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曉琳 張 駿 樊 睿
在數字經濟時代,正視跨境電商這一新事物造成的沖擊并加以利用,是香港貿易行業以變求存的必然選擇。香港可以把握跨境電商機遇,拓寬貿易新格局,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新動能。

繁忙的香港葵涌貨柜碼頭
貿易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本地經濟發展貢獻卓著。而隨著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承擔中介角色的香港進出口貿易行業,近年來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在數字經濟時代,正視跨境電商這一新事物造成的沖擊并加以利用,是香港貿易行業以變求存的必然選擇。
從2022年開始,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與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黃英豪合作,就香港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拓展貿易新格局進行了有關研究。研究發現,若要提升香港貿易中心地位,就要從增量中挖掘新動能、新價值,而跨境電商為香港中小型貿易商提供了參與新時代拓展內銷市場的“試水區”。香港可以把握跨境電商機遇,拓寬貿易新格局,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新動能。
作為國際知名的自由港,早在20世紀50年代,香港就已經成為國家對外貿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更扮演了貨物進出口“轉口港”角色。作為一個天然資源稀缺的地區,自開埠以來,香港就與五湖四海通商,扮演“買全球、賣全球”的中介角色,孕育了一批非常成功的進出口商,也造就了本地經濟的支柱產業——貿易及物流業。
過去數十年間,香港不少進出口公司的貿易模式,都是作為中國內地生產基地與歐美市場的良好橋梁,從外國進口各種原材料和工業物料到內地,再進行出口加工和相關生產活動。
當下,外部環境正急劇變化,新舊國際秩序交替,歐美市場疲弱,同時傳統的貿易模式逐漸轉變為電子商務等新興模式。香港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性以及區域影響力逐漸下降。
2000年左右,貿易及物流業為香港GDP貢獻了23.6%,是本地最大最重要的產業;而金融業當時只占12.8%。經歷了2000-2005年的巔峰時期,行業強勁的勢頭并沒有維持下去,2013年起占比開始一直下跌,2020年一度被金融業反超。2022年底,全港整體進出口貨值更是出現近70年來的最大跌幅。2023年上半年,香港商品整體出口貨量同比下跌18.7%,進口貨量同比下跌16.2%,再次為香港經濟敲響了警鐘。
除了生產總值的數據,就業人口數量呈現的趨勢亦不容樂觀。2000-2014年間,貿易及物流業有75萬-80萬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數的23%-24%。至2021年,貿易及物流業的就業人口只剩60.6萬,占總就業人數比例亦下跌到16.5%。
與此同時,近年來,跨境電商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速,國際化跨境電商平臺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也因此發生重大改變。在數字經濟時代,跨境電商作為新的貿易渠道,帶動整個貿易鏈條發生變化,成為加劇貿易格局演進的關鍵變量。
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占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4.9%,而這背后是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人民幣,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79萬億元。
以往,大量內地產品要借由香港銷往海外,跨境電商作為新的貿易渠道,使產品直接與市場相連,不再需要經過經銷商、零售商,顛覆了以往的營銷模式。目前,跨境電商很多貨物仍“經過香港”,尤其是以空運形式的貨物,證明香港的基礎設施、國際連接和自由港仍是優勢。但在此過程中,卻愈發呈現“不經過香港貿易商”的情形。
就入口內地而言,正是香港業界值得認真開拓和把握的新機遇。內地正經歷從“工業產品出口基地”到“優質消費品進口市場”的轉變。根據2021年數據,中國的零售消費總額折合約50萬億港元,與美國的約57.6萬億港元雖有距離,但未來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消費品市場。10年內,內地中產人口也將由現在的約4億增至8億。該群體快速崛起,且呈持續增長態勢,為內需提供了強大推動力。他們的購買力以及對優質、有特色、個性化海外產品的接受度,對于全球企業意味著無窮的商機。這有別于過往為大眾消費者生產標準化產品、并進行大規模分銷的模式。
此前,香港業界曾想拓展內銷市場,但大多不得其門而入。就傳統貿易而言,企業需要自備大量啟動資金、開設辦公室、開拓營銷渠道。而得益于跨境電商的模式,業界能以較高的資金周轉效率,小批量備貨,甚至通過數據分析的特點,制定精準的營銷策略。
發展跨境電商有幾個要素,包括數字基建、市場規模、物流成本、商業模式、周邊發展趨勢等。前三者香港所具備的優勢并不明顯,但在后兩項仍占有很強優勢。
對業界而言,“網羅全球優質消費品進入內地”這一策略性定位,是值得認真開拓和把握的發展新機遇。為充分把握該新興消費群體,香港進出口業界需要深入了解正在急速變化的內需市場,并細致觀察其消費行為的演變。如果香港的進出口貿易商能將擁有的廣泛網絡以及掌握歐美市場的技能和觸覺帶到內地,將全球優質消費品資源引流至內地,勢必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香港貿發局開拓了一個良好實踐,與京東合作推出“京東一站式”跨境電商平臺,為香港中小企提供便捷途徑,以“香港交貨、香港收錢”方式進入內銷市場。其推出的一站式配套服務,包括頁面設計、客戶服務、商品入駐宣傳推廣以及貸款結算財務管理,為港商提供了進入內地市場的快捷方式,減低風險并簡化了進入市場的手續。截至2022年底,已有近80家進出口企業參與,超過20家正在輪候。這其中大部分企業此前并未涉足過內地市場,如今通過跨境電商這一途徑,讓企業把握電商新機遇,亦為日后在內地設點擴展業務做好準備。

2023年7月31日,第六屆全球跨境電商節暨第八屆深圳國際跨境電商貿易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多家港澳及大灣區內地企業踴躍參展
雖然香港在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上有良好實踐,但仍面臨一些困境。比如,香港特區政府對于發展跨境電商及平臺的資金支持不足,補貼較少,同時相關政策的制定不夠完善;很多中小型企業及零售商不懂如何進入電商平臺并與相關平臺合作,參與的積極性不足。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僅有大約11%的商業機構曾采用電子商貿作為銷售途徑;從社會角度來看,2021年,本地企業的電子商貿銷售額僅占總商業收益的6.6%,在工商界普遍應用不足。香港雖然有大量的電商商會,但規模不大,探索實踐也十分有限;其他方面,香港產品若想銷往內地,還需要經過繁瑣的產品認證程序。目前,香港產品受到物流及倉庫的限制,銷往內地的產品規模較小、數量較少。若想大力推動跨境電商,應著力解決目前所面臨的限制。
有鑒于此,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黃英豪議員在研究中提出,香港應該順應跨境電商發展的趨勢,探索自身發展跨境電商的優勢,積極參與跨境電子商務,同時提出了7個方面的政策建議。其包括:
在政府的支持下設立業界廣泛參與的“一站式”大型跨境電商平臺;從頂層設計角度強化香港政府在跨境電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政府撥款推出“跨境電商助推計劃”,成立“跨境電商專項發展基金”,鼓勵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為香港本地進出口貿易商提供稅項優惠;加強香港與內地政府層面的“G-G”合作,擴大跨境電商產品種類,發揮香港品牌協同效應;便利境外產品認證制度,推動商品市場一體化;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保稅倉合作,開辟“香港倉”。
“十四五”規劃提出,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長遠而言,提升香港的貿易中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融入全球跨境電子商務是一個積極的舉措。雖然目前香港發展跨境電商面臨著一定的局限,但其所具有的優勢依然明顯。特區政府和業界需要一起積極參與,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探索相關領域的發展機遇,保持香港競爭力的同時,也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