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 磊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取得了一系列可視性成果,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光明,將持續點亮中國與各方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

2023年10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講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在中國與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了從愿景到行動、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轉變,取得了一系列可視性成果,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既發展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光明,將持續點亮中國與各方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傳承源遠流長的絲路精神。習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絲綢之路是亞歐非大陸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及其人民共同的歷史遺產,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重要象征。共建“一帶一路”旨在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喚起人們對繁榮絲路的美好歷史記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攜手再創絲路輝煌。這不僅與中華民族天下大同、萬國咸寧的價值理念相契合,也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相適應。
共建“一帶一路”是回應時代挑戰的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是問題導向、行動導向的中國方案,它要回應的是各國共同面臨的時代挑戰,即日漸加重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沒有獨善其身,而是持續提出一系列中國倡議、中國方案,為處于十字路口的國際社會指引新方向、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動能。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指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旨在以互聯互通為主線,破解全球發展難題,進一步打通經濟全球化的大動脈,實現世界經濟復蘇和再平衡;全球安全倡議旨在解決各方面臨的安全挑戰,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文明倡議旨在回應各方面臨的價值沖突挑戰,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實現不同文明的和諧共處、包容互鑒。在這些中國方案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起步最早、發力最久,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最多,為推動其他全球倡議落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共建“一帶一路”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互促進。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從本質上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人口規模巨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共同現代化方案,同樣旨在實現共建國家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是內外一體的實踐,與共建“一帶一路”是理念一致、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式現代化秉持正確義利觀,注重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堅持走開放、綠色和創新發展之路,不斷惠及中國和共建國家普通民眾。伴隨著“一帶一路”10年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持續鞏固,多元化國際市場格局有效拓展,經濟總量和質量均邁上新臺階;國際影響持續提升,越來越多國家將中國式現代化視作發展機遇,希望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價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國家肯定和認同中國發展道路,尋求彼此發展戰略對接。

2021年7月28日,克羅地亞,中國企業承建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橋成功合龍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全方位多領域互聯互通。10年來,中國與各方以基礎設施“硬聯通”為重要方向,以規則標準“軟聯通”為重要支撐,以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為重要基礎,不斷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持續拓展合作領域。政策溝通方面,已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舉辦了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立了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設施聯通方面,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陸續建成并投運,基本形成了“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貿易暢通方面,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9.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成功舉辦5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份自貿協定。資金融通方面,中國倡導成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基本形成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民心相通方面,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為促進全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著力解決制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落后和產業發展不暢等瓶頸,實施了一大批基建和產能合作項目,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民生福祉,促進了東道國的稅收和就業,增強了它們的自我造血功能。在各種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涌動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擴大全球總需求,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機遇,通過共同“做大蛋糕”而不是零和博弈的方式,為世界經濟實現聯動式發展尋找出路,構建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格局。這種尋求“共發展”而不是“貿易戰”的思路,正是中國在應對當前全球變局中的責任擔當,標志著中國已逐漸從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參與者”“融入者”成長為“建設者”“引領者”。
共建“一帶一路”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10年來,中國與各方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墻而不筑墻、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有效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更多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和訴求被納入全球治理議程。中國與共建國家針對新問題共同研究創設規則,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強普適性的規則標準,為填補全球治理體系的相關空白作出了積極貢獻。
面對百年大變局更需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10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共建“一帶一路”順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廣闊前景。隨著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地緣政治沖突頻發,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戰。在這個十字路口,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價值更加彰顯,是值得中國與各方持續努力奮斗的歷史偉業。
中國將一如既往支持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按照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重要指導原則,中國將從八個方面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包括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等。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體現了中國久久為功、持續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誠意和決心。
共建“一帶一路”將持續點亮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已開啟新的精彩十年。作為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管總規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意味著中國將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今天的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中國將通過借助進博會、“絲路電商”等貿易促進平臺,為共建國家開辟對華出口的“綠色通道”,帶動其優勢產業發展和貿易增長。中國將著眼共建國家疫后經濟復蘇與綠色低碳發展需求,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深化國際生態環境和氣候治理合作,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同樣造福共建國家民眾。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中國也將與共建國家共同挖掘合作潛力和增長點,促進科技賦能和數字聯通,更好服務后者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我們也有理由期待,這一國際公共產品將持續在造福世界中點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