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洋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0)
水下攝影包括水下照相和水下攝像,其作為海洋工程中常用的水下檢測手段之一,與潛水員目視、探摸檢查等其他物體表面狀態檢測手段相比,具有真實可靠、水上實時觀察、資料可永久保存等優點。因此,在船舶、石油平臺、碼頭、大壩等水下結構檢測中,水下攝影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然而,由于水下環境的特殊性,水下攝影也面臨著許多問題。首先,水下攝影設備需要解決密封、耐壓、防腐、電絕緣等問題,以確保設備能夠在水下正常工作。其次,水下環境中的光線衰減、折射、吸收以及水的浮力、水流沖擊等因素也會對水下攝影的成像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從潛水員多年的實踐中得知,水下攝影常見的影像質量問題主要包括影像模糊、取景不準確或畫面不穩、彩色影像偏藍。影像模糊不清晰問題源于水中光線衰減,使得遠處物體清晰度降低。取景不準確或畫面不穩則與水流的影響有關,水流可能導致攝影設備和拍攝對象的微小振動,進而影響畫面的穩定性。彩色影像偏藍問題則是由于不同顏色光線在水中被吸收程度不同,導致拍攝出的影像呈現偏藍色調。因此,分析影響因素的同時提出處理技術,對保證水下攝影工作順利開展具有積極作用。
水下攝影影像質量控制技術在水下攝影領域中作用較大,它不僅影響作品的視覺呈現效果,而且影響觀眾的觀賞體驗和感受。這些技術一方面為拍攝高質量圖像,另一方面為突破水下環境限制,使觀眾較好地理解和欣賞水下世界。水下攝影影像質量控制技術能起到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水下攝影影像質量控制技術有利于克服光線衰減帶來的影響。水中光線會逐漸減弱,影響圖像的亮度、對比度和色彩,通過合理的曝光控制和光線補償技巧,攝影師可以在有限的光線條件下保持圖像的清晰度和色彩還原,確保作品在視覺上更具吸引力;二是影像質量控制技術有助于應對水質問題。水中的顆粒物、浮游生物等可能會影響圖像的清晰度和細節表現。使用適當的濾鏡、調整白平衡等技術可以減少水質對圖像的干擾,提升圖像的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使觀眾更好地觀賞水下場景;三是水下攝影影像質量控制技術可以解決色彩失真問題。在水下環境中,不同顏色光線被吸收不均勻,導致圖像呈現出偏藍或偏綠情況。通過調整白平衡及后期色彩校正,攝影師可以修復圖像的色彩平衡,還原真實的色彩,使作品更加引人入勝[1]。
水中光線與空氣中的光線相比會衰減程度更多,導致遠處物體可見度降低,圖像呈現模糊和不清晰情況。同時,不同顏色光線在水中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導致拍攝圖像可能出現色彩偏差問題。光線衰減使水下拍攝的景物失去遠近層次感,遠處物體的細節難以捕捉,影響圖像的清晰度和立體感。在深水域,由于光線強度急劇下降,攝影師需要使用大光圈或高ISO值來解決光線不足的問題,此方法會引發噪點和失真問題。色彩偏差是另一個光線衰減所帶來的影響,不同顏色光線在水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導致圖像呈現出偏藍或偏綠的色調,這使得水下拍攝的圖像在色彩上失真,不符合實際場景的色彩分布。
浮游生物、懸浮顆粒物等物質影響畫面清晰度也是水下攝影時的常見問題。這些微小生物和顆粒物會懸浮于水中,干擾光線傳播路徑,導致光線散射及折射。這類物質會使圖像出現模糊和散射現象,影響圖像清晰度和細節,尤其在水質較差的環境下,這些問題尤為顯著,需要攝影師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降低其影響。此外,水下攝影還會受到水流、波浪等自然因素干擾,進一步影響圖像穩定性和清晰度。攝影師面臨此類問題時,需綜合考慮光線、水質、環境因素等,選擇合適的拍攝技巧、裝備及后期處理方法,最大程度地彌補此類影像質量問題[2]。
水中光線環境復雜多變,與陸地上光線不同,易導致圖像的亮度差異不足,造成圖像中明暗區域缺乏明顯對比度。此情況下,難以捕捉圖像暗部細節,整體畫面趨于平淡,影響圖像的層次感和深度。對比度不足的問題導致圖像中物體輪廓和細節難以分辨,尤其是在復雜的水下環境中,例如海洋、湖泊等明暗過渡不明顯環境,使圖像的呈現缺乏立體感及生動性。
水中光線衰減和水質問題可導致難以捕捉遠處物體細節。水對光線的吸收和散射會限制攝影者的拍攝距離,遠處景物會呈現出模糊不清的狀態,影響圖像中細膩紋理和細節的呈現,使作品失去真實感和表現力。
水下攝影中常見的影像質量問題之一是物體快速移動產生的模糊現象。水下環境中,許多生物及物體均可高速在水中游動,如魚群、海洋生物等,它們的快速移動會導致在攝影過程中產生模糊效果,使被攝物體的輪廓和細節難以捕捉。快速移動物體的模糊問題對水下攝影師來講一直存在。由于水的折射、光線的散射以及水流等因素,快速移動物體在圖像中往往呈現出模糊狀態,無法對其進行清晰捕獲。
水下環境的特殊性使得攝影師在進行拍攝時難以完全控制攝像設備的穩定性。水流、潮汐以及攝影師自身動作等因素都會影響攝像設備的穩定性,進而影響圖像清晰度。即使是微小抖動,也可使圖像產生明顯模糊和不穩定效果。
由于水下光線的衰減和散射效應,導致畫面出現遠處物體模糊、顏色失真等問題,人工照明系統處理技術通過在水下環境中添加光源,提供足夠的光線來補償光線損失,從而改善圖像的質量和可視性。人工照明系統處理技術的核心是在水下環境中布置光源,以補充水中光線不足的缺陷。常見的人工照明設備包括潛水燈、閃光燈、LED 燈等,這些光源可以產生足夠亮度及適當色溫,使水下拍攝的圖像更加真實、清晰,還原物體真實顏色。通過調整光源的亮度、角度和位置,攝影師可以實現不同照明效果,突出主體,增強畫面層次感。人工照明系統處理技術的應用不僅局限于水下攝影,還可廣泛應用于水下勘測、海洋科研、水下工程等領域。在水下考古、生物學研究等領域中,人工照明系統能夠協助研究人員獲取更清晰、準確的圖像,從而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
濾鏡處理技術是水下攝影中常用的影像處理手段之一,通過在攝像設備鏡頭前添加特定濾鏡來調整和改善水下環境的光線和顏色,從而優化圖像質量、可視性和真實性。水下環境中光線的衰減和顏色失真問題是影響水下攝影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濾鏡處理技術針對此類問題的優化,可有效提升水下拍攝圖像的表現力和吸引力。濾鏡處理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涵蓋不同類型濾鏡,如色彩校正濾鏡、增透濾鏡、偏振濾鏡等。色彩校正濾鏡可校正水下環境中顏色失真問題,使圖像呈現更為真實的色彩;增透濾鏡有助于解決水下環境光線衰減問題,增強遠處物體清晰度;偏振濾鏡可減少水下環境的光線反射和散射,提高圖像對比度和細節。另外,各類濾鏡在不同水下環境的水下攝影中作用有所差異,例如在藍水環境,增透濾鏡可以有效提高光線的透明度,減少光線衰減現象,使遠處物體清晰可見;在綠水環境,色彩校正濾鏡可以補償水下顏色偏離問題,還原物體真實色彩。而偏振濾鏡則可以削減水面和水下界面的反射,消除反光,提升圖像的細節和對比度[3]。
廣角鏡頭處理技術是水下攝影技術領域中一項關鍵的影像技術。廣角鏡頭處理技術是通過使用廣角鏡頭來捕捉更寬廣的視野范圍,以展現水下環境的廣袤壯美,同時該圖像經過后期處理,使水下攝影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廣角鏡頭在水下攝影中的應用具備獨特優勢,由于水下環境中物體近大遠小效應,使用廣角鏡頭能夠將近景和遠景融為一體,創造出豐富的空間感和層次感。另外,廣角鏡頭在拍攝近距離的同時依舊可以保持背景的廣闊,使畫面更加生動、引人注目。同時,廣角鏡頭還能夠捕捉更多的細節和紋理,使得水下生物、礁石、海底景觀等元素更加立體和生動。
在水下攝影中,穩定器和三腳架是影像處理技術的關鍵,它們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圖像的穩定性和清晰度,為攝影師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專業性的水下攝影作品。
水下環境的特殊性使得攝影設備容易受到水流、海浪等影響而產生微小抖動,抖動會影響圖像的清晰度和穩定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攝影師可采用穩定器和三腳架來提供穩定拍攝環境。穩定器作為專用設備,可通過降低振動及抖動,使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持續保持穩定。三腳架是一種支撐裝置,可將攝影機固定在某一位置,防止其在水下環境受到不穩定因素影響。穩定器在水下可通過機械、電子等方式來穩定攝影機,消除震動和抖動,使圖像更加平穩和清晰。在水下環境中,穩定器可有效減少水流和海浪所帶來的影響,保持畫面的穩定性和連貫性。借助穩定器,攝影師可以更自由地移動和拍攝,獲得更具創意性和視覺沖擊力的攝影作品[4]。
水下攝影由于其環境復雜多變,經常會受到光線衰減、顏色失真、細節模糊等問題的影響,導致拍攝的原始圖像并不理想。而后期處理技術可以彌補這類不足,提高圖像質量。
后期處理技術一般會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可通過調整色彩平衡和色調來修復受光線衰減影響的圖像,使色彩更加真實自然;二是調整對比度可增強圖像層次感,突顯重要細節;三是清晰度的提升可減少水下環境中因光線衰減引起的模糊現象,使圖像更加清晰。
后期處理技術還能夠改善水下攝影中其他常見問題。例如,通過去除圖像中的浮游生物、懸浮物等雜質,可優化圖像純凈度;通過局部調整的方式,攝影師能夠對圖像的不同區域進行處理,進一步強調重要元素;后期處理技術還能為圖像添加特效、濾鏡、修飾等,創造出更具藝術性和創意性的作品。在處理過程中,攝影師需熟練掌握圖像編輯軟件的操作技巧,學習不同的調整工具和選項,以及它們對圖像的影響。同時,攝影師需要保持對攝影作品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追求,確保后期處理不僅能夠彌補圖像的問題,還能夠突顯攝影作品的獨特風格和主題。
合理選擇拍攝角度和距離,避免過遠或過近的拍攝距離,可減輕光線衰減和顏色失真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捕捉清晰的細節。水下攝影中拍攝角度和距離的選擇直接影響圖像的表現力和視覺效果。
首先,拍攝角度的選擇決定了觀眾觀看的主題。攝影師可以選擇魚眼透視,從上往下拍攝,或平視視角等不同角度,從而為圖像帶來不同的感觀體驗。從上往下拍攝可以強調主體的輪廓和形狀,平視視角可展現主體的生態環境和行為特點。
其次,拍攝距離的控制對于圖像細節和背景呈現具有重要影響。攝影師既可選擇靠近主體進行特寫拍攝,又可選擇遠離主體進行全景拍攝,每種距離都能傳達不同的情感與信息。靠近拍攝可以凸顯主體細節和特點,使觀眾更深入地掌握主體特性。遠距離拍攝可將主體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展現出廣闊的水下景象。在水下攝影中,攝影師需綜合考慮拍攝角度和距離,以及主體的特性和所要表達的內容,以此確定最佳拍攝方案。優秀的拍攝角度和距離可以突出重要元素,強化圖像表現力,增強觀眾的情感體驗。此外,攝影師還需靈活運用不同角度和距離,以應對不同拍攝環境和條件,確保圖像的多樣性和創意性[5]。
水下攝影作為攝影領域中的重要一環,呈現出不同凡響的視覺體驗,但影像質量問題卻時常難以較好地解決。光線衰減、色彩失真、顆粒感等問題影像水下攝影作品的呈現效果,影響攝影師的創造力。不過,也正是因為存在此類問題,才能激發攝影師們探索新的拍攝技巧和后期處理技術,以不斷提升水下攝影作品質量。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在解決此類影像質量問題的過程中,水下攝影將更加精彩地呈現出水下世界的奇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