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9月26至28日,在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2023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的現場,山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獻編纂出版項目《齊魯文庫》首批成果震撼亮相。“第一批成果,共包括三編。其中,典籍編100冊、史志編20冊、紅色文獻編50冊,共170冊。”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齊魯文庫》編輯部辦公室主任昝亮介紹道。
170冊——在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重要活動場地,在孔子文化節開幕式現場,在 “好客山東·好品山東”推介活動上,《齊魯文庫》首批成果閃耀登場,成為不少嘉賓、讀者的“打卡地”。這令昝亮和整個《齊魯文庫》編纂出版工作團隊感到自豪。
“去年,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舉辦的《儒典》新書發布會,也是《齊魯文庫》項目的啟動會。”昝亮說。同年的11月23日,《齊魯文庫》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此后,典籍編、紅色文獻編、史志編編纂工作率先付諸實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依靠編委會及其辦公室強力指導、統籌協調,得益于編纂牽頭單位、參與單位、館藏單位及社會各界的全面支持、全力配合,《齊魯文庫》編纂出版工作團隊科學論證,務實拼搏,將浩如煙海的文獻挑選整理、結集成冊。在昝亮看來,這么短的時間、這么豐富的成果在目前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的省域文庫項目中也是少有的。“但相較于整個文庫的整體規模,目前的完成量只有4%左右。”
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齊魯文庫》學術委員會成員、典籍編主編杜澤遜曾在采訪中表示:“全部完成后的《齊魯文庫》,規模將超過《四庫全書》。”據昝亮介紹,按照編纂工作方案,這套書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共分九編,初步規模大概是13億字,總冊數預計至少4000冊。
《齊魯文庫》不只體量大,而且內容豐富。依托于山東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齊魯文庫》不同于其他省域文庫,獨立設置了紅色文獻編。作為我國最早成立共產主義小組的六個地區之一和沂蒙精神的誕生地,山東的紅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就第一階段的成果來看,昝亮認為,“把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來思考,是有前瞻性的”。《齊魯文庫》首創的分編除了紅色文獻編,還有文物編、藝術編等。“山東的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從資源總量上說位居全國前列。文物編、藝術編將會讓以文獻著作為主的文庫多一份色彩,更值得期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的文獻著作豐富。根據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十三經”基本上屬于山東文獻,第一批成果暫未收爾雅類著作,其他的十二經,都有重要著作或者權威版本收錄。儒家文化發源于山東,但它的影響和傳播絕不限于山東。涵蓋了儒家文化經典的《齊魯文庫·典籍編》,囊括了264種文獻著作。“按照杜澤遜院長所講,典籍編有三個特點:一是含有重要的四部要籍的宋元刊本,二是含有一些名家著作的稿本、抄本、校本,三是將做出了貢獻而名不顯揚于后世的人物的著述納入其中。”史志編在幾種山東省志的版本選擇方面也呈現出后出轉精的良好開局。《齊魯文庫》堅持選取版本價值高、圖書品相好、編纂具有特色者納入,以高標準、嚴要求打造體現山東特色、展現齊魯氣派的省級文庫。
作為《齊魯文庫》主要責任單位的山東出版集團,擁有豐富的大型叢書策劃編纂經驗,已編纂出版過大型叢書《孔子文化大全》《孟府檔案全編》《孟子文獻集成》《儒典》等。
《齊魯文庫》的相關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齊魯文庫》編纂出版工作團隊曾因紅色文獻編中一種期刊缺失一期而多方尋找,最終得成“完璧”;他們還曾梳理幾代學人的研究成果,綜合避諱字等版本信息,采納專家判斷意見,慎重確定《聊齋志異》抄本的時代。他們會因為版本的問題一遍一遍核對、一遍一遍修補,會因為清晰度、字體等問題一次一次確認……他們的工作煩瑣而復雜,“七審七校”的說法在這里得到了實證,雖困難重重而志在其間、樂在其中。讓昝亮覺得欣慰的是,時間緊任務重,大家對待工作絲毫沒有懈怠,依然嚴謹認真,“學術團隊、編輯團隊以及我們協調服務保障團隊都恪守職責、嚴格把關”。
大道至簡,篤行實干為要。“從尼山論壇回來后,我們召開了印刷調度會,希望在印刷裝訂品質上,讓它與省級文庫的規格和投入相符,成為傳世文化工程。”據昝亮介紹,明年,《齊魯文庫》將帶著新的成果再次亮相曲阜尼山。
(未署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