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李國文
不管是規劃易地扶貧搬遷,還是引導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甚至是補貼農牧民買一口好鍋這類民生小事,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都是千方百計提升農牧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現在生活便利了,收入相對穩定了,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希望了。”家住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那興塘社區的央慶拉姆笑著說,她還盼著幾個兒女今后有更好的發展。
47歲的央慶拉姆有8個子女,大兒子從昌都市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后,成為該社區的一名工作者,大女兒在市里的甜茶館上班;其他孩子分別在甘肅民族大學、拉薩市第三高級中學、那曲市第二中學上學。
那興塘社區位于色尼區那曲鎮,是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該社區占地面積6萬余平方米,共30棟樓,有搬遷群眾455戶2003人,于2019年完成搬遷入住,涉及色尼區12個鄉鎮。
2019年搬入那興塘社區前,來自色尼區那么切鄉果峽村的央慶拉姆在市里租房住,打工拉扯孩子長大。由于丈夫過世早、孩子多,雖然所有孩子吃、住、基本學費都由學校免費提供,但生活仍然困難。色尼區政府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后,將全區12鄉鎮455戶困難家庭統一搬遷至那興塘社區,根據家庭人口免費提供90-120平米住房。
搬遷后,央慶拉姆一家繼續享受原來村里的草場補貼和生態補貼等政府相關政策福利,“家庭年純收入也由此前約3萬元人民幣提高到了現在的7萬元左右。”25歲的大兒子其美多杰告訴記者,“我和大妹可以上班了,阿媽專門在家照顧還在上學的小妹妹們。”其美多杰期待著弟弟妹妹們都能考上好的大學,在拉薩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對比小時候在村里的生活,其美多杰說,那時村子里夯筑的土石結構房子不夠結實,“用水用電、洗漱衛生和網絡等都沒有現在方便,冬天也沒有暖氣”。現在,熱愛音樂的他愛玩抖音,經常上傳自己唱的歌曲,分享生活的點滴。
談到搬遷戶的就業與收入來源,那興塘社區負責人次仁群措介紹,為使異地搬遷農牧民“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社區向區政府相關部門申請了項目資金,落實了“那曲市牧發扶貧產業項目”和“中央扶持度假村項目”配套產業項目兩個。社區通過就業需求摸底,協調解決住戶中就業困難的50多人在度假村就業,同時,閑置勞力還可以通過自己編織的民族手工藝品進行銷售獲取收入。
從鄉村到城鎮,從土坯房到敞亮新居,從苦日子到甜日子,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了動力和活力。次仁群措說,搬遷農牧民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他們在政府的幫扶下,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感受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
“搬遷是方式,就業是基本,致富才是目的。”那曲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清科說,“通過扶貧項目發展集體經濟是助力搬遷農牧民融入社區生活的途徑之一。”
長期以來,西藏的脫貧之路仍然面臨著地廣人稀、農牧民居住分散,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等難題。據了解,截至2015年底,西藏的貧困發生率高出當時全國19.62個百分點,整體處于深度貧困狀態,是全國唯一的省(區)級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成為西藏自治區300多萬人的共識。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從現實區情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運用最科學策略,采用最精準方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期間,全區建檔貧困人口為62.8萬人,其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現脫貧26.6萬人,占全區建檔貧困人口的42%,成為建檔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渠道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致富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走進日喀則市南木林縣達那鄉孔朗朗巴紡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天已經黑下來了。“吱呀吱呀”的織布聲不時從里間作坊傳出來。孔朗村幾位織女們或席地紡線,或給布匹染色,或在織機上織布。其熟練的手法傳承著手工編織這門古老技藝。
在外面展示間,墻上和玻璃柜里展示著各式氆氌、邦典、毛毯、卡墊等,精致的做工、獨具魅力的紡織技術讓人贊不絕口。
43歲的合作社負責人索朗編織技藝精湛、心靈手巧。2023年7月3日,由國家農村農業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競賽在山東省聊城市舉行,索朗成功晉級決賽圈,獲得了手工編織賽項總決賽三等獎。談起此次參賽經歷,索朗記憶猶新:“去山東參加比賽,與從全國3000多名報名參賽者中初選出的300多位選手同臺競技,令我大開眼界。經過一整天的緊張操作,精心編織的牛頭裝飾掛件獲獎。”

南木林縣孔朗村朗巴紡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索朗
該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5月,由11戶家庭共出資230萬元創建,現有工作人員25名。據了解,合作社成立至今,索朗先后帶頭為達那鄉、熱當鄉、甲措鄉、南木林鎮和卡孜鄉五個鄉鎮的130多名婦女培訓編織技藝,提升職業技能。每一批學員學成之后,合作社都會免費為學員贈送一套編織設備和工具,并通過編織承包的方式,帶動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2023年以來,合作社銷售額達45萬元,純利潤30萬元,合作社在每年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投入孔朗村社會民生等事業當中。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帶頭人、群眾增收的多贏目標,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達那鄉黨委書記扎西次仁向記者介紹,編織一套藏式卡墊,按照其圖案復雜程度,需要20-25天左右,合作社以6000元、7500元、8500元三種加工費支付給員工。目前,達那鄉孔朗村每年從合作社能承攬編織工作約180套,增加家庭收入超過130萬元。
旦增曲珍是孔朗村合作社的一名工人,學習卡墊編織技藝已經有3年,她告訴記者,“只要有時間隨時都可以來編織,農忙時就晚上來這里編。平均下來每月有2000-3000元收入,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還能照顧家里孩子。”
達那鄉位于南木林縣東南部,平均海拔4100米,共有4個行政村、622戶2992人,屬于半農半牧鄉。近年來,達那鄉政府動員各村致富能手,成立合作社,帶動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2019年以來,我鄉先后成立了編織類、藏式家具類、養殖類、桶裝水類、機械租賃類等28家合作社。”扎西次仁說,“全鄉共有5家編織合作社,每年實現編織類收入達到664.8萬元,占全鄉經濟總收入的12%。”
一門古老技藝成就了一個產業,造福了一方百姓。近年來,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政府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優勢,充分發揮像索朗這樣的致富能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與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孔朗村的專業合作社不同,那曲市申扎鎮曲布村牧民特色產品養殖加工銷售專業合作社更像一個集團化的集體企業,村民的所有經營活動都在集體企業統一管理下。
曲布村的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各家的生產資源——牲畜、草場、勞動力按照23%、27%、50%進行入股。成立之初,村民人均年收入僅1800余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6余萬元。十余年來,合作社積極開展短期育肥基地、畜牧養殖、民族服飾加工、乳制品制作、開設茶館等6類實體產業,目前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35萬余元,實現了連續十余年的穩步增長。
在合作社開的茶館里當廚師的嘎瑪曲尼特別喜歡現在的生活,“我在茶館工作可以提高自己的廚藝,年底還可以拿到合作社的分紅,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嘎瑪家2022年從合作社拿到4萬余元的現金分紅。
合作社負責人才旺扎西介紹了合作社成立以來所獲得的榮譽——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自治區級生態村、那曲市先進合作社、那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扎乳制品制作技藝、那曲市2021年度民族手工業企業(合作社)標準化建設示范點等。
才旺扎西說,合作社是帶領農牧民致富的“領頭羊”,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農牧民,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那么如何更好地搭起這座“過河橋”?以市場定產業、做好產銷對接、提供相關服務——才旺扎西在實踐中找到了答案。
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改變了農牧民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了農牧民生產積極性和生產效率。據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發布,截至2023年6月,全區登記注冊的農牧民合作社1198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38家、自治區級示范社118家;全區在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牧場9472家。2022年,全區入合作社的農牧民近30萬戶120萬人。
2022年5月25日,一條拉薩男子用傳統高壓鍋煮面條、被從鍋內噴灑而出的面條掛滿一身的短視頻,走紅了網絡,引起網友們積極關注。
西藏海拔高、氣壓低、沸點低,食物不容易煮熟。市場上高壓鍋壓力標準是針對內地平原地區,功能較為單一,不能很好滿足高原群眾烹飪需求,很難保留食物最好的口感。如何煮熟煮好飯菜,是高原民眾一直所思所盼的事情。
視頻中反映出的這件關系高原群眾生活的“小事”,正是自治區政府民生工作中的“大事”。早在去年2月初,區政府組織有關專業機構、6家炊具龍頭企業力量成立技術攻關小組,開始研制適合高原群眾使用的“一口鍋”。
經過20余次技術研討和研究改進,一系列貼合高原生活實際的高原多功能炊具、高原蒸箱、高原燒水壺、高原戶外產品等30余種高原廚具產品相繼出爐。2022年11月20日,西藏尚廚炊具科技有限公司在拉薩經開區正式投產,年產量100萬只高原專用壓力炊具。2023年1月17日,高原炊具首次在拉薩上市銷售,受到市民群眾熱捧。
2023年3月25日,自治區發布《關于支持高原地區多功能系列烹飪炊具產品推廣應用的實施方案》,提出開展農牧民、城鎮居民補貼推廣,鼓勵企事業單位使用工會經費支持推廣,建立銷售網全面推廣和加強文旅產業推廣4種推廣方式。根據方案,自治區對每戶農牧民、城鎮低保戶補貼300元及城鎮居民補貼200元的方式,購買市場價數百近千元的高原炊具。
西藏尚廚炊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帥龍告訴記者,政府面向廣大農牧民補貼推廣的是12L高原壓力鍋,政府以400元的成本價向該公司統一采購,每戶牧民只需花100元就可以在各鄉村推廣點購買到,“截至目前,這款12L壓力鍋已經售出35萬個”。
談起新舊高壓鍋的優劣,幾個月前購買了12L高原壓力鍋的日喀則市南木林縣達那鄉空朗村村民多吉亞培說,舊高壓鍋升溫、沸騰、排氣時間都很長,泄氣還要淋水。“這款高原多功能壓力鍋針對不同食物有不同的按鈕,操作簡單,泄壓非常快,撥一下就自動泄壓。”
如何選好一口適用、耐用的鍋,本是小家庭自己的事,把群眾身邊的這類小事當作政府的民生大事來抓,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西藏自治區的這口高原壓力鍋,烹調出的美味佳肴,可謂暖胃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