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大家對數字鴻溝的理解更多的是2C端的終端設備—— 手機應用,尤其是智能手機被認為是數字時代的耳朵、眼睛和嘴巴,是五感的來源。不會使用智能設備或者使用較少的人群被稱為“數字失能”群體?!當底质芾夏耆耸俏磥頂底稚鐣芯蛹疑鐓^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中需要兜底的重點人群,也是普及智慧養老過程中占比較大的人群?!?/p>
——山娜
山娜,北京服裝學院工業設計教研室副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聯合培養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日本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學生,雄安未來工業設計研究院特聘專家、湖南省汨羅市智庫專家成員。長期從事人口老齡化、健康養老產業化研究,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兩部,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主持人,中殘聯輔具專項項目主持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產學合作系統育人項目參與人。研究方向為適老化設計、社會老年學和標準化研究等領域。
《設計》:北京服裝學院工業設計教研室的教學特點有哪些?在適老化設計方面是否有所側重?
山娜:北京服裝學院工業設計專業聚焦于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國家、社會、行業、產業發展以及首都四個中心建設,構建同行業緊密結合的完整教學體系,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的基本原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踐行“五育并舉”。專業立足學校特色, 在藝工融合的基礎上,聚焦智能與數字產品、運動裝備、時尚生活、智慧健康、可持續設計等核心方向。培養服務于工業設計及相關領域, 兼具扎實專業基礎與國際化視野,跨領域協作與終身學習能力,整合創新思維與設計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人才。
當今的老年人,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都經歷過戰爭和饑饉,見到過民不聊生、窮苦落后和生活殘酷,養成了勤儉節約、艱苦度日的生活習慣,講究物盡其用、不壞不換。但是隨著建國后出生的新一代老年人逐步進入到老年期,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將發生明顯變化,對于時尚產品和時尚生活可能會產生消費意愿,同時增齡會導致人體特征發生變化,相應的產品在人因學方面也會產生不同的設計需求?;跁r尚生活方式和人因學因素考量的設計是我們的側重點。
《設計》:設計從業者或者非老齡化人口所理解的“適老化設計” 是否有差異?
山娜:目前大部分人對適老化設計的理解是產品是為老年人而設計、使用的。但是從我個人角度來講,適老化設計的關鍵是“化”,“化” 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的,也就是說, 我們的產品只聚焦于老年人人群的使用場景的時候,會出現“標簽化” 的趨勢,覺得使用這款產品的時候就是老年人了,使得消費者產生“排斥”的心理,比如說比較傳統的輪椅,大家會覺得使用輪椅的人都是身體功能受限的老年人,但是我在一些比較大的公園里看到過輪椅出租的,做得比較時尚,有一些年輕人會選擇使用,方便又舒適。所以, 如果我們的產品設定是面向普通大眾,但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或根據身體機能的老化進行適當的參數調整(比如行駛速度、高度等)和零部件更換,以適應相應的場景,這樣的產品就會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比如剛才提到的便于年輕人出行的電動輪椅,貼著的是“時尚”的標簽, 而非“老化”或“功能受限”的標簽,更為各個年齡層消費者所接受, 也更容易為老年群體所接受。
《設計》:在談適老化設計的時候,“有溫度”一詞經常被提到, 您會選哪個詞作為適老化設計的關鍵詞?
山娜:為老年設計的設計價值的考量因素有多個方面。我們看到很多的適老化設計目前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中,老年人群購買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適老化設計的接受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背后是適老化設計的適用性問題。第一,作為設計師,我們不能把適老化設計當作高高在上的噱頭,而是要真正地體會老年人、照料者的實際需求,比如老花眼等視覺受限是什么感覺、關節炎等行動受限是一種什么感覺、面對一個無從下手的數字產品的界面是什么感覺等,作為一個身體功能完好無損的設計師沒有切實的感受是很難真正體會到其中的不便的,需要沉下心來體驗,才能真正產生出同理心;第二,適老化設計的溫度一詞也包含對設計的倫理價值的考慮,對于有一些人群應該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考慮好不好的問題,在目前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我們也有大量的農村和貧苦老年人,他們的消費能力比較薄弱,要在解決老年人用不用得上適老化設計的問題上有所發力,同時考慮對現有設計的改良和改善,在外觀和場景上實現擴展;第三,適老化設計的使用人群也比較復雜,除了老年人、傷病人等短暫的行動受限人群,老年人的照料者也應該被納入視野中,他們也需要獲得產品和服務的支持;第四,我們理解“有溫度”一詞還有一個體現, 就是使用適老化產品應該有一種明快的、時尚的基調,而不是沒有辦法、沒有選擇的無奈之舉。在用戶眼中,使用適老化設計不應該遭受社會排斥,這也是“有溫度”的設計的體現。
《設計》:在我國,養老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問題,涉及政策法規、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人口分布等諸多因素,進行適老化設計的設計師還需要掌握哪些學科/ 領域的專業知識?
山娜:對老年人來說,具有一定的養老金和健康水平,是保證獨立生活、自理生活的關鍵,其中健康是重中之重。當我們意圖去解決養老問題時,最核心的本質是如何實現對老年人獨立生活和自理生活能力的支持,因此,除了考慮政策法規、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結構等宏觀因素之外,我們還需要關注微觀個體的健康需求。當老年人尚能自理時,我們需要關注著手解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問題;當老年人面臨健康受限的問題時,我們需要關注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受限功能的補償和康復。因此,作為設計師,我認為還需要具備一定生物學、力學、機械結構、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應該具有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人文視角的知識積累。
《設計》:當70 后開始成為老年群體的主體,會對適老化設計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山娜:老一輩的老年人(80 歲、90 歲這一代)從人生經歷來說, 經歷了戰爭、饑饉、動亂和開放,見證了共和國的起起伏伏。這樣的人生背景無不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理念上烙下深深的印痕, 她們謹小慎微、物盡其用,小心翼翼地度過人生。但是70 后的準老年人,他們中的有些人趕上了共和國的轟轟烈烈的快速發展,有些人在正需要教育的時候趕上改革開放,享受了時代發展紅利。她們完成了初步的財富積累和資源整合,并在財富持有步入老年。她們中的有些人在工作正值當年的時候接觸了互聯網,接觸了新技術,并成為數字移民,他們雖然不是數字原住民,但是數字原住民所生活的互聯網時代,是在這一代人手里逐步開始建立、引入來的。我們的準老年人消費觀念已經具備,消費能力有了改善,但是我們的適老化供給層面呢? 供給不足、同質化嚴重、設計意識不強、落后、無效等老年等標簽化嚴重等問題,成為限制適老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未來適老化設計也需要在供給端多多發力,提供更多的產品供消費者選擇,慢慢地市場才會培養起來。
《設計》: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各種智能和技術高速發展的這些年,適老化設計經歷了哪些發展變化?這些聽起來跟老年人似乎不相干的科技力量在實踐中能為老年人帶來怎樣的便利?適老化設計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山娜:無論是人工智能時代還是數字時代,我們的團隊一直在探索養老科技能給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帶來何種契機。這一點,我們很認可黃魯成老師團隊研究的成果。在智慧養老視閾下,養老科技與醫藥科技有所不同。養老科技在解決“社會交往”“心理健康”“疾病管理”和“獨立性問題”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醫藥科技通常是在老年人病重或即將出現嚴重情況下采取的,是危機驅動的模式; 而養老科技則是需求驅動模式,基于以人為本的概念,以補償老年人日常功能、需求滿足為目的。
智慧養老提出了很多年了,也有很多的企業進行了就地實踐。我們得到的反饋是一直以來在老年人群體中推動起來比較難。但是疫情之后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動。歸根到底,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將數字鴻溝問題擺上了桌面,促進了它的解決。以前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用智能設備用得比較少,但是怎么推動這個事情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手機企業去做就很難。疫情之后無時無刻不在的掃碼、打車和在線預約等公共服務需求,使得很多老年人也不得不開始學著使用智能手機等設備。所以總體上來說,大家對老年人數字鴻溝現象關注和研究較多。目前大家對數字鴻溝的理解更多的是2C 端的終端設備——手機應用,尤其是智能手機被認為是數字時代的耳朵、眼睛和嘴巴,是五感的來源。不會使用智能設備或者使用較少的人群被稱為“數字失能” 群體?!皵底质堋崩夏耆耸俏磥頂底稚鐣芯蛹疑鐓^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中需要兜底的重點人群,也是普及智慧養老過程中占比較大的人群。
我在《數字鴻溝中老年人數字失能及其測量指標研究》一文中提出數字失能的衡量指標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級:不具備數字能力。因為沒有錢、不認識字、身體限制(視力不足)等問題無法接入到智慧養老設備中。
第二層級:數字能力部分缺失。不考慮因健康、經濟能力不足或者受教育程度不足導致無法持有或者無法使用固定設備或者移動設備而無法順利接受智慧養老服務,特指在已經“接入”到數字社會的前提下,無能力、無意愿或無需求跨越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1)數字經濟時代的感觸覺受限:跟年輕人相比,信息來源受限,不會用抖音、小紅書、知乎等,可能也不知道在哪里接收到智慧養老的信息(耳不能聽)。不知道如何使用網絡平臺表達自身意見建議,或者在業主群或者服務群里發表意見時只用語音不用文字,別人不愿意點開聽,導致無法表達自身訴求或者訴求被忽略(口不能言);2)數字經濟時代出行受限:無法順利打車、購物、就醫,無法在智慧社區內生活(人不能外出)。3)數字經濟時代的控制能力受限:無法分辨真假網絡信息, 容易成為電信詐騙受害者(喪失財務把控能力);比如因為陷入抖音、快手等運營類短視頻平臺,無法控制自身陷入網絡沉迷,忘記正在燃氣灶上煮的飯菜或者燒的水(控制能力減弱);4 逃避學習,沒有或者喪失主動學習的興趣,覺得現有養老方式就可以了,對接入智慧養老平臺保持不安。
第三層級:數字能力相對缺失。數字能力的相對缺失可稱為“相對數字失能”,指與年輕人比,老年人社交App 或購物App 使用頻率低、單次使用時間短、會使用的功能相對較少等問題;還有一種“數字失能” 現象并不僅僅在老年人群體中存在,專業的數字化專家(如黑客、軟件工程師、交互設計師、人工智能專家、算法工程師)與普通民眾之間也廣泛存在這種數字鴻溝現象,在可預見的未來,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老年人出行輔助與防護技術、老年大數據與信息采集與處理技術、老年智能家居技術、老年人醫療保健技術、老年人認知管理技術、老年遠程護理輔助系統與技術等老齡社會的新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下,無論年齡和職業,數字能力相對缺失可能表現得會更加明顯。
雖然在前邊我們一直在強調未來的老年人的消費能力,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大部分老年人還是20 世紀60 年代前出生的,在推動智慧養老的時候,我們的設計需要繼續承擔數字交互、智慧生活的科普教育工作,是屬于智慧養老成本比較高企的階段。目前面向老齡人口的專用設備、電器機械以及電子設備領域是專利比較多的領域。我們可以這么想,專利是創新,是進步的表現的同時,創新對老年人來說意味著較高的學習成本,在老年人群體中的普及就會面臨著時間維度的考驗,老年人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適應新技術。這是我們智慧養老成本比較高企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數字鴻溝的原因。但是未來一旦跨過這個階段,我們的學習成本、教育成本和基建成本降下來之后, 適老化設計可能會迎來新的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