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我們說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干啊!
那一年確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但是沒有考慮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優勢。上海人聰明,素質好,如果當時就確定在上海也設經濟特區,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東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人家首先會把資金投到上海,競爭就要靠這個競爭。
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現在就要做起。
改革開放還要講,我們的黨還要講幾十年。會有不同意見,但那也是出于好意,一是不習慣,二是怕,怕出問題。光我一個人說話還不夠,我們黨要說話,要說幾十年。當然,太著急也不行,要用事實來證明。當時提出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有許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還算社會主義嗎?嘴里不說,心里想不通,行動上就拖,有的頂了兩年,我們等待。
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閉關自守不行。“文化大革命”時有個“風慶輪事件”,我跟“四人幫”吵過架,才一萬噸的船,吹什么牛!1920年我到法國去留學時,坐的就是五萬噸的外國郵船。現在我們開放了,十萬、二十萬噸的船也可以造出來了。如果不是開放,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質的變化反映在各個領域,不只是汽車這個行業。開放不堅決不行,現在還有好多障礙阻擋著我們。說“三資”企業不是民族經濟,害怕它的發展,這不好嘛。發展經濟,不開放是很難搞起來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西方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我們抓國防工業的軍民結合,抓得比較早,這一條抓對了。有的國家就不行,所以搞得很困難。
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題解】
本文為鄧小平同志于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在上海視察的過程中,同上海主要負責同志談話的要點。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推行受到了各種挑戰,在這一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以上海浦東為抓手,試圖利用其獨特的地緣經濟優勢,樹立典型,以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打開中國通向世界的大門。1991年,鄧小平同志在視察上海時提出:“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鄧小平強調:“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就為我們解放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大膽放手去吸取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現代化生產規律來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對于改革開放,在思想上更解放一點的基礎上,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冒險精神,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步子再快一點,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鄧小平理論不是一個抽象空洞的哲學命題,而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國家為目標,是由實踐到認識乃至理論的科學思想體系,不僅具有豐富的哲學理論性和文化思想性,還為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