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辛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
最近幾年來,文化類節目頻頻成為爆款,吸引了大量粉絲的眼球,如《朗讀者》讓受眾在朗讀的同時學會認真思考,《中國詩詞大會》讓人們重新審視傳統詩詞文化的價值。在過于娛樂化的綜藝市場當中,文化類節目成為一股清流,令受眾眼前一亮。新媒體的快速興起促使網絡節目誕生并日漸趨于成熟,相比傳統的電視節目,網絡節目觀看更為方便快捷,制作團隊更加年輕,風格更貼近受眾的需求。網絡節目快速發展的同時,其類型也更加多樣化,文化類網絡節目也由此而誕生。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紛紛抓住這一契機,推出專屬的文化類網絡節目,借以吸引大批受眾的關注,包括《奇葩說》《一本好書》《圓桌派》等。分析探討文化類網絡節目特征,并進一步探索有效的創新途徑,對促進文化類網絡節目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化類網絡節目所討論的話題不僅具有文化性,還具有突出的時代性,將挖掘時代之先聲作為節目選題的理念,集中反映當前人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1]。以優酷自制的節目《圓桌派》為例,在選題時始終遵循這一原則,比如在子節目《圓桌女生派》當中,節目組特邀請徐靜蕾作為嘉賓,以“自由女神婚不婚”為主題,對“不婚族”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節目當中探討的其他話題同樣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將當下受眾所關注的話題作為選題,邀請具有一定學識素養的嘉賓,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解答,再傳遞給受眾,引發受眾討論,從而顯著增強了節目本身的時代感。
在文化類網絡節目中,主持人可以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受眾,一名優秀的主持人甚至能左右受眾的觀看行為。文化類網絡節目主要將傳播文化知識作為核心,并不需要像其他節目那樣,憑借炫酷的特效或者精美的畫面吸引受眾,因此,主持人這一角色的設置需要更為貼近節目的文化主題[2]。此外,在網絡文化節目當中,主持人這一角色有時更像是一位主講,通過自身的文化修養將豐富的知識傳遞給受眾,比如網絡文化節目《局部》的主持人陳丹青,既是著名的畫家,又是一位文藝評論家,本身擁有極為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創作經驗,而且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文化類網絡節目的敘事與娛樂類節目有著較大的差異,并不需要通過設置懸念去加大沖突,也不需要過多的敘事技巧,每一期節目的內容基本相互獨立,不同的節目主題可以充分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以節目《圓桌派》為例,每一期主要通過主持人的開場白來引出相關的話題,再由嘉賓與主持人參與討論,進而得出具有引導價值的觀點。與此同時,文化類網絡節目本身的敘事結構比較薄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文化類網絡節目的敘事結構有所創新。以騰訊制作的文化節目《一本好書》為例,其不再采用傳統的單一敘事,而是融合了多種敘事方式,通過設置懸念吸引受眾。同時對每一本書當中最精彩的部分進行改編,再通過嘉賓與演員的舞臺表演呈現書本的內容,在最后環節揭示情節的走向,顯著地增強了節目對受眾的吸引力。
在文化類網絡節目傳播策略當中,視聽語言是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主要通過刺激受眾的感官帶給受眾豐富的體驗,從而吸引受眾觀看。文化類網絡節目可以通過運用視聽語言塑造節目的整體風格[3],從而顯著地拉近受眾和節目之間的距離。文化類網絡節目在進行傳播的過程當中,影像與聲音是吸引受眾關注節目的重要手段,通過豐富的視覺語言,能夠顯著增強節目對受眾的吸引力。騰訊在制作節目《一本好書》時,同樣也遵循了上述原則,將舞臺設計成圓形,觀眾圍坐在四周,360度全景式展現演員的表演。此外,節目組還會根據每一期節目的主題更換舞臺布景,確保舞臺空間風格與節目主題相匹配。比如在《一本好書》第4期《人類簡史》當中,將舞臺布置成適合演講的TED形式;《查令十字街84號》則采用了美國大道與英國公園一角等場景;在《暗算》這一期節目當中,將舞臺布置成作品當中的701家屬院……通過不同場景的設置,增強受眾的體驗,讓受眾沉浸其中。
傳統電視媒體大多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所以形式和內容相對都比較嚴肅,而新媒體平臺自誕生之時起,就具有“草根”“開放”的特點,文化類網絡節目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但仍然存在內容過度娛樂化的問題。文化類網絡節目的受眾以新媒體平臺用戶為主,用戶素養參差不齊,更傾向于收看休閑娛樂的內容,因此,部分文化類網絡節目制作方在生產節目時,會有意識地加入娛樂性的元素,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吸引受眾,從而成為“爆款”。這種思維模式導致很多文化類網絡節目缺乏深度,為“娛樂”而“娛樂”,從而限制了文化類網絡節目的發展。
從近些年上線播出的文化類網絡節目來看,大部分節目以“解說”“閱讀”“話題交流”為主要內容,采用“主持人講解+嘉賓表演+受眾參與”的模式,很少進行創新。節目的題材大都來源于“歷史”“文化”等方面,涉及的范圍比較狹窄,雖然形式豐富,玩法新穎,但是取材的范圍較為局限,與普通受眾的現實生活仍然有著一定的距離。
文化類網絡節目制作方與傳統電視節目制作方相比,在資金、人力、技術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普遍投入成本較低,制作流程也比較簡單。因此,部分文化類網絡節目存在“隨大流”的情況,其風格大都以市場中熱度較高的節目為參照,缺乏個性特色。比如文化類脫口秀節目興起之后,網絡當中迅速涌現出大批類似的節目,大都以當下某種文化現象為話題,或者由主持人自己“秀口才”,講解相關的話題,或者由主持人、嘉賓圍繞話題拋出不同的觀點,通過相互探討的方式,吸引受眾關注[4]。在最初的新鮮感之后,節目的熱度會不斷下降,難以長時間保有大量的粉絲。
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網絡當中的文化節目也迅速增多,再加上大量的電視文化節目,市場壓力不斷增大。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文化類網絡節目想要突破重圍,必須不斷進行創新,豐富節目的文化內涵。制作方需要正視文化類網絡節目存在的不足,積極采取策略,優化節目內容,增強文化類網絡節目的吸引力。
首先,拓展節目的選題。文化類網絡節目主要以新媒體平臺為傳播載體,因此在選題時力求貼近新媒體平臺用戶的需求,不僅存在過度娛樂化的問題,而且相對比較單一。部分文化類網絡節目將年輕受眾作為目標群體,所探討的話題大都是年輕受眾比較關心的議題,但是這種選題的思路也對文化類網絡節目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文化類網絡節目要想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就需要拓展選題,從生活、歷史、科學、天文、地理等不同方面著手,豐富節目選題,制作出更多內容充實、選題新穎的作品。
其次,創新節目的內容。優質的內容是文化類網絡節目能否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很多文化類網絡節目之所以反響平平,正是因為內容質量不足,導致受眾觀感不佳,節目收益也隨之下降。文化類網絡節目要想在市場當中長時間地保有一定的份額,需要在精心選題的同時,不斷對內容進行創新,比如引用多種新的觀點,采用新近發生的事件作為素材等[5]。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對節目內容進行提煉,刪除部分拖沓、空泛的內容,不斷提高節目內容質量水平,以滿足當下受眾的需求。
再次,深層次挖掘節目內涵。深層次挖掘節目內涵是指對節目中所包含的意義、內部邏輯、主題、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以更好地理解節目的含義,推理出背后的思想意義。第一,需要關注節目的主題和情節。選擇一個獨特且有吸引力的主題,突出該主題對于目標受眾的重要性。主題應該與文化領域相關,并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如重點探討某一文化特色、歷史事件或背后的故事。在設計節目情節時,可創造性地運用故事線索來引發觀眾的興趣和好奇心,可以采取諸如挑戰、解謎、戲劇化對話等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有趣的旅程。第二,需要關注節目中的隱喻和象征。隱喻是指通過一種事物暗指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象征是指通過一種事物代表另一種事物的符號。節目中常常使用隱喻和象征來傳達深層次的意義和思想。通過解讀隱喻和象征,可以揭示出隱藏在節目背后的思考和寓意。第三,需要關注節目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節目常常會反映、借鑒當代社會與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在節目中融入相關的符號和象征來傳達特定的意義。通過了解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節目中所包含的意義和內涵。
網絡符號是指在網絡文化中廣泛流行的、有獨特含義和象征意義的表情、詞語、梗等。通過使用網絡符號,可以讓觀眾輕松理解和感受到節目所嘗試傳達的內涵。首先,使用熱門網絡梗。選擇當前流行的網絡梗作為節目中的符號,這些梗通常與當下社交媒體和網絡文化緊密相關,能夠迅速被觀眾識別和理解。選擇適合節目情景和語境的熱門梗,能夠快速引發受眾的共鳴。文化類網絡節目《圓桌派》就采用了不少的網絡符號,如第4期中關于“996”的一番討論,再如第24期中關于“斜杠青年”的討論,都成了網民之間促進相互交流、身份認同的特殊符號。其次,引用經典網絡表情。使用一些經典的網絡表情,這些表情詞語在互聯網上廣泛使用,并且有固定的意義和情感表達。將這些經典表情巧妙地融入節目中,可以使觀眾產生熟悉感,從而引發觀眾共鳴。再次,與觀眾進行互動。在節目中設置與網絡符號相關的互動環節,要求觀眾使用特定的表情或標志參與互動,或者鼓勵觀眾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特定的標簽與節目進行互動,這樣可以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引入網絡符號,都需要注意符號的使用要恰當。符號的引入應與節目的主題和風格相契合,要確保符號能夠被觀眾輕松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影響節目的整體流暢性和邏輯性。
第一,主題定位。確定一個獨特的主題,以此為基礎構建節目的文化品牌。主題應該與特定的文化領域相關,并能吸引目標受眾的興趣。第二,內容策劃。精心策劃節目內容,包括各個環節的設計、嘉賓的邀請和話題的選擇,確保內容與主題相符,能夠給受眾帶來優質的觀看體驗。第三,獨特的形式。采用獨特的形式來呈現節目,如采用創新的節目結構、互動環節等,以吸引觀眾的眼球。這不僅能夠突出自身的特色,同時也能增強觀眾對品牌的記憶和認知。第四,強調文化元素。在節目中充分突出文化元素,可以是特定的服飾、音樂、舞蹈等,通過展示獨特的文化特色,提升節目的獨特性和可辨識度。第五,線下活動與社交媒體結合。除了節目本身,還可以組織線下活動與觀眾進行互動,進一步強化品牌的文化氛圍。同時,也可以同其他社交媒體平臺合作,與觀眾多進行互動,促進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第六,持續創新。跟隨時代的變化和觀眾的需求,更新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保持品牌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受眾對文化類節目的喜愛程度不斷上升,文化類網絡節目也隨之興起,并且出現了一批制作精良、內容豐富的優質節目,比如《圓桌派》《舞千年》等,類似的節目不僅充實了受眾的生活,也讓人們看到文化類網絡節目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但是文化類網絡節目興起于網絡,無法擺脫網絡的限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類型單一、過于娛樂化、風格雷同等,對文化類網絡節目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文化類網絡節目需要從選題策劃、內容創新、品牌構建等多個方面著手,積極探索創新的途徑,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