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霄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許多中外青年用青春譜寫出動人故事。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10年間,許多中外青年從“一帶一路”中受益,他們不僅是建設者,也是見證者,用青春譜寫出許多動人故事。
清晨,隨著由昆明開往萬象的D887次國際旅客列車緩緩駛離站臺,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客運段高鐵五隊的乘務員依波逢和其他乘務組成員開始了有條不紊的工作。她熟練地轉換漢語、英語、傣族語、泰語和老撾語與乘客溝通,以確保他們旅途順利愉快。
2023年4月13日,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正式開通運營。“作為該鐵路列車上的一名乘務員,我見證了這一難忘的歷史時刻。”談起自己與中老鐵路的故事,依波逢滔滔不絕:“我既是中老鐵路的見證者,也是真正的受益人。”
依波逢是傣族女孩,家住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滿鎮上景龍村。2017年,她從西雙版納來到昆明上大學,6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乘坐十小時的大巴才能到達。每次路過昆明站或昆明南站時,她總是希望家鄉也能通鐵路。
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讓依波逢的夢想終成現實。“現在回家的路真得很方便,三四個小時就可以到了。”依波逢還計劃著讓外婆乘坐從家鄉始發的列車來昆明,“外婆之前去過的最遠的地方也只是我們州的景洪市。”
如同依波逢所經歷的,中老鐵路的開通也為老撾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讓老撾由一個“陸鎖國”成為“陸聯國”。
“交通條件的改善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更顯著地改善了民眾的生活。”依波逢說,她在老撾留學時的老師對她說,“以前他們從萬象到瑯勃拉邦只能乘坐大巴車或者私家車,路上就要8、9個小時左右。而現在中老鐵路開通之后,僅僅需要2個小時。”在依波逢看來,對于許多老撾人來說,中老鐵路就是這樣一條方便了他們去親戚家探親、去參加朋友婚禮的道路,她在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場景就是一家人偕老帶幼一同出行。
而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老撾民眾也開始了解中國。“山不再高,路不再長。”據依波逢介紹,乘坐這趟列車,昆明與萬象之間只需九個半小時車程。今年暑期已經有不少老撾的旅游團隊乘坐中老鐵路來到中國旅游,每趟列車的跨境客流量可達200多人。“我的老撾老師還和我約定,要乘坐這趟列車來中國旅游。”依波逢笑著說。
據統計,截至10月10日,中老鐵路全線已累計發送貨物突破2700萬噸,其中進出口貨運量555萬噸。目前,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從日均2列增至日均14列,運輸貨品從10多種增至2700余種,貨物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開通初期壓縮一半,運輸網對內已聯通中國31個省區市,對外輻射至老撾、泰國、柬埔寨等12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截至10月13日,累計發送旅客2230多萬人次,其中國內段發送旅客1895萬人次;自今年4月13日開行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以來,已有67個國家和地區的8.1萬名旅客乘坐動車跨境旅行,其中外國籍旅客1.5萬余人次。
一連串數字背后,是中老鐵路為兩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福祉,為深化區域聯通作出的重要貢獻,是“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互利共贏。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設備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聯通的國際鐵路,中老鐵路如同一座友誼橋梁,將兩國緊密相連。
“能夠為中老鐵路服務,讓我覺得特別自豪。”依波逢說,如今的她往返于昆明和萬象,就像她身上的“絲路花語”制服一樣,成為一朵綻放在中老鐵路上的友誼之花。

依波逢在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上
“我們每年都會開展訪問交流與合作,已應邀成功訪問了泰國、日本、印尼、柬埔寨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在大連海事大學的教學實習船“育鯤”輪上,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和航海文化的“海上絲路新故事”正在被娓娓道來,一次次與海外海事院校的聯絡合作,一次次與各國學生的參觀交流不僅讓參與其中的大連海事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記憶猶新,更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青年人心中,種下了一顆藍色的種子。
駕駛臺、機艙、文化走廊、教室、寢室等等,在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港口雅加達港參觀完“育鯤”輪后,印尼高等航海學院學生Jogy興奮地說到:“太棒了,設施齊全,令人印象深刻,期望有機會去大連海事大學學習。”
這一幕發生在2018年“育鯤”輪開展“海上絲路 和諧之旅”活動訪問印度尼西亞之時。印度尼西亞位于赤道附近,被譽為“萬島之國”,早在明朝,鄭和的船隊就曾在此結下友誼碩果,至今當地仍保存有鄭和雕像、鄭和清真寺等遺跡。
數百年來,兩國不斷在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續寫著新華章。此次大連海事大學師生的到訪,更是受到了當地師生以及政府的熱烈歡迎與廣泛關注。
在印尼高等航海學院報告廳,當地學生還用中文演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航海學院學生辛博鵬在他的航海日記里這樣寫道:“抵達雅加達時,當地學生奏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那一刻,我內心的自豪感無以言表,更讓我意識到肩上的職責和使命。”
10多年來,“育鯤”輪不僅作為中國海事教育的友好使者,開展了“海上絲路 和諧之旅”系列訪問交流與合作活動,應邀成功訪問了泰國、日本、印尼、柬埔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6所海事院校,也吸引了眾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2020年以來,大連海事大學來華留學生規模達1109人次,90%以上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為“一帶一路”倡議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交通運輸高級國際人才。
塔吉克斯坦留學生李春紅從大連海事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后,踏上了回國的旅途,跟她一起回國的,還有她在中國養的貍花貓。“我很感激中國給我的留學機會,并且很慶幸能夠來到美麗的大連,在享有國際盛譽的大連海事大學實現留學夢想。”李春紅說,“我要做中國文化的友好使者,將中國的故事講給世界聽、將中國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做出自己的努力。”

2015年5月,泰國農業大學師生參觀“育鯤”輪
“我知中國有條江,名字叫長江;我知世界有條路,絲綢伴茶香;我知中國有本書,寫來五千行;我知世界有個夢,和平又富強……”2019年國慶前夕,一首名為《絲路青年愛中國》的音樂視頻以其優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火爆網絡。視頻中,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十幾個國家的青年音樂愛好者,在北京的世貿天階前熱情地唱響這首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祝愿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同譜寫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這些青年音樂愛好者,都來自絲路青年音樂聯盟。2018年10月,來自中國、埃及、伊朗、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貝寧等國的青年音樂愛好者相聚一堂,召開主題為“放飛絲路音樂夢想”的沙龍,同時現場發布了《絲路青年音樂聯盟成立倡議書》,宣告絲路青年音樂聯盟成立。
絲路青年音樂聯盟的成員都對中國有著深深的眷戀與熱愛。有人對中國文學與詩詞著迷,有人喜愛中國的京劇藝術,還有人癡迷于中國的各項先進技術……《絲路青年愛中國》詞曲作者吳星鐸說,“大家都希望‘一帶一路’倡議能促進共建國家的民心相通,并希望通過歌聲表達對中國的熱愛之情。”
這其中,來自貝寧的愛力舍是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的畢業生,現任貝寧駐華大使助理。從西非遠行萬里來到北京,愛力舍不僅熟練掌握法語、英語,說起中文來也是流暢自信,時不時就能蹦出一句成語。他說:“中國在國際上的很多領域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我非常榮幸能夠為中國歌唱,衷心祝愿中國越來越強大。”
說到共建“一帶一路”帶給非洲的切實變化,愛力舍提到了貝寧的公路建設項目,在貿易和工程領域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中國的可見度持續增強。”愛力舍說,隨著非洲國家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他逐漸理解了這個倡議的重要意義,也對合作共贏的理念深感認同。
對于未來,愛力舍信心滿滿。他脫口而出中國詩人李白的句子:“天生我材必有用”。比起回到祖國,他更傾向于留在中國發展,因為這里的舞臺更大,機會更多。他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一定能為貝寧的發展和中貝兩國的交流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