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瑞誠
(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北京 100078)
現代社會迅速發展,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效率變得愈發重要。智能技術的崛起為低壓配電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應用于配電領域,智能低壓配電系統成為實現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高效運行的關鍵環節。本文將深入探討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基本組成、技術創新、應用案例以及系統優化設計方法,以期為推動智能化電力配電領域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智能低壓配電系統作為現代電力分配領域的創新,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旨在實現低壓配電網的監測、控制、保護和優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這種系統在能源管理、電力分配以及供電可靠性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出來。
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在傳統的低壓配電網基礎上引入了現代化的信息通信技術,具備以下特點和優勢:
1.遠程監測和控制:通過通信網絡,智能低壓配電系統能夠實現對配電設備的遠程監測和控制。這意味著運維人員可以實時了解電網狀態,隨時進行操作和調整,從而提高了運維的靈活性和效率[1]。
2.智能保護機制:采用智能元器件和傳感技術,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可以實現精確的故障檢測和定位,快速切除故障分區,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停電時間和損失。
3.數據分析與優化:智能低壓配電系統能夠實時采集電網中的電量、電壓、電流等數據,并通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為電網優化提供決策支持,提高電能利用率。
4.可靠性提升:通過智能化管理和自動化控制,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可以降低人為操作引起的錯誤,從而提高配電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實現依賴于多種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包括但不限于:
1.物聯網技術(IoT):通過傳感器、通信模塊等設備,實現配電設備與互聯網的連接,實現數據的采集、傳輸和共享,為系統的智能化提供數據基礎[2]。
2.云計算技術:利用云服務器、云存儲等資源,將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數據上傳至云端進行處理和分析,實現大數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
3.人工智能技術(AI):借助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技術,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可以實現自主學習和優化,從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進一步提升系統性能。
4.現場總線技術:通過現場總線,實現配電設備之間的通信與數據交換,從而實現實時監控和控制。
作為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一個成功應用案例,西門子的優選協同低壓配電系統充分體現了上述技術的應用。
該系統通過通信網絡將低壓配電和控制設備連接到自動化和能源管理系統,實現了從電力供應到用電設備的全面配電監控和控制。該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將配電數據集成到云平臺,通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實現對電能的優化利用和電力分配的智能決策。
智能低壓配電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元件的復雜系統,其基本組成結構由多個層次的功能模塊和元件組成,以實現對低壓配電網絡的全面監測、控制、保護和優化。以下將詳細介紹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基本組成。
站控管理層是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最上層,提供人機交互的界面,負責與系統管理人員進行信息交流和操作。主要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1.人機界面設備:通常由工業級計算機、觸摸屏、鍵盤、鼠標等組成,為管理人員提供直觀的操作界面。
2.系統軟件:包括配電管理軟件、監測軟件等,用于實時監控電網狀態、進行數據分析和決策,同時顯示電網拓撲圖、電力參數等信息。
3.數據存儲和處理:系統可以對歷史數據進行存儲,用于分析和報表生成,支持用戶進行故障診斷和系統性能分析。
通訊控制層是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數據傳輸與處理層,實現各元件之間的數據交換和通信,確保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主要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1.通信服務器:負責管理通信數據的傳輸、處理和分發,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實時性。
2.通信前置機:實現與現場設備的數據采集、傳輸和協議轉換,將不同設備的數據格式進行統一。
3.總線網絡:通常采用現場總線技術,如Modbus、Profibus、Profinet 等,連接各個智能元器件和設備,實現實時數據交換。
現場設備層是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底層,由各種智能元器件、傳感器、斷路器、電力儀表等組成,實現對電網的實時監測、保護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組成:
1.智能斷路器:配備通信接口,能夠實現遠程控制、保護和故障定位,支持自動開關操作。
樹立人的尊嚴。并且,習總書記還強調:“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6]這就更加說明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代表著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才能在物化的社會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堅定自己的“階級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上的指導地位,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共產主義信仰,才能帶領人民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康莊大道。
2.智能電力儀表:能夠測量并記錄電量、電流、電壓、功率因數等參數,支持數據的實時采集和上傳。
3.傳感器:用于監測電網的各項參數,如溫度、濕度、電流、電壓等,為系統提供實時數據。
4.保護裝置:通過智能化算法實現對電網的故障檢測和定位,能夠在故障發生時迅速切除故障分區。
5.通信模塊:實現設備與通信網絡的連接,支持數據的傳輸和交換。
物聯網技術在智能低壓配電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各種傳感器和通信模塊,實現了配電設備與互聯網的連接。這使得系統能夠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和共享,為系統的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通過建設傳感器網絡,配電系統中的各類參數如電流、電壓、功率因數、電能質量、溫度和濕度等能夠被實時采集[3]。這些傳感器不僅全面感知電網狀態,還將數據傳輸至中央服務器。與此同時,通信模塊的應用使得傳感器數據能夠可靠地傳輸至云端。無論是通過無線通信如Wi-Fi、藍牙,還是有線通信如以太網、Modbus,通信模塊都連接了設備與互聯網,實現了數據的遠程訪問和控制。
這些實時數據采集不僅為運維人員提供了準確信息,助力他們實時了解電網狀態并作出相應處理,同時也通過云平臺共享給相關利益相關者。而物聯網技術帶來的海量數據也為系統優化提供了基礎。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系統能夠識別問題、趨勢和模式,實現智能決策。此外,物聯網技術推動了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向云平臺遷移,如物聯網云平臺MindSphere。云平臺提供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幫助系統更好地處理和分析數據,從而實現遠程監控、實時故障診斷和大數據分析等功能,為系統的可靠性、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全面支持[4]。
在C 工廠的生產車間,每臺生產設備都配備了智能型斷路器和多功能電力儀表。例如,以一臺注塑機為例,通過智能型電力儀表,系統實時監測設備的電流、電壓、功率因數等電能參數。假設在生產高峰期,該注塑機的電流達到200A,電壓為380V,功率因數為0.95。這些數據被傳輸至云平臺,供運維人員隨時訪問。
技術創新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實時故障診斷。在某一時刻,監測系統檢測到注塑機的電流突然增加到230A,電壓下降到370V,功率因數變為0.85。智能低壓配電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運維人員通過遠程訪問云端監控系統,查看歷史數據和實時曲線圖。經過分析,他們發現這種異常可能是注塑機內部零部件出現問題導致電能損耗增加。為了避免設備損壞,運維人員遠程切斷了注塑機的電源,并派遣維修人員進行檢修。
此外,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智能低壓配電系統能夠預測設備的維護周期。根據歷史記錄,每經過300 小時的運行,該注塑機的電能損耗會逐漸增加。系統會根據設備的運行狀態和歷史維護記錄,提前通知運維人員何時需要進行保養或更換部件。假設在生產期間,系統通知運維人員,該注塑機距離下一次維護還有30 小時。運維人員根據系統的建議,決定在生產停工時對該設備進行維護,從而避免了計劃外的停機損失。
這個案例中的數據表明,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運維成本。通過實時監控、故障預測和遠程控制,工廠能夠更好地管理電力消耗,延長設備壽命,實現可持續的高效生產。
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優化設計是確保系統高效運行的關鍵。通過結合物聯網技術、智能化元器件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更可靠、安全、經濟和節能的配電系統。在本章節中,我們將介紹一些常用的系統優化設計方法,以便在實際應用中提升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性能[5]。
負載預測是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優化設計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分析歷史負載數據和生產計劃,可以預測未來的負載變化趨勢。例如,在某工業區域,預測到一家工廠將在次日的生產高峰期消耗更多電力。根據歷史數據分析,該工廠在過去幾個月的類似時段平均消耗為300kW。因此,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可以根據這一預測,提前調整供電策略,確保工廠在高負載時仍能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避免用電短缺。
能量管理是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優化的核心。通過實時監測不同設備和回路的能量消耗,系統可以識別出能源浪費的癥狀。例如,在商業樓宇中,通過智能電力儀表,我們可以實時監測每個樓層的用電情況。數據顯示,大廳燈光在夜間運行時間內消耗較多能源,而員工辦公區域則在白天消耗更多?;谶@些數據,系統可以制定計劃,在夜間自動降低大廳燈光亮度,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故障檢測和智能保護是保障系統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系統可以通過實時監測設備的電流、電壓、溫度等參數,判斷是否存在異常情況。例如,通過智能斷路器,系統可以監測電流突然升高的情況。如果某個回路的電流超過了設定閾值,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并自動切斷電源,避免設備損壞或安全風險。
通過對大量歷史數據的分析,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可以揭示隱藏的趨勢和模式。例如,在一段時間內,系統分析了工廠的能源消耗數據。結果顯示,該工廠在工作日的白天消耗最多能源,而在周末和夜間消耗較少?;谶@些趨勢,系統可以提出建議,建議工廠在非高負載時段進行能源消耗較大的工作,以降低成本。
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自適應控制是指系統根據實時監測數據自動調整參數以適應不同工況。例如,系統可以根據負載變化自動調整變壓器的輸出電壓,以保持穩定的供電。此外,系統還可以根據用戶的反饋調整工作模式,實現個性化的能源管理。
本文綜合討論了基于智能技術的低壓配電系統的多個方面,從系統的基本組成到應用案例再到優化設計方法進行了深入剖析。智能低壓配電系統的發展為工業、商業、住宅和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提供了新的機遇,可以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設備的安全運行以及能源管理的優化。然而,技術集成、數據安全和成本效益仍然是需要解決的挑戰。通過合作推動技術標準化、采用先進的安全措施以及制定合理的投資計劃,可以有效應對這些挑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必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效率提升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