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其惠 張永棟 李懷俊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50)
當前,汽車行業進入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時代,對新能源汽車后市場技術服務人員的職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技術快速迭代導致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教學資源緊缺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學校本位學習的普適性高職人才培養范式已難于滿足新能源汽車后市場服務企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要求。而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模式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是優化教學資源、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國自2014 年教育部頒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開始到2022 年底,已經完成了三批次共562 所職業院?,F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試點結果表明:現代學徒制在面向人力資源需求密集的大型企業的試點專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而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試點專業則推行困難[1]。
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面向新汽車業后市場技術服務領域,培養汽車檢測、維修等職能范疇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其中品牌汽車4S 店是最主要的就業單位。據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情況統計:高職汽車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中小型汽車服務行業企業,單一品牌汽車4S 店每年能接收的學徒或畢業生在6~8 人,難于滿足一個高職現代學徒制行政班(50人左右)的學徒培養要求。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面臨著組班難、課程體系設計與產業需求不匹配、學生職業能力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等問題。因此,為推進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高質量發展,開展面向中小企業就業領域的現代學徒制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現代學徒制模式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入學時需要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和學徒培養協議。為解決面向中小企業的現代學徒制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簽約組班的困難和中小企業(汽車4S店)參與意愿不強的問題,我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利用校內品牌汽車區域培訓基地(如小鵬能源汽車培訓中心等)作為載體,構建由“學校(1)、品牌汽車生產企業(1)和區域品牌汽車4S 店(X)”等多主體組成的“1+1+X”校企協同現代學徒制一體化產教聯盟,建立多主體利益均衡兼顧的校企合作機制,實施以企業職業能力需求為核心的定制化專業人才培養,滿足合作企業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雖然聯盟內區域品牌汽車4S 店企業法人主體各不相同,但在品牌汽車企業(生產廠)主導下相同品牌汽車4S 店有統一的技術服務流程和崗位設置,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也一致,為現代學徒制集中教學創造了條件。品牌汽車企業需要建立區域培訓中心來培訓品牌汽車4S店的員工,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模式將4S 店的員工招聘和品牌企業的培訓職能融為一體,降低了企業用人成本。具體培養流程為:在學校和品牌汽車企業主導下,區域內同一品牌汽車4S 店與學生簽約聯合組班,在校內品牌汽車培訓基地集中教學,到簽約品牌汽車4S 店分散頂崗實習。打通現代學徒制多主體協同培養的教育鏈條,解決了面向中小型企業現代學徒制組班難和中小企業參與意愿不強的問題。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應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優勢,依托汽車產教聯盟,按“校企共建,資源共享”的原則開展多層次共享資源。
其一,共享型品牌汽車培訓基地建設。學校與品牌汽車企業共建校內區域培訓基地,保證了課程實訓設備的先進性,為學徒制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和先進實訓條件;企業在合作中降低了場地使用、產品測試開發、人員培訓的成本,實現了校企雙贏、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其二,“雙師”隊伍的互聘互用。高質量“雙師”隊伍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校企互聘互用是建設一流專兼職“雙師”隊伍的有效手段。依托校企合作載體(汽車產業學院、品牌企業培訓基地),職業院校教師考取合作品牌企業培訓師資格認證,承擔企業產品開發任務或企業培訓基地培訓任務。職業院校聘請品牌企業培訓師擔任專業課程兼職教師,為學生授課;聘請品牌汽車4S 店技師成立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學生頂崗實習、創新創業、技能競賽等提供指導。建立科學合理的專兼職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實現教育鏈和人才鏈的融合,以及校企專業人才的良性雙向互動。
其三,共享型汽車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開發。利用品牌企業豐富的培訓資源和學校教學資源開發教學資源庫,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案例和企業培訓資源導入數字化課程中。資源庫面向學生和企業員工開放,數字資源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企業員工培訓和社會繼續教育使用。優化資源配置,確保現代學徒制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和專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統一。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現代學徒制發展的必由之路。汽車產業學院多主體一體化育人產教聯盟將學校、品牌企業、用人單位和學生組成了利益共同體,學校豐富了教學資源,并解決了現代學徒制組班難的問題,品牌企業降低了后市場技術服務人員的培訓成本,品牌汽車4S 店降低了用人成本,學生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得到提升,實現了校企多方“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共贏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重點是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高職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具有高等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雙重屬性,培養對象具有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其主要任務是為合作企業定制化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服務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根據現代學徒制試點意見要求,在制定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充分考慮課程設置與企業崗位任務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對接、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協同發展,為此引入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廣東省學分銀行《汽車業(后市場)資歷等級標準》(T/GDRTA-004-2020)體系作參照,面向合作企業就業崗位群重構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產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職業能力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改革路線如圖1 所示。

圖1 課程體系改革路線圖
職業教育是以崗位(崗位群)需求為目標設置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職業的崗位能力和跨專業發展的職業能力。《汽車業(后市場)資歷等級標準》(T/GDRTA-004-2020)將職業能力用三個維度定義:勞動者從事某一崗位工作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職業能力單元是由若干職業能力要素組成的最小能力單元,是完成崗位任務需具備的知識、能力及素養的有序集合;它是描述崗位職業能力的量化單元。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對接《汽車業(后市場)資歷等級標準》中汽車維修職能范疇四級職業能力(共七級)。學生職業能力通常被認為是概述性的定性描述。為使現代學徒制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有明確具體、可評可測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以汽車維修職能范疇四級職業能力為參照,校企共同召開職業能力分析會(學校教師、合作企業技術主管和行業專家參會),制定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職業能力標準庫[2],以此作為本專業學生高職教育階段職業能力培養和評價的標準。
職業能力標準庫是完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需學習的職業能力單元的集合體。職業能力單元則由職業能力分析會對就業企業典型崗位工作任務調研、分析和歸納總結提煉形成。職業能力單元按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可分為通用職業能力單元、核心職業能力單元和特色創新職業能力單元三類。每個職業能力單元都包含了知識、技能和素養的培養目標及考核評價標準,并按完成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工作時間給職業能力單元賦予學分[3]。職業能力單元按能力螺旋遞進上升的原則設計格式,具體包括:名稱、編號、應用范圍、級別、學分、能力描述、評核指引等內容[4],以方便使用和檢索。職業能力標準庫是現代學徒制汽車專業職業能力培養的標準文件體系,以此作為構建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和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的基礎,是一種可評可測、操作性較強的手段。
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課程體系來支撐,通過一系列課程教學來實現?,F代學徒制模式下“1+1+X”校企多主體一體化育人培養模式采用半工半讀的新型人才培養方式,需要構建相應的產教融合的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和職業能力課程來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包括科學文化課程和職業能力課程兩大類型??茖W文化課程按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的統一要求采用校內相對集中的教學組織方式完成;職業能力課程體系是現代學徒制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诼殬I能力單元的職業能力課程構建方法為:按工作過程系統化思路將職業能力標準庫中一個或幾個相關的職業能力單元按模塊化和系列化方式進行重構整合,融入課程思政、職業資格證書和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內容,形成一門職業能力課程;職業能力課程包含“通用職業能力課程”“核心職業能力課程”“創新特色職業能力課程”和“頂崗實訓”四種類別課程。每門核心職業能力課程對接一個以上企業典型工作任務,例如,“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檢修”課程對接新能源汽車驅動單元檢修崗位工作任務,包括混合動力汽車驅動單元檢修和純電動汽車驅動單元檢修兩個職業能力單元;課程教學過程按“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線上線下、專兼并舉”的校企協同方式組織實施,實現了“產教融合”及“崗、課、賽、證融通”的目標[5]。課程順序以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為層級安排主線,按“強基礎—能力提升—能力拓展—能力定制”職業能力螺旋遞進上升和關鍵能力養成的邏輯關系規劃學習任務。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如圖2 所示。課程職業能力單元教學內容來源于企業實際崗位的工作任務,融入了關鍵能力培養要素,可以實現課程設置與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無縫對接,充分滿足了用人市場需求。

圖2 現代學徒制模式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圖
職業能力是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套有效的職業能力考核方式與評價機制來保障,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現教育公平。職業能力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與課程屬性、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條件等因素高度關聯。在現代學徒制“1+1+X”校企多主體一體化育人過程中,課程教學組織過程由單一教師或專兼職教師在不同的環境下協同完成,同一行政班的學生在學習條件、崗位任務、企業導師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為實現評價的公平有效,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了基于職業能力標準的彈性學分制考核評價體系。課程考評成績由課程職業能力單元測評和過程性考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職業能力單元測評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過程性考核評價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工作態度、遵紀守規意識、職業道德、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方面的關鍵能力[6]。課程教學組織與考核評價方式如表1 所示。

表1 考核評價體系表
實行彈性學分制,學生除了在校內課程學習和企業頂崗訓練項目獲取職業能力單元學分外,還可以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書、1+X 職業技能證書、企業培訓證書、技能競賽證書和創新發明專利等項目學習成果進行學分認證[7]。成立專業學分認定小組對學生項目學習成果進行鑒定認證,依據認證成果包含的能力單元、學習數量、學習質量和證書級別等多個維度來鑒定并賦予相應的學分,免修認證成果相應的職業能力單元課程,實現考核評價體系的崗、課、賽、證融通。學生四年內可通過多種方式完成職業能力標準庫所含職業能力單元的學習或認證,獲取的總學分達到畢業學分要求即可取得全日制??飘厴I證書。靈活彈性學分制建立在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評價是否掌握職業崗位必需的職業能力單元知識和技能為標準的基礎之上,承認多種途徑的學習成果,學生可以根據企業和自身具體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獲取學分,預設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學分與學分銀行學分的認定與轉換通道,有利于職業教育對接國家資歷框架下終身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融通。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根據新能源汽車業后市場的就業崗位特點和合作企業對學生職業能力要求制定職業能力標準體系,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產教融合的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和評價方式,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提升。校企合作一體化精準育人,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勞動者,為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教育提供幫助,實現學校人才供給端與企業需求端的無縫對接和校企合作雙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