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媛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及改革進程中凝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先進文化,它具有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及教育性等特點[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文化的傳承高度重視,不僅多次瞻仰革命紀念地,還發表眾多關于紅色文化的論述,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革命與建設的經驗總結,是中華民族紅色情結之源,更是弘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所在。紅色文化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激勵無數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發展奮不顧身地獻出自己的力量,其傳承在當代社會有極強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紅色文化的傳播必須融入新技術,對內容的組織和表現形式進行優化,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傳播的優勢。移動音頻作為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的媒介,與人們生活緊密聯系,它為人們構建出所需的服務式場景,滿足了人們的聽覺需求。當下人們日常生活中伴隨大量嘈雜的汽車聲、鳴笛聲,溫柔而富有感情的聲音能夠緩解人們內心的壓力,使得受眾愿意為之付出時間。聲音媒介還符合當代受眾碎片、零散的作息時間特點,人們能夠充分利用忙碌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收聽移動音頻,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可以放松,緩解工作學習中的壓力和情緒,同時通過人們想象呈現出的聲音媒介形象,因最符合人們預期,相對來說也不易遺忘。另外,用戶隨時隨地收聽節目,能夠彌補用戶利用洗衣、做飯等不便使用視覺媒介的時間空缺,長尾效應突出。因此,音頻平臺的傳播速度與傳播效果不容忽視。
易觀分析發布的《2022年中國數字文化娛樂產業綜合分析》指出,2022年,我國音頻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490.2億元,國內在線音頻市場年度活躍人數預計達6.3億人,增長率為5.5%[2]。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數據顯示,2022年,廣播和音頻在所有平臺(包括廣播直播流和點播有聲內容)的平均收聽時長已達114分鐘,相較上一年的103分鐘提升10.9%。其中,收聽電臺直播的平均時長近55分鐘,收聽非電臺直播的有聲內容平均時長約60分鐘,有明顯增長。聆聽聲音的用戶越來越多,利用音頻平臺傳播嚴肅正統的紅色文化,對于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增強社會凝聚力具有更為直接的現實意義。
將紅色文化與移動音頻平臺相結合,最重要的是要將聽覺性要素從視覺性主導的內容創作思維范式中凸顯出來。以紅色文化為“核”,以聲音敘事為“形”,構建敘事場景,通過場景的構建來傳播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我國文化自信的基石,在新時代發揚紅色文化有其時代意義與價值。音頻平臺作為不可忽視的媒介,在傳播紅色文化上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部分傳播內容圍繞國家導向,積極地傳播與弘揚新時代紅色文化。同時,特定的時間節點也往往能夠喚醒人們的記憶。紅色文化是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歷程中形成的一種正統文化,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它與人們過去了解到的歷史背景、生活經歷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紅色文化的傳播更需要注意其時間節點。以建黨以來的重大時間節點為軸線,用音頻為人們呈現出一個表達紅色文化的特定場景,通過特定時間點來講述紅色故事、放大情感,能夠讓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都能產生共鳴,感同身受地體會革命的艱辛歷程,從而有效地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系列報道,以黨的百年重大歷史文物為切入點,以聲音為媒介為觀眾講述這些文物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閱讀之聲也在同年推出大型融媒體特別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其將百封家書通過聲音的方式呈現在聽眾面前,用震撼人心的講述和聲情并茂的吟誦傳遞出人間至美之情。這兩檔音頻節目播出之后,更多人開始聆聽紅色故事。不僅如此,全國各地不少學校、基層組織受節目影響,開展“聆聽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主題活動,通過一封封真摯的家書、一次次富有感情的誦讀來追尋與傳承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初心與使命。
在用戶音頻質量和版權意識提高的背景下,以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 PUGC)形式進行傳播的新模式逐漸成為音頻平臺在內容建設上的落腳點,PUGC內容生產方面由“UGC+PGC+獨家版權”構成[4]。移動音頻平臺與傳統廣播相比一個最大的變化在其互動性與參與性,在融媒體時代,技術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權利,人們能夠參與到故事的講述中。同時,音頻與視頻相比更易于接近,制作難度更小,設備要求更低,普通大眾都可以參與到音頻的創作中。比如荔枝、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都提供了受眾創作的欄目,平臺開設紅色文化欄目中有部分專業機構制作的音頻作品,引起廣大受眾的爭相模仿。受眾可以自行發布自己對紅色文化的講述,通過講述提升自己的參與感與代入感,更深層次感受人物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魅力,更深刻地體會革命的艱辛與不易,體悟紅色文化帶給世界的精神力量。
在移動音頻平臺喜馬拉雅中可以發現,《〈讀紅色故事·誦紅色經典〉朗誦會》《一起聆聽紅色故事——紅色經典故事》等紅色文化相關音頻專輯都采用一期一個主講人的方式向公眾誦讀感動人心的紅色故事,受眾可以通過給后臺留言私信的方式參與到紅色故事的講述中,以第一主講人的方式親身感受紅色故事帶來的震撼與沉浸式體驗。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眾對于媒介分眾化的內容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廣播主持人較為固定單一的聲音滿足不了受眾對聲音的多元需求,而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移動音頻平臺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的“聽覺需求”。通過對技術的運用,有關紅色文化的音頻欄目呈現形式更加多樣豐富,將受眾更喜歡的紅色文化相關節目用不同的呈現方式推送到用戶頁面,能夠增強用戶黏性。與此同時,用戶在收聽紅色文化相關書籍時還可以一鍵切換不同類型的聲音,用戶的選擇面大大增加。
技術的運用使得紅色文化在移動音頻平臺上的傳播更加生動、豐富,通過與用戶喜好相貼合的方式,不斷優化內容質量,創作出新時代人們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產品。移動音頻平臺“云聽”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基于“5G+4K”/“8K+AI”等新技術推出的高品質聲音聚合分發平臺,也是繼央視頻之后我國第二個國家級5G聲音新媒體平臺[5]。“云聽”于2020年3月上線“黨建頻道”,通過數據分析向廣大用戶推送《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等紅色文化相關節目,這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全面、立體。
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大IP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知名人士由于權威性和顯著性,往往會帶來較大流量,尤其對于缺少紅色文化知識接觸的青年一代來說,知名人士能夠引領他們去關注紅色文化與紅色故事,要重視發揮知名人士的帶頭引領作用,用更有新意、更為輕松的方式傳播嚴肅文化,讓受眾了解紅色文化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性,堅定自身的信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感。
中國之聲推出的《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是一檔以“聽覺傳播”為核心的音頻欄目,其邀請到人們耳熟能詳的聲音大咖擔任節目主講嘉賓,提升了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該欄目不僅邀請了虹云、黎春、康輝等我國老中青三代播音員,也有邊江、李立宏等眾多專業配音演員,以及張譯、張新成、馮遠征等知名演員。同樣,《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也邀請到胡歌、易烊千璽、蔣雯麗、朱迅等百位演播者來講述紅色家書。通過邀請知名IP的方式不僅讓熟悉紅色文化的人士回憶起崢嶸歲月,更能讓廣大受眾接觸到紅色文化。
第一,紅色文化嚴肅性的解構。在某些音頻節目中,紅色文化被任意地加工改編,以傳播紅色文化為名,解構了紅色文化的崇高與神圣。紅色文化在團結人民、鼓舞士氣上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紅色文化傳達的是對過去年代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信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F代社會的碎片化、娛樂化與紅色文化傳播的嚴肅性相斥,紅色文化的傳播在網絡時代受到一定的限制。移動音頻平臺中有部分節目為了追求流量不顧紅色文化的正統性,用戲謔的語氣來講述紅色故事,解構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嚴肅性。
第二,相關的音頻質量參差不齊,紅色文化傳播過于形式化。檢索喜馬拉雅聽書中的紅色文化紅色故事相關欄目,可以發現很多專輯播放量不高,內容過于簡單,用戶互動較少,所達到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僅僅為了完成任務制作紅色文化相關節目,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占用了網絡資源,給用戶留下紅色文化老舊的刻板印象。
第三,算法技術弱化了紅色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年輕網民的收聽行為呈現出娛樂化、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特點,有聲讀物和有聲劇的影響力遠遠大于文化類音頻作品。在這種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更為艱難?;诖髷祿乃惴夹g加劇了這一趨勢,如果有人喜歡聽廣播劇等娛樂性音頻產品,算法技術就會不斷推薦類似的內容,從而使人們陷入信息繭房。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傳播要與年輕觀眾的媒體使用習慣相適應,表達方式要年輕化,內容要個性化,形式要大眾化,要更多地接近年輕人的心理,要把握他們的文化需求的特點和面向[6]。
第一,堅持紅色文化正統性,強化紅色文化敘事的引導性。音頻平臺要以主流文化為導向,堅持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媒體的公共性作用。紅色文化在當今社會依然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泛娛樂化盛行的自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能夠引領人們保持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積極地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主流媒體應該引導受眾更多地關注紅色文化,知曉黨的百年歷程,以史為鑒。
第二,樹立“廣播+”思維,打造全方位智能化場景平臺。移動音頻平臺在傳播紅色文化時應該采用大生態圈的發展模式,圍繞聽覺搭配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為受眾提供不同形式的紅色文化產品,促進媒體之間的融合,以更有效率地傳播紅色文化。要以“廣播+”思維為統領,推動平臺的智慧“場景”建設,將用戶的興趣作為燃爆點,由“互聯網+”向“廣播+”轉變,讓受眾產生多維度的“在場感、參與感”[7]。同時,場景的構建也要滿足受眾的碎片化需求,用最短的時間抓住受眾興趣點,將故事的講述做到引人入勝,充分發揮移動音頻平臺所特有的長尾效應。
第三,促進音頻“視覺化”,用音頻打造獨特的沉浸式體驗。巴倫·李維斯認為:“人們可以聽的比看的多。”[8]通常來說,聽覺媒介不像視覺媒介能夠帶來強大的多層次的感官刺激,但是聽覺媒介獨一無二的魅力能夠讓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幾秒風吹動葉子的聲音就能讓人們聯想到整片郁郁蔥蔥的森林。所以,音頻平臺應該將紅色文化有關的節目做得更加繪聲繪色,注重紅色文化產品質量,將新技術與專業配音相結合,讓人們進一步體驗紅色故事帶來的震撼與感動。
第四,使用新技術幫助紅色文化破圈傳播。人工智能推薦算法向紅色文化內容傾斜,在關鍵位置推送紅色內容,為紅色內容提供流量保障是移動音頻平臺在傳播紅色文化時應該采取的措施。各移動音頻平臺使用網絡新技術將平臺資源分發給紅色文化,不僅傳播了艱苦奮斗的紅色精神,引起年輕人的關注與思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代媒介過度娛樂化的問題。所以,紅色文化在移動音頻平臺的傳播應該利用智能分發技術,有意識地配合主流媒體進行傳播,提高內容的傳播率。
紅色文化對于培養人們對黨的事業的認同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與各種新興媒體的融合交匯是增強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一種新形式,非常值得嘗試。同時要做好優質內容的精心選擇、創新元素的巧妙融合、傳播渠道的深層拓展,從而傳播好紅色文化。移動音頻平臺作為近年來不可忽視的傳播媒介,在傳播效果、傳播速度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創作者可利用音頻平臺對紅色文化進行多元化表達,創造出有新意的音頻節目,讓用戶體驗到不一樣的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