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娜 邢亞龍



摘要:從感性工學的角度出發,結合感性意象挖掘Z 世代消費群體的感性需求, 探索Z 世代國潮連衣裙的設計路徑。收集女裝及國潮感性詞匯,對Z 世代調研并構建國潮連衣裙意象尺度圖,結合購買意愿數據分析得出其對于國潮連衣裙的感性需求。得到符合Z 世代感性需求的國潮連衣裙意象特征并將其轉化為設計要素。運用設計要素進行國潮連衣裙設計實踐并進行驗證,該方法可為同類服裝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感性工學 Z世代 國潮 連衣裙 意象尺度
中圖分類號:TS9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20-0124-0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ptual engineering,combining with perceptual images to explore the perceptual needs of generation Z consumer groups,and to explore the design path of GUOCHAO dress for generation Z.Collecting perceptual words related to women's clothing and Guo Chao, investigating generation Z and construct on the GUOCHAO dress image scale map, then analyzed the perceptual demand for the GUOCHAO dress combined with the purchase intention data of generation Z.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GUOCHAO dress that meet the perceptual needs of Generation Z are obtained and transformed into design elements.Conducting the GUOCHAO dress design practice by using above design elements and take validation,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clothing design.
Keywords:KANSEI engineering Generation Z GUOCHAO Dress Imagery scale
引言
在過去數十年間,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的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成長于這一時期的數字原生代“Z” 世代,逐漸成為服裝消費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正在重新構筑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體系,審美原則及創意標準。“Z 世代—Generation Z” 一詞最早來源于美國,是指出生于1995—2009 之間的人,他們深受互聯網,智能手機和平板計算機的影響,因此又被稱為網絡世代和互聯網世代[1]。從社會背景來看,“Z 世代”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與國際深入接軌及國貨崛起的時代,國家實力的提升,物質生活豐富, 這讓他們成為自信的一代,并且有著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因此兼具“國家”與“潮流”的國潮應運而生[2]。在中國市場中,“Z 世代”人口規模已接近三億,2021 年已撬動超過5 萬億的消費空間[3]。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為了迎合其消費偏好,開始以國潮為切入口進行產品開發,涌現出如密扇、妖精的口袋、YOOYA 等國潮服裝品牌[4]。由于缺乏對“中國文化”滲透于服裝的深入研究及當代年輕群體的審美把握,當下多數品牌推出的國潮系列仍然流于表層,停留在中國元素復制及移植的階段[5]。文章從感性工學的角度出發,以“國潮”連衣裙為研究對象,通過對Z 世代消費群體的調研,探索國潮連衣裙各要素意象特征,并結合其購買意愿數據進行分析,找Z 世代消費群體對國潮連衣裙感性需求,并將其轉化為設計要素進行設計應用及評價,為女裝設計師日后進行國潮連衣裙設計建立可循之路。
一、研究相關概述
(一)Z 世代消費群體國潮服裝市場需求
Z 世代的成長伴隨著電子產品高速發展,他們善于使用各種電子設備來實現各種目的,他們不僅對外表管理,節食健身感興趣,還熱衷于時尚,喜歡通過服飾表現自己的身份[6]。基于有關Z 世代的報告、論文及書籍,能夠總結中國的Z 世代群體樂觀、積極及具有明顯區別于前代際愛國主義情懷,這也對其消費及購買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不再仰視西方品牌,更加熱衷于國貨[7]。根據VOGUE Business 發布的《Z 世代文化價值觀》白皮書顯示,中國Z 世代優先考慮的產品類別中,服裝和配飾品類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并且超過六成的Z 世代表示產品設計中運用國潮元素會增加他們對產品的好感度,超過四成的Z 世代認為國潮元素用在國產品牌上更有吸引力。面對Z 世代不斷增值的國潮服裝市場需求,需要更多符合Z 世代感性需求的國潮設計產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的設計雖有很大的提升,但對比國外成熟的設計仍然存在諸多不足[8]。本研究通過在國潮連衣裙研究中引入感性工學,將服裝要素進行量化,能夠更好地了解Z 世代消費者的感性需求,將其轉化為國潮連衣裙的設計依據,令設計產品更加貼合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使服裝設計過程更加科學與規范。
(二)感性工學服裝中的應用
感性工學起源于二十世紀70 年代日本廣島大學的工學部,是將感性分析導入工學研究而發展形成的,通過工程技術手段研究人對于事物的感性認知與需求。感性工學能夠量化用戶的情感需求,繼而將其顯化,具體是找出感性量與設計要素之間的關系,以此作為產品設計的指導基礎[9]。
當下感性工學在設計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如吳禮旭[10] 以此進行了醫用產品設計,主要致力于醫用產品使用中親切感與體驗感的躍升;夏文殊[11] 利用該理論討論了產品包裝設計,望能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且個性化較強的品牌形象;同時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上亦有涉及。在理論應用層面,如陳麗[12] 等將消費者對旗袍模糊的感性需求轉化為量化指標,得出旗袍領型的適用性。在理論指導層面,如張蘭[13] 等談及了感性工學涉入服裝設計的優勢;提出了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的三種形式,包括正向式、逆向式及混合式。正向式是在設計前期通過調研消費者的感性意象并將其轉化為設計要素,逆向式是通過調研消費者對設計師所設計產品的感性評價來判斷消費者和設計師設計意圖的差異,混合式一般應用在復雜的服裝產品設計中,如智能服裝設計等。
二、研究框架
文中擬采用感性工學常用的語義差分法(SD)來進行相關產品意象的挖掘。所謂意象,是意義的現象,是人類大腦工作的生成物, 映襯出人深層的、難理的、模糊的思維結構,可見其難以被稱之為顯學。與一般的想象不同的是,意象往往涵蓋著人們針對某一特定項目的情緒與情感,即對事物含有一定的態度傾向成為意象產生的不二基礎。感性工學便試圖借助科學的方法來顯化出用戶的深層意象,其中語義差分法便是一條重要路徑,其通過對意象詞對的收集與衡量等方式來展現出用戶意象,總體來說,其是對復雜冗亂的對象進行降維的過程[14]。人們針對某一產品的意象體現多能反映出人們對該產品由內而外的感性認識[15]。對于國潮連衣裙現代設計而言, 應當選取能對照出目標感性需求的關鍵詞匯,最終形成指導設計的系列原始符號,再以高代表性為中心,透出符號傾向,從而讓設計者明晰客戶的感性需求,繼而有的放矢地開展設計應用。
由此基于前述,這里可簡要列出研究的宏觀框架。其一,進行語義差分量表的設立,包括收集、篩選、歸納有關國潮連衣裙的感性評價詞匯以及進行詞匯的歸類工作,此一步為設立出國潮連衣裙的認知范圍;其二,可視化意象方向,具體為搜集出代表性較強的項目樣本,進行問卷的數值統計,繪制出意象尺度圖,此一步為列出國潮連衣裙的現代設計參考;其三,基于意象方向提出分析結論, 這里呈現出分析的梯升式,即從意象結果分析與購買意愿分析到設計分析,此一步為提出國潮連衣裙的現代設計策略;其四,國潮連衣裙的設計應用與評價,最終提出設計方案,再針對方案展開意象評價與滿意度調查,此一步便是國潮連衣裙的設計實現(見圖1)。
三、 研究過程
(一)差分詞對的建立
1.國潮女裝意象詞匯搜集及篩選
語義差分法需搜集用戶對相關產品的描述性詞匯來表達出用戶的真切看法。為了提升意象詞匯的搜集范圍,這里以女裝為主題, 進行了意象詞匯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使用文獻、書記等方式收集;(2)使用微詞云從網絡收集相關詞匯;(3)對Z 時代消費群體、設計師及服裝專家進行訪談,得出相關詞匯,并對詞匯進行歸類整理。經過收集,共取得女裝及國潮相關感性詞匯253 個。邀請5 名專家對詞匯進行篩選,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語義相似或相反的進行歸納總結,進而使用軟件進行聚類分析,能夠得出關于國潮和女裝感性詞匯聚類表如下。
2.意象詞匯的歸類
邀請7 位具有5 年以上服裝設計經驗的專家對收集的感性詞匯與服裝要素進行梳理歸類及關聯,最終生成 “素雅的—花哨的”“穩重的—張揚的”“古典的—前衛的”“傳統的—潮流的”“柔軟的— 挺闊的”“光滑的—粗糙的”“現代的—民族的”“簡單的—復雜的”8 對感性詞匯分別與“連衣裙款式”“連衣裙色彩”“連衣裙材質”及“連衣裙圖案”進行關聯配對。
(二)可視化意象方向
1. 樣本選擇
從零售平臺挑選含有國潮關鍵詞的連衣裙96 款,經過評審小組篩選歸類,最終確定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廓形及材質的連衣裙樣本10 款。見表3,為了保證研究準確,樣本連衣裙的價格范圍在200- 600 之間。將國潮連衣裙樣本與前期確定的感性詞匯結合建立調查問卷,問卷采用七級李克特量表,將感性詞匯劃分等級,代表不同的程度。以“傳統的——潮流的”為例,-6 表示非常傳統、-4 表示比較傳統、-2 表示有點傳統、0 表示中性、2 表示有點現代、4 表示現代、6 表示非常現代。此次研究主要以問卷形式進行,為了保證研究的準確性,本次參與調研的受測人群為Z 世代群體,被試年齡范圍介于15 歲至27 歲之間,均具有服裝消費經驗,且視力正常,對服裝的款式、色彩及材質等無認知障礙。被試首先從10 個樣本中選取一款最愿意購買的連衣裙,接著對10 個樣本的感性要素進行打分。
2. 數值統計與意象尺度圖繪制
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50 份,回收有效問卷48 份,整理統計各樣本連衣裙的數據,將這些數據進行平均值計算,最終得出各連衣裙的意象數值。根據國潮連衣裙樣本的造型、色彩、材質及圖案意象數值繪制意向尺度圖。每個要素對應兩組感性詞匯,分別設為X 軸與Y 軸,將感性詞匯分別置于X、Y 軸的兩端。以色彩要素為例,X1 軸兩端分別為素雅與花哨,Y1 軸的兩端分別為穩重與張揚。經統計,樣本一的X1 為2.5,Y1 為1.9;X2 為-1.7,Y2 為-2.3;X3 為1.6, Y3 為1.2;X4 為3.2,Y2 為2.7。即樣本一的色彩意象坐標為(2.5, 1.9),造型意象坐標為(-1.7,-2.3),材質意象坐標為(1.6,1.2), 圖案意象坐標為(3.2,2.7),按照此方法能夠得出其他9 個樣本服裝要素的坐標值,進而能夠繪制出色彩、造型、材質及圖案的意象尺度圖,見圖2-5。
(三)結論分析
1 意象統計結果分析
從國潮女裝色彩、造型、材質及圖案的意象尺度圖中,能夠了解國潮連衣裙的意象分布。
在連衣裙色彩方面,10 款國潮連衣裙樣本中6 個樣本落在Y1 軸的正軸,即給Z 世代群留下張揚的色彩印象,其中4 款在X2 軸的正軸,表明呈現花哨的感性特征。4 款連衣裙樣本落在X1 和Y1 軸的負軸,呈現素雅及穩重的色彩感知形象。
在連衣裙的造型方面,8 個連衣裙樣本落在X2 軸的正軸,即給Z 世代群體留下潮流的造型感知印象,其中有7 個樣本既落在X 的正軸也落在Y2 軸的正軸,呈現潮流與前衛的造型意象,只有兩個樣本落在X2 和Y2 軸的負軸,呈現傳統與古典的造型形象。
在材質意象尺度圖中,僅樣本4 落在X3 軸的負軸,呈現粗糙的材質意象,其余樣本均給Z 世代群體留下光滑的感覺,表明光滑的材質意象更貼合Z 世代消費者的對國潮連衣裙的認知。
在連衣裙的圖案方面,6 個樣本落在X4 軸和Y4 軸的正軸,呈現民族和復雜的圖案意象;一個樣本呈現較為現代的圖案意象。
2. 國潮連衣裙樣本購買意愿分析
導入Z 世代對國潮連衣裙樣本的購買意愿數據,見圖6,從圖表中能夠直觀地發現在所有國潮連衣裙的樣本中樣本8、樣本9、樣本5 及樣本1 的購買意愿較高,樣本7、樣本4 及樣本10 的購買意愿極低。對應國潮連衣裙的各要素尺度圖可以看出樣本4、7、10 的色彩意象分布在X1 軸負軸,呈現素雅的意象形態,并且樣本7 與10 同時位于Y1 軸的負軸,呈現出素雅穩重的色彩意象。在造型上, 樣本4、7、10 接近0 軸呈現偏中性的造型意象。同時對Z 世代消費群體最愿意購買的前3 個樣本(樣本5、7、9)與要素尺度圖進行對照,能夠發現這3 個樣分布在色彩意象尺度圖的X1 與Y1 的正軸, 呈現花哨與張揚的色彩意象;造型上,3 個樣本同樣分布在X2 與Y2 的正軸,表明造型上呈現潮流與前衛的意象形態;材質方面,樣本5、8 及樣本9 分布于X3 的正軸,整體呈現出光滑的材質特征;對照圖案的意象尺度圖能夠發現,最受消費者青睞的3 個樣本位于X4 及Y4 軸的正軸,呈現復雜及民族的圖案意象。進一步能夠分析出受Z 世代歡迎的國潮女裝連衣裙色彩總體呈現花哨及張揚,造型上呈現前衛與潮流,面料呈現光滑,圖案呈現復雜、民族意象特征。
3.設計要素確立
結合前文研究數據,了解Z 世代國潮連衣裙的外觀意象,并結合各樣本的購買意愿分析提取符合Z 世代感性需求的連衣裙意象要素:張揚、花哨、前衛、潮流、光滑、復雜、民族。進而建立針對Z 世代消費群體的國潮連衣裙設計要素模型如圖7。
四、設計應用及評價
(一)方案提出
1. 用戶定位:
本研究的調研對象主要為Z 世代群體,因此本次國潮連衣裙的目標消費群體為18-27 歲的Z 世代群體。她們年輕、積極且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喜歡追逐潮流,是國潮服飾消費的主力軍。綜合前期研究結果及設計要素模型,將張揚、花哨、前衛、潮流、光滑、復雜、民族的感性需求融入設計中,使用3DCLO 形成國潮連衣裙的3D 設計方案,如圖9。
2. 造型設計:現代造型與傳統元素結合,營造前衛、潮流的造型特點。
中國傳統衣裙造型以寬博平面為主,在國潮連衣裙的造型上設計上可將現代服裝立體造型或流行的造型與交領、盤扣等傳統文化細節要素結合,能夠增加連衣裙的潮流感。本設計采用現代的立體造型,修身上衣拼接A 擺造型裙擺,整體廓形呈現X 造型,并且設計花苞袖型、凸顯時尚感,在領部造型上設計假兩件披肩造型,使用盤扣開合,盤口下方鏤空,將傳統中式元素與現代的鏤空、披肩及收腰散擺的造型相融合,營造出潮流前衛感。
3. 色彩選擇:傳統色撞色對比,呈現張揚、花哨的視覺效果。
與西方的色彩體系不同,中國傳統色是建立在原始色彩自發性的基礎上,來自世間萬物的固有色彩,不會出現特別刺激的顏色且帶有傳統元素的連衣裙如果在色彩上過于沉悶低調,容易呈現老氣過時的感覺,想要在視覺營造張揚花哨之感需要將傳統色進行撞色搭配。因此在連衣裙的色彩選擇上采用粉鳯仙為基調,輕松明快, 圖案的部分選擇十樣錦、藏青、沙青及秋香等傳統色進行撞色搭配, 對比鮮明;活潑俏皮同時營造出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滿足張揚、花哨的感性需求。
4. 材質選擇:順滑天絲,滿足光滑材質的感性需求。
傳統的中式衣裙主要使用棉麻等天然纖維,這些材質天然舒適, 但在視覺上容易產生復古懷舊的效果。因此在本連衣裙的材質上選用天絲混紡的面料,天絲材質觸感順滑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澤,同時也具備棉的透氣性,并且穩定性好,易于圖案的印制并且水洗后不易變形,適合制作有一定廓形感的連衣裙,視覺效果相對更加時尚, 同時也滿足了Z 世代消費群體對連衣裙材質光滑的感性需求。
5. 圖案設計:中式元素解構重組,形成中式涂鴉潮流圖案。
有上述分析可知,Z 世代消費群體鐘情民族風格的圖案并且追求個性與潮流,這些在互聯網世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熱衷于享受潮流帶來的新奇、前衛的體驗。傳統中國風格的圖案的潮流度較低, 需要融入創新設計手法,設計中通常使用夸張簡化、重組重構等方法創造出新的視覺形態。在國潮連衣裙的圖案的設計上將帶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龍、長城、花卉、仙鶴等圖案與日月星辰進行組合重構, 并且通過大塊面的色彩對比營造出中式涂鴉的視覺效果,帶有強烈的民族風情又不失趣味與潮流感。
(二)意象評價
方案產出后,重新設計調查問卷,對國潮連衣裙設計方案的感性意象進行考量。將設計方案與感性意象詞匯結合,用里克特7 及量表進行評定,將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對應-3,-2,-1,0,1,2,3. 發放問卷50 份, 回收有效45 份,統計各感性詞匯的得分情況見表6 。 方案整體處于滿意的級別。
(三)滿意度評價
文中依據意象展開設計,這實則是一種情感設計,由此結合諾曼提出的情感設計三層次再進行設計滿意度的評價。從本能層可以思考設計的第一印象,提出問題1:您看到該設計是否喜歡;從行為層便是考量設計是否會被投入使用,提出問題2:您是否會購買該設計;反思層則對應了一種使用感受或交互黏度,提出問題3:您是否會將該設計介紹給親友。3 個問題只有“是”與“否”兩個選項,發放了問卷40 份,回收有效問卷38 份,結果見圖9。對于問題一, 共有32 人選擇“是”,滿意度為84%;對于問題二,共有31 人選擇“是”,滿意度為82%;對于問題三,共有28 人選擇“是”,滿意度為74%。綜上,該設計的綜合滿意度為80%,可視為可行方案。
結語
通過在國潮連衣裙設計中引入感性工學,將Z 世代對國潮連衣裙的感性需求轉化為顯性的要素并進行設計實踐驗證。文章能夠提供一種思路,經過對市面已有的特定服裝產品進行篩選并針對消費群體進行意象調研,總結產品樣本的意象特征,對比消費群體的購買意愿,從而得出相應的設計依據。由于連衣裙產品受到、市場、流行及消費者喜好升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僅針對現階段Z 世代的國潮連衣裙進行分析探討,未來隨著消費升級、流行趨勢變化, 后續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探討,尋求傳統文化與潮流結合的理論支持。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高等教育專項)(2022GXJK463 )《嶺南文化美育視域下大灣區時尚設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非遺香云紗為例》
參考文獻
[1]高菲.Z世代的短視頻消費特征分析[J].新聞愛好者,2020,(05):40-42.
[2]羅禹馨,周暢.國潮當道借東風——中國品牌如何走進Z世代心中[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11):3-4.
[3]劉美琳.Z世代青年線上消費洞察:追求“質價比”購物與社交深度綁定.世紀經濟報道[N],2022-01- 19.21006.
[4]許桑桑,朱俐.圖案立體化設計在國潮服裝品牌毛衫中的運用[J]. 設計,2022,35(03):18-21.
[5]王闊,梁燕.基于扎根理論的“國潮”服裝圖案設計方式研究[J].服裝設計師,2021,(08):87-96.
[6]Pastore A.After pay retail partners see basket size grow year-over-year[N]. WWD,2020,Accessed 10 Jan 2020.
[7]李艷,劉秀 & 陸梅.“國潮”品牌發展趨勢及設計特征研究[J]. 設計,2020.(09):71-73.
[8]王麗麗.國貨正當潮——基于國潮理念的墨魚水餃包裝設計[J].設計,2022,35(06):108-110.
[9]陳俊潔.基于感性工學的汽車內飾 CMF設計意象評價研究[J].工業設計,2020(02):62-63.
[10]吳禮旭.基于感性工學的老年人血壓儀產品設計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1(18):77-79.
[11]夏文殊.基于感性工學的零食包裝設計研究[J].明日風尚,2021(18):130-132.
[12]陳麗,楊亞.基于感性工學對當代旗袍領型的研究[J].遼寧絲綢,2022,(02):4-6.
[13]張蘭,鄭高杰.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山東紡織經濟,2021,(05):29-31
[14]潘利濤.基于意象尺度的產品造型與網售竹制衣帽架競爭力的相關性分析[J]. 大眾文藝,2020(01): 122-123.
[15]張迪婧,侯增選,肖揚.基于感性工學的眼鏡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 2021,34(0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