撐、支持的作用。如《詩經·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義項4“業;基業”和義項5“謀劃;經營”指事業的基礎,也就是建立政權、發展事業的起始和源頭。如《左傳》:“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
再考《說文解字》:“(基)牆始也。部曰。阯者、基也。此蒙基而釋之。牆始者、本義也。引申之爲凡始之偁。釋詁、周語、毛詩傳皆曰。基、始也。禮經古文借基爲期年字。從土。其聲。” 據此,也能印證“基”字也有“源頭、起始”之義。
從以上各個義項以及各個義項之間的聯系可以推斷出,“基”和“根”的核心義同,均為“源頭”義,是同義語素。
(二)“基X”搭配的并列式詞語同步構詞
1.基礎
“礎”為“礎”的簡化字,查閱《漢語大字典》發現“礎”的義項有:(1)墊在柱下的石礅;(2)事物的基底,根基。考《說文解字》:“礩也。從石楚聲。”本義為“柱腳石,墊在房屋柱子下的石頭。”如《淮南子·說林》:“云蒸柱礎潤。”此處的“礎”即為“柱子下的石墩”。墊在房屋柱子下的石頭,相當于現代建筑的地基,也就是指建筑物的跟腳,所以“礎”字也應有“源頭”之義,與“基”字為同義語素,搭配為并列結構,意為“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因此,“基礎”能夠構成并列結構的詞語,義為“埋墻基為基,立柱墩為礎;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指經濟基礎”。
2.基準
考《說文解字》:“(準)平也。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於水,水平謂之準,因之製平物之器亦謂之準。從水隼聲。”本義為“平,不傾斜”。“準”字的現代解釋有如下義項:(1)允許,許可;(2)當介詞用時,有“依照,依據”義;(3)標準,法則;(4)正確。該4個義項均表達了某事達到了要求的目標或底線;某事與一定的要求相匹配,而這些要求、目標、底線即引起事情發生的起始、源頭。因此“準”字也有“源頭”之義,與“基”字為同義語素,搭配為并列結構,義為“在測量工作中用作起始尺度的標準”“泛作標準”。
3.基源
檢索《漢語大字典》,“源”字的義項有:(1)水流起頭的地方;(2)來源;根源;(3)探求;(4)州名;(5)姓。義項4和義項5為專有名詞,不在討論范圍之內。義項1“水流起頭的地方”即河流的發源地,也就是“源頭”之義。義項3“探求”,指探索尋求。泛指人們對陌生事物和新鮮事物的探索,并試圖找尋到答案的行為。探索陌生事物和新鮮事物即從事物的“源頭”開始探索。如《呂氏春秋》:“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
再考《說文解字》:“水泉夲也。從灥出廠下。後人但作原,而加水於其旁。今經傳源流淵源字皆作源矣。” 因此可推斷,“源”字的核心義為“源頭”,與“基”字為同義語素,搭配為并列結構,義為“本源”。
(三)“X基”搭配的偏正式詞語同步構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基”的核心義為“源頭”,并列舉了“基礎”“基準”“基源”,三個“基X”結構的并列式詞語進行分析,進一步佐證了“源頭”義為“基”字的核心義項。下面再列舉幾個“X基”結構的偏正式詞語,看看上面的推論是否正確。
1.地基:作為建筑物基礎的地層。
2.奠基:給建筑物奠定基礎;比喻創建某種事業。
3.鴻基:宏大建筑物的基礎。偉大的基業。多指王業。
4.祖基:祖宗的事業;祖宗的產業。
從以上詞語的意義可以看到,“X基”結構的偏正式詞語多含有“創始”“基礎”等義,因此能佐證“源頭”即為“基”的核心義。
四、結語
王云路(2021)提出同步構詞有如下特點:同一語素或同義語素(核心義或某個義位相同)+同義或同類語素。細分之:
同一語素+同義語素=同義同步構詞(狹義同步構詞);
同一語素+同類語素=同類同步構詞(基本同步構詞);
同義語素+同類(義)語素=同類同步構詞(廣義同步構詞)。
通過對以上“根”與“基”核心義及其復音詞搭配用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推導出“根本”“根底”“根腳”,“基礎”“基準”“基源”的同步構詞規律如下:
(一)“根”為同一語素,“本”“底”“腳”為同義語素,“根本”“根底”“根腳”三組詞為狹義同步構詞;
(二)“基”為同一語素,“礎”“準”“源”為同義語素,“基本”“基礎”“基準”三組詞為狹義同步構詞;
(三)“根本”類詞語與“基礎”類詞語均表達“源頭”之義,因此這兩類詞成為廣義同步構詞。
通過對“根”和“基”的核心義及其同步構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同步構詞是一種非常能產的構詞類型,能形成一個個詞群,并由此探尋詞語的來源和規律,對于詞匯的整體系統性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許嘉璐.論同步引申[J].中國語文,1987,(01).
[2]張博.詞的相應分化與義分同族詞系列[J].古漢語研究,1995,(04).
[3]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4]宋永培.《說文解字》與文獻詞義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張聯榮.古漢語詞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6]王云路.中古詩歌語言研究[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7]王云路,王誠.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8]王云路.從“凌晨”談漢語時間詞的同步構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1(05):53-70
[9]胡麗珍.論“踩”與“踏”的同步構詞[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02):107-114
[10](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12]王云路.從中醫“候脈”說起——兼談核心義與同步構詞的作用[J].辭書研究,2021,(06):1-9+129.
[13]王云路,劉瀟.論漢語的同步構詞——以“把別”為例[J].古漢語研究,2019,(03):13-19.
[14]王云路.論漢語復音詞的同步構詞[J].歷史語言學研究,2019,(00):18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