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本刊記者
“三農”問題專家周勝利的正式身份是湖北省鄉村規劃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北省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他因駐站短視頻平臺講“三農”問題而出圈。他說:“過去幾個月,我有三個關于耕地問題的視頻火了,有2000多萬人點閱,20萬點贊。”周勝利平時的主要工作是走訪各地,了解當地農業發展狀況,為當地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為此,記者就農業方面的相關問題專訪了“三農”問題專家周勝利。
周勝利認為,中國是大國小農,農業生產低水平、低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眾多。去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65.22%,意味著中國還有四五億的人常住農村。假設其中一半的人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意味著有兩億多人從事農業。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絕大部分人是兼業化的,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外打工,有的人在農忙的時候回鄉做一下農活,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可能不到十分之一。盡管如此,這個數量仍然驚人,有2000多萬人。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只有兩三百萬人從事農業。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完全沒有競爭力。疫情之前,中國大宗農產品的價格普遍比世界上同類產品高出30%到50%,很多國家的農產品長途運輸到中國港口,價格仍然比國內低,導致很多人認為,自己種不如向國外買。
“現在很多農產品,到國際市場上買價格更便宜、質量更好,這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周勝利認為,比如,丹麥的畜牧業、荷蘭的鮮花產業、以色列的設施農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畜牧業比較發達,全世界其他地方都到他們那里采購,物美價廉,但中國不能走這條路。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即使我們把全世界所有可以用來流通的糧食全部買回來,仍然不夠中國14億人口的消費。所以中國必須要做到主糧自給,其他的適度進口,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周勝利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50年要實現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周勝利認為,農業強國建設任重道遠。
“我國人多地少,規模經營遇到了困難,農業科技創新不夠,大多數僅限于寫論文,應用不夠。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機械化率超過了70%,實際上大多數地方仍然還是非常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周勝利說,我國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條路。
周勝利認為,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要推進規模化。國家當前提出的是要適度規模化,整體上是支持規模經營,但不能一下子把規模化提得太高,導致大量農民失業;二是要推進機械化,提高效率。只有規模化,才能機械化,繼而實現信息化;三是要保障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四是要對農村基層治理方式進行一些變革。目前,最關鍵的是要提高從事農業的人員素質。因此,這幾方面共同構成了我國農業強國建設的保障。
“我們經常聽到說農村的人越來越少了,未來誰來種田?我從不擔心這個事。隨著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出生率降低,少子化、老齡化面臨的問題,一定要通過機械化、規模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來解決,不可能靠人海戰術。其實,農村種田的人是多了,而不是少了。”周勝利說,現在農村田都荒了,就是因為參與的人多了,每戶不到10畝地,怎么去種都賺不到錢,更別談用現代化機械去種植。
現在,全世界的機械化種植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美國、加拿大這種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積特別大、資源豐富的國家,是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以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為導向,就是用最少的人產出更多的農產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每個家庭農場平均耕地是2700畝,只有這樣才能賺到錢;第二類是日本、韓國、以色列這些國家,是小規模的精耕細作;第三類是德國,在高新農業技術方面做了很多引領性的創新。
周勝利認為,今后大部分農村人要進入縣城。所以,不用擔心“誰來種田”的問題,而要探索“如何種田”的問題,并且只有培育農產品品牌,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周勝利說:“現在的農產品如果沒有品牌,將寸步難行。我們的農產品絕大多數生產過剩,水果有40%爛在地頭沒人要,蔬菜也有30%至40%壓根就沒有走向市場。所以,無品牌,不營銷。如果走量化、走批發市場,沒有品牌的都賺不到錢。現在糧食危機,但農民種的糧食還是不值錢。十年前,我們的糧食是一塊多錢一斤,現在還是一塊多錢一斤。韓國、日本的豬肉70多塊錢一斤,而中國的豬肉還是十多塊錢一斤。整體來講,中國農產品存在低質、低價的情況。那么,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當地的區域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快發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集中連片推進老舊蔬菜設施改造提升。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鼓勵地方對設施農業建設給予信貸貼息。因此,可以說今年是設施農業年。”周勝利說,6月,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制定印發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對促進設施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國現代設施農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區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穩產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設施蔬菜產量占比提高到40%,畜牧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3%,設施漁業養殖水產品產量占比達到60%,設施農業機械化率與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60%和70%,建成一批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基地,全國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
周勝利表示,最近農業農村部又提出在四個方面加大投資,其實全部是有關設施農業建設的。第一是農業的設施化、規模化種植;第二是畜禽養殖場現代化設施的更新。特別是奶牛的智慧養殖,包括樓房養豬這樣一些項目;第三是水產的設施化。包括智慧牧場、海洋牧場的設施化。比如,我們原來的很多江、河、湖、庫的高密度精養,現在都要搞成設施化的循環水,養殖要設施化;第四是設施農業要在倉儲冷鏈、物流冷鏈、烘干等方面補齊短板。
“今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有兩個數據:一個是畜牧業的投資下降了19.7%;另一個是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投資農業下降了8%。”周勝利說,過去這兩方面都是增加的,今年突然降幅這么大,背后的原因值得關注。
周勝利分析,農業投資大幅下降有三方面原因:第一,2017年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激勵下,各方投資的熱情很高,但是也存在盲目性。很多農業投資者憑著一腔熱血返鄉創業,連商業模式、投資思路都沒有搞清楚就匆忙上馬,導致了熱熱鬧鬧開工,幾年以后鎩羽而歸。投資農業農村的成功率很低,后來人再想做農業投資的,一了解到這些負面的案例就害怕了。第二,過去投資農業的人很多目的不純、動機不純。有些打著投資農業的幌子,從事房地產開發、礦產開發;有的以河道整治之名盜采黃沙;有的是為了占資源、占景區。總的來說,投資農業只是一個外衣。第三,屬于政策上的變動。比如,前幾年的大棚整治、最近非法占用耕地的整治這樣的一些事情,通過自媒體放大,讓很多人談農色變。
那么,是不是就不能投資農業了?
周勝利說:“答案是否定的。國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思路沒有變,投資農業農村的決心沒有變。今年上半年民營投資降低了,但國家的投資在增加。所以,在當前這個經濟背景下,國家投資農業農村發展的趨勢不會變。到2025年,土地出讓收益的50%以上用于農業農村。另外,國家在調動一切資源,從金融上、政策上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的不是漫無目的的投資項目,而是一批有志于農業農村發展、扎根農業農村的人才。如今,缺的不是企業,而是具備企業家精神的投資者。”
周勝利表示,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讓種糧者得利,但又不能提高糧食價格。因為現在世界是一體化的,全球的糧食價格都低,你把糧食價格提高,那就是變相的補貼了,違反了WTO的規則。同時,你的CPI又會增長,拉動了通脹。這幾年,中國的農業投入品的價格暴漲,但是糧食價格始終沒有漲,讓種糧的人賺不到錢,也就有很多人放棄了。為此,國家不得不采取種糧補貼、耕地補貼等各種補貼以及完全成本保險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本期人物:
周勝利先后在湖北團省委和高等院校工作,現受聘多地政府,擔任農業顧問。近年來,擔任中共湖北省委“三農”重大專項課題“湖北鄉村產業發展研究”和重大調研課題“現代種業基地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負責人,研究成果《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湖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獲2018-2019年度湖北省政府發展研究獎一等獎。帶領團隊為各地政府爭取項目資金和專項債累計過百億元。受邀為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局、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等多個部門和科研單位作專題報告,所授課程相關內容發布到“周勝利說三農”抖音和微信視頻號,累計點擊量過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