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平






“莫道人情薄似紗,寄萍山左亦吾家。多緣齊魯文化地,勝似春風到天涯。”這是趙玉琢先生于2009年他80歲生日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寫的一首詩。趙玉琢,1929年生于江蘇銅山。青年時代經歷了風起云涌的革命大潮,培養了他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1949年,趙玉琢從徐州師范轉到濟南華東大學讀書,先后輾轉青島山東大學、無錫華東藝專學習。1953年,他被分配到山東省文化局美術工作室,從此和山東、和美術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山藝履痕
成績斐然
趙玉琢先生是山東藝術學院的創立者之一。1956年,趙玉琢被調入山東省文化干部學校從事美術教學。1958年,他成為最早一批參與山東藝專創立的青年教師之一。山東藝專成立之初,他們從零開始,艱苦奮斗,即使在發展極為困難的藝校時期,趙玉琢和同事們依然堅持教學、積蓄力量、培養人才,這使得山藝美術教育的傳統得以延續。
1978年,山東藝術學院成立,趙玉琢和同事們滿懷熱情投身新的征程,山東的美術教育開始進入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代。趙玉琢先后任美術系主任、教務處長之職,直到1994年離休。在此期間,他投身教學與管理,為山藝美術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山藝師友眼里,趙玉琢先生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伯樂。在他的堅持下,不少優秀青年藝術家執教山藝,成為山東美術事業的中堅力量。早在1960年到浙江美院進修的時候,他就注意到了當時在油畫系就讀的青年學生張洪祥,并對其才華欽佩不已,力邀其來校執教。張洪祥最終落戶山藝,他不負眾望,建院之初即以《斗霸》斬獲第五屆全國美展銀獎,并以卓越的教學和創作水平夯實油畫學科,為山東美術發展書寫了華麗篇章。
在趙玉琢的主導和努力下,楊松林、張洪祥、曲志剛、閆平、王克舉、王力克、王玉萍……一大批優秀人才調入或留校任教,使得山藝迅速集聚一批高水平教師,為學院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教學相長
薪火相傳
趙玉琢是學者型教育家。他解析造型手法,研究透視規律,梳理素描歷史和大師經典。早在1960年就編寫了《透視學講義》,長期用于教學實踐。1979年,他的素描研究以《素描基礎淺論》在山藝《美術教學參考資料》連載。他和李振才先生合寫的《美術專業基礎課教學初探》,成為山藝美術基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他身體力行地開辟了一條圍繞實踐開展史論研究的學術道路。基于浙美進修經驗,他全面系統梳理西方美術史,先后發表《歐洲素描探源》《歐洲素描與歐洲原始美術》《文藝復興與歐洲素描的發生發展》《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等學術論文,引發師生深研歷史、追尋經典的熱情。
1980年春,79級同學在趙玉琢等老師帶領下來到青島沿海的小山村,體驗生活、進行探索、積極創作。此次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多位同學作品入選全國青年美展,并受邀到北京授獎和座談。這件事反響強烈,激發了同學們的創作熱情。1981年,山東油畫研究會發起“山東風土人情油畫展”,躍躍欲試的山藝師生激情澎湃,奮發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1982年“晉京展”的97件作品中,山藝師生就占了43件。趙先生曾回憶說,“風土人情油畫‘晉京展’深深觸動了全體師生的創作熱情,也使創作與專業基礎產生了良性互動。”
趙玉琢的教育理念可以歸納為三點:基礎扎實、思想深刻、深入生活。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山藝美術創作教學在幾十年里逐漸成長為根深苗正、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水墨油彩
東方意境
作為藝術教育家,藝術實踐是趙玉琢一生為之眷戀的事業。雖然教學研究和管理占據了他的大量時間,但他依然癡迷翰墨油彩,精研造型技法,身體力行地實踐他所信奉的藝術理念。
因教學之需,趙玉琢在素描上傾注了極多的心血。他繪制于藝專時代的人體和石膏,以嚴謹的結構、微妙的明暗、堅實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他反復強調,“素描是研究造型規律與方法的學科,是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在素描的理性光輝中,他為學院美術找到了堅實有力的根基。
趙玉琢也熱愛油彩,彩繪風景讓他有機會釋放一種心靈融入土地的真切情感。他創作于1956年,并在首屆全國青年美展獲獎的咫尺小畫《金色的麥田》,描繪的就是透過無垠的金黃田野北望鵲山的景象,那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每位山藝畫家難以釋懷的美好記憶。他熱愛山海,傾心山野,追慕春晨與秋陽,色彩永遠溫暖而歡暢,難以掩飾他對齊魯山水的無限眷戀。
創作于1982年的《獵手》是他為數不多的主題性作品之一。明媚的陽光下,爺孫二人,老少相依,體現著山東“風土人情油畫”主題的溫度。這幅畫也見證了山藝79級師生齊心創作的往事。據妻子趙振華回憶,為幫助同學們搞好創作,她和趙玉琢忍痛割愛,把珍藏的蘇聯《星火》雜志畫冊拆開,逐一分給大家學習參考。
作為一位中國油畫家,最讓趙玉琢難以割舍的卻是書法。他自幼臨池,習書不輟。早年學于華東藝專,因此之故,20世紀80年代初他曾誠邀當年校長劉海粟先生為山藝題寫“閎約深美”,傳為佳話。離休之后,他學書更勤,遍臨法帖,筆法臻妙。在妻子一再敦促下,他才于2018年編輯書法集《楮墨留痕》存世。
趙玉琢習書另有一層深意,乃是體會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從顏真卿到米芾,從黃庭堅到文徵明,古人的超越與放達皆在筆法縱橫之中體會與傳承。相比之下,最令趙先生心儀的乃是詩文和書法雙料大家——蘇東坡。蘇子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趙先生有靈,心當有戚戚。
每一張老照片,每一頁手寫的紙稿,每一幅鮮活的圖畫和書箋,都成為回憶和思緒的信使。在這點點滴滴的記憶中,真情融入藝術,美育化為品格。斯人已去,回首往事,唯有先人風骨與世長存,成為后人精神滋養的不盡源泉。
(編輯/ 張媛媛? 設計/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