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輝
兩年的大規模“寒暑假期教師研修”專題活動,探索出了“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研修新模式,富有中國特色的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邁上了新臺階。
關鍵詞 教師研修 數字化轉型 研修模式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
2023年暑期教師研修已經結束,至此,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寒暑假期教師研修”專題活動已經開展了三次。自開展專題活動以來,形成了怎樣的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新模式,應采取哪些舉措進一步推動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本刊就此邀請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校長培訓專家工作組兩位專家進行研討,他們是:吉林省教育學院吉林省中小學幼兒教師培訓中心主任陳睿、重慶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田偉。
2023年暑期研修呈現新特點
在線學習:與以往研修相比,您認為2023年暑期教師研修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陳睿:一是在研修安排上,首次引入名師名校長線上工作室直播。明確要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名師名校長線上工作室積極參與暑期研修,形成工作室暑期研修方案或計劃,推薦工作室成員的研修體會或反思等生成性學習成果,圍繞工作室參與暑期研修的特色做法、經驗成效形成研修總結。同時,鼓勵名師名校長工作室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名師名校長專欄向全國直播,積極開展協同教研、線上指導。
二是在研修管理上,更加優化支持服務。國家平臺為廣大教師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服務,持續優化培訓指南等支持工具,進一步強化電話客服等服務。同時,完善研修數字化管理體系,支持各地用好平臺的區域管理支撐功能,發揮各級研修管理員作用,進一步提高教師發展數字化管理水平。
三是在資源供給上,更加鼓勵開放共享。支持資源建設主體單位發揮優勢重點開發資源,鼓勵各地區、各學校共享優質研修資源,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促進研修資源互聯互通。同時,積極引入國際化研修資源,拓寬教師學習視野,提升教師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
四是在研修成果上,更加注重應用轉化。強調將研修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鼓勵各地積極應用平臺資源推動教師專業發展,鼓勵各學校教師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經驗。在暑期結束后,研修資源持續開放,支持學校校本教研和教師自主學習的常態化開展。
田偉:一是在內容上增加了數字素養提升內容,突出了數字化工具及其應用相關專題;匯聚了“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線下培訓資源;注重了分學段的學科教學能力,就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分別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
二是在方式上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小組研討與實踐轉化的有機結合,發揮名師名校長線上工作室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加了視頻結尾的問題測試,提供專人加強支持服務,有效提升了學習效果。
“三位一體”數字化研修新模式初步形成
在線學習:全國范圍的教師研修已經開展了三次,在您看來,取得了哪些典型經驗,形成了怎樣的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新模式?
陳睿: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作為國家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標志性成果和重要抓手,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基礎平臺和有力支持。作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教師線上研修行動, “寒暑假期教師研修”已進入第二年。從近兩年的實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廣大教師利用寒暑假參加基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教師研修習慣逐步形成,基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大規模教師線上專題研修正在向長效化、常態化發展。
兩年的“寒暑假期教師研修”,初步探索了“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研修新模式,即“以自主選學為基礎的個性研修+以專題研修為重點的深度研修+以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線上直播為示范的合作研修”。其中,個性研修以自主選學為基礎,讓教師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靈活選擇學習內容;深度研修以專題研修為重點,提供更深入、更專業的學習機會;合作研修通過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線上直播等形式,展示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案例,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這種基于數字化平臺的教師研修新模式,使得教師既能夠更靈活地選擇學習內容、方式、時間和地點,又能夠根據國家導向深入學習相關專題知識。同時,借助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的示范引領和合作學習,進一步提升了學習水平和研修質量。這種“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研修新模式,是新時代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膽實踐。
持續營造教師數字化學習生態環境
在線學習:為深入推動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您有哪些對策和建議?
陳睿:教師隊伍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應該是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先手棋,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一是持續推進形成教師研修數字化新常態。積極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國培計劃”“雙名計劃”等幾個教師發展“國字號”項目的有機融合,全面推動線上研修與線下研修的深度整合,努力實現“有國家級培訓項目就要用好國家平臺,有培訓項目就要生成優質資源,有優質資源就要反哺國家平臺”,進而實現“平臺—項目—資源”三者良性互動的教師研修、專業發展的新常態。
二是持續豐富數字化研修資源供給。提供針對性強、靈活性好、數量充足的優質數字化研修資源是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要推動建立數字資源保障機制,積極構建教師教書育人全場景支持的資源模塊,持續擴充支持教師課堂教學、班級管理、課后服務、家校協同等實踐場景的優質資源,為促進教師發展提供更加充足適切的優質資源,滿足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個性化與差異化的發展需求。
三是持續推動教師數字化學習工具和技術新突破。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以關鍵技術的優化迭代為突破,不斷提升數字化工具的運用功效,擴大數字化工具的適用場景,更好地支持校本研修、跨區域研修和網絡協同研修等多種類型的研訓活動,為后續開展基于平臺資源的自主學習、基于協作互助的混合式學習和基于工作場景的嵌入式學習提供豐富的技術支撐和工具支持。
四是持續探索教師發展數字化治理新范式。“搭臺子”——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為基座,構建資源豐富、功能完善的教師研修環境;“架梯子”——以學分管理為手段,構建全國統一、規范有序的教師研修管理評價體系;“開方子”——以能力診斷測評系統為工具,通過平臺數據挖掘分析,對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進行精準畫像,為教師發展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引路子”——研制并頒布“中國教師學習指南”,以“指南”為指導,提供分層分類、自主選學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能力測評與發展的一體化,持續探索教師發展評價治理新范式。
五是持續營造教師發展多級協同多維融合的新生態。積極推動國家級、省市級、區縣級、校級智慧平臺的互聯互通,形成平臺互聯、數據共享、服務暢通、多級協同的教師發展數字化運行架構,不斷拓展學習場域,擴大資源供給,提高服務水平,為教師實踐智慧的持續生成,營造數字虛擬情景和物理現實場景多維融合的數字化學習生態環境。
田偉:一是迭代升級研修平臺。在現有智慧教育平臺基礎上上不斷優化功能,支持教師把準自身專業發展現狀和培訓需求,精準推送教師所需學習內容。完善大數據評估和學分轉化功能,準確評價教師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效,基于學習時長和學習成效合理賦予培訓學分。建設“一人一檔”的教師成長電子檔案。
二是持續優化研修資源。采取專項開發、擇優遴選、加工生成等多種方式,分學段、分學科、分層次全覆蓋系統化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修資源,建成數量足夠、類型齊全、學科配套、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持續收集整理以教材、課件、案例、課例、微課、信息等為主的各類教學資源。不斷將知名專家、名師、名校長納入專家團隊,滿足在線指導、經驗分享和問題解決需要。
三是不斷創新研修模式。改變單一的培訓模式,進一步探索創新線下集中學習、在線自主選學、校本研修提升、崗位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教師研修混合模式,力求研修內容和形式的多元化、立體化和常態化。加大自主選學力度,推動更加個性化和自助化的在線培訓,完善訂單式選項目、菜單式選課程、自主式選方式的在線培訓模式。
四是逐步實現智能化管理。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手段,對訓前、訓中、訓后實現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尤其通過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和應用,助推“精、準、細、實”的培訓支持服務,逐步實現研修內容私人定制、研修資源智能推送、研修軌跡自動描繪、研修狀態具體畫像、研修測評精準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