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張治國 祝景彬 陳成忠
摘? 要:基于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和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設計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地質地貌野外實習差異化課程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分層細化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同時,設計驅動性問題探究,以完成項目為導向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實習結束后,實習指導教師通過教學反思,不斷改進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詞:地理科學;地質地貌實習;分層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1-0119-04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ield work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are designed. The elabor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sig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process is us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geographical literacy. After the field work, through teaching reflection, the teaching design's idea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ield work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by field work instructors.
Keyword: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ield work;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teaching design
地質地貌實習作為高校地理科學(師范類)專業十分重要的野外實踐教學之一,是高校地理師范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方式。傳統的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實習教師制訂的固定實習計劃,由實習老師將學生帶到實習區域觀察地質地貌現象并通過實習教師對這些野外現象的講解,學生在野外記錄本上記下老師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講授的知識點,最終拼湊成一份簡單的實習總結和實習報告。從表面上看,學生的確參加了野外實踐教學,但是這和課堂上老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過程并沒有本質區別。這種傳統的野外實踐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野外實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無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地理知識實踐能力[2]。
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技能、提升師范生的野外地理實踐指導能力及貫徹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教育理念[3],筆者所在的課程教學團隊指導的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通過實習前進行的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地質地貌相關知識水平與學習需求等提出不同層次的實習教學目標。這種層次目標法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差異化教學理念[4]。
一? 基于目標分層的地質地貌實習項目式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一)? 布盧姆認知目標理論
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了教學目標分類法。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不同領域又分為幾個不同的層級。在認知領域內,布盧姆分類法將教學目標從低階到高階分為六類,分別為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教學目標從低價到高階是漸進關系,并且要實現高階目標必須先完成低階目標[5]。
布盧姆的學生安德森[6]在2001年出版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完整版)》中修訂了布盧姆等在1956年提出的認知目標分類學,補充了新的思想知識到原來的布盧姆教育分類框架中。經過安德森等學者的修訂,原來的教學目標由單一維度提升到二維框架,包括知識和認知過程。其中,知識維度包括四類,從具體到抽象依次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也被稱為反省認知知識);認知過程維度分為六類,按認知的復雜性從低到高分別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
國內對目標分層教學的研究大多來自基礎教育領域,近年來,針對高等教育領域分層教學研究日益增多,助力高校課程“兩性一度”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7]。
(二)? 項目式教學
21世紀對技能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掌握某一些技能意味著學生能夠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也是應用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真的想讓學生為現實世界做好準備,就應該教其如何處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問題。在此背景下,項目式教學成為全球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項目式教學看起來是21世紀的教學理念,但是其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倡導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提出的探究和批判性思維的學習策略對于今天的項目式教學仍然十分重要。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學生不應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主張主動經驗,為學生不斷學習一個動態的世界做好準備,即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之后,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響,杜威的學生克伯屈于1918年提出了“項目教學法”(也被稱為設計教學法),其主要思想是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探究和解決問題[8]。
項目式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以教師進行知識呈現為主的教學方式。項目式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也并不忽略老師的指導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合理利用資源,主動探究和解決復雜的真實性問題,最后進行項目成果展示、評價與優化。項目式教學可以應用于教育的各個階段,使學與做不再分離[9]。
二? 棗莊學院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資源概況
棗莊學院位于山東省棗莊市內,最近幾年,由于受到新冠感染疫情影響,棗莊學院地質地貌實習地點以市內為主,實習路線為抱犢崮—熊耳山—蓮青山。實習分為野外和室內兩部分,實習時間為7天,其中野外考察部分為5天,室內部分為2天。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棗莊市山亭區,抱犢崮山區為海相石灰巖地層發育,岱崮地貌典型代表。熊耳山距離抱犢崮數公里,同樣也位于山亭區,熊耳山的主要地質地貌景觀包括地震造成的崩塌開裂(例如,熊耳山“雙龍大裂谷”和“龍抓崖”景觀)和溶洞群(例如,“黃龍洞”“臥虎洞”等)。2002年,經國土資源部批準,熊耳山和抱犢崮被命名為“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10]。蓮青山位于棗莊市滕州市,與山亭區交界,山體巖性以花崗巖為主,地貌類型為花崗巖地貌(例如,“旱海奇觀”景觀等)。抱犢崮—熊耳山—蓮青山實習路線中所包含的典型魯南地區地質地貌特征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11],符合棗莊學院地理科學專業“根植魯南,面向山東”的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三? 基于目標分層的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設計具體實施
(一)? 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目標細化分層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起指導作用,是課程設計的導向。因為學生在學習認知、生活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給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具有選擇性的教學目標。筆者以布盧姆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原理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依據,設計地質地貌野外實習的教學目標,按照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將課程教學目標由初階到高階分層細化。根據安德森的教學目標分類,可以將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目標按難易程度劃分為初階、中階和高階三個不同層次的目標,其中,初階目標也可以滿足學生的畢業要求。
初階目標:①基本具備實習區地質地貌學專業術語知識和地質圖上的符號知識。②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能夠識別常見巖石類型(例如,實習區抱犢崮-熊耳山的石灰巖和蓮青山的花崗巖,這兩種巖石在魯南地區比較典型);能夠肉眼或者使用放大鏡識別常見礦物;能夠準確說出實習區地貌類型,并能夠大致列舉出其在棗莊地區的分布情況。③能夠正確使用地質錘采集野外巖石標本,并在標本袋上做好標本登記編錄;能夠在他人協助下描述巖石標本特征(例如,巖石的外觀特征和礦物組成等);能夠簡單地使用手機GPS確定所處位置;能夠在其他同學的協助下使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產狀。④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能夠認真學習小比例尺地質圖的閱讀分析方法和地質剖面圖的繪制方法,并能夠在實習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協助下,完成簡單的實習路線圖、采樣點分布圖、信手剖面圖的繪制。⑤能夠通過查詢文獻資料和利用實習所獲得的知識,簡單描述實習區的地質演化史。⑥能夠在小組中完成簡單的非核心任務(例如,記錄指導老師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講授的知識點,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渠道收集實習所需要的資料信息等);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對其他同學的建議能夠認真傾聽。⑦在實習成果展示環節,能夠認真傾聽其他小組成員的評價意見,并能夠針對自己負責任務的提問進行清晰解答。⑧完成的個人實習總結,格式基本符合要求,文字表述基本準確。
中階目標:①熟悉實習區地質地貌學專業術語知識和地質圖上的符號知識。②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能夠通過不同巖石辨別特征,肉眼識別較多巖石類型,能夠通過查詢實習區地質圖大致說出其形成的地質年代,并能夠對其形成時期的地質背景做出大概描述;能夠肉眼或者使用放大鏡識別大多數礦物;能夠準確說出實習區地貌類型,并能夠詳細描述其在棗莊地區的大致分布情況。③除了能夠使用GPS進行定位之外,還能夠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借助地形地貌圖結合野外觀察到的地貌特征進行野外定位。④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小比例尺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方法,熟悉地層剖面圖的繪制方法,能夠完成簡單的實習路線圖、采樣點的分布圖和信手剖面圖的繪制。⑤能夠通過查詢文獻資料和利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綜合分析實習區的地質演化史。⑥能夠在小組中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例如,野外實習過程記錄巖石特征和進行剖面地層描述等);能夠對小組任務實施提出有價值的建議。⑦在實習成果展示環節,能夠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評價意見,并能夠對其他小組給出的意見給予積極反饋。⑧完成的個人實習總結,格式基本符合要求,文字與知識表述準確無誤。
高階目標:①熟悉實習區及周邊地質地貌學專業術語和符號及地質圖上的符號知識。②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能夠肉眼識別野外不同的巖石類型;能夠通過實習區地質圖給出其形成的地質年代,并能夠對其形成時期的地質背景做出詳細描述;能夠肉眼或者使用放大鏡識別野外實習過程中見到的全部礦物;能夠準確描述實習區地貌類型及其特征,并能夠詳細描述其在魯南地區的分布情況。③除了低階和中階目標中的能夠熟練使用GPS進行定位之外,還能夠獨立使用地圖和地物進行野外定向定點。④熟悉小比例尺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方法、地層剖面圖和地理景觀素描圖的繪制方法,在野外,能夠繪制專業美觀的信手剖面圖和簡單的地理景觀素描圖;在室內,可以通過使用計算機繪圖軟件繪制美觀的實習區小比例尺地質圖、實習路線圖和采樣點的分布圖。⑤能夠通過查詢文獻資料和利用實習所獲得的知識,準確反演實習區的地質演化史,并能夠通過組織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組內其他同學簡明扼要地講解。⑥能夠在小組中完成難度最高的核心任務(例如,負責小組任務安排、負責實習最終成果文本撰寫、完成大部分室內標本測試分析任務等);能夠鼓勵組內其他后進同學并且有能力協助其他同學完成被分配的任務;在實習過程中經常能夠提出有深度的問題。⑦在小組實習成果展示環節,能夠客觀評價其他小組的實習成果,并能夠對其他小組給出的評價與建議給予積極合理反饋。⑧完成的個人實習總結,格式完全符合要求,內容豐富,條理清晰,文字與知識表述準確無誤。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教學目標是按照任務難易梯度設置的(表1)。在野外實習過程中,達到高階目標的學生可以幫助老師指導后進的同學,同時,這樣也可以解決野外實習教師人數不足的問題。
(二)? 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過程分層設計
在確定了地質地貌實習分層教學目標之后,就可以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設計流程。以下是基于實習開始前、實習野外部分和實習室內部分三個階段,設計的遞進分層的野外實習教學過程。
1? 實習開始前,指導老師引導學生回憶與理解實習區地質地貌知識,保證低階目標的實現
實習前,實習指導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復習和學習野外實習所需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如巖石類型、地貌類型等)及程序性知識(如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的使用、地質圖判讀和地質素描圖的繪制方法等)。指導教師可以制定一份地質地貌實習知識學習任務清單下發給學生,并可通過提問、測驗等手段確保學生掌握這些野外實習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2? 實習野外部分進行中,指導老師通過設置師范生未來職業真實情境,為實現中階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在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參考項目式教學法,設計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流程。學生以驅動性問題為依據進行分組來完成項目任務,要求學生在實習中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撰寫一份中學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方案、撰寫一份地理實踐有關的項目申報書、完成一份地質科普旅游手冊、完成一次口頭報告、地質地貌相關中學地理試題設計或為實習區設計一份地學旅游海報等。當然也可以在實習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提出項目主題。
為了完成項目要求,學生在熟悉實習區地質地貌知識的同時,還要了解完成項目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識,例如,如果項目成果是寫一篇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論文,學生需要了解一篇地理研學旅行設計論文的論文結構與寫作流程。
驅動性問題是保證項目式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以“作為一個中學地理教師,如何撰寫一份研學旅行課程教學設計方案?”項目主題為例,以驅動性問題項目任務設計,從教師和學生視角分別列出任務(表2)。
3? 實習野外工作結束后,學生實習成果需要展示、交流、評價與迭代優化,要善于使用閉環思維,師生共同實現高階教學目標
野外實習工作結束后,各個小組開始進行室內部分的工作,主要包括野外采集標本的整理、樣品處理與測試、實習成果的文本撰寫等。最終產生的實習成果要以項目為載體進行展示呈現,這也是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各個小組集中匯報實習項目成果,實習項目成果評價方式采取小組自評、小組互評和實習指導教師參評(師生共同評價)的方式進行。另外,也可以邀請當地中學地理教師參與對實習項目成果的點評。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分析和綜合在野外真實情境獲得的知識,并可通過實習成果評價實現高階教學目標。指導教師在實習后也可反思地理實習項目式教學實施過程的問題,優化實習教學設計,為下一次基于目標分層的地理實習項目式教學積累寶貴經驗。
四? 結束語
地質地貌實習是地理科學(師范類)專業的集中實踐必修課程。通過野外實習,學生不僅能夠深度理解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另外,學生的中學課外地理實踐教學指導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基于目標分層的棗莊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地貌教學設計突出了魯南區域特色,將岱崮地貌、花崗巖地貌、海相石灰巖等帶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地貌元素融入到野外實習教學中,同時將學生實習與師范生未來中學教師職業地理實踐教學真實情境關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問題探究完成項目。總之,在地質地貌實習中運用項目式教學手段可提升地理師范生的培養水平,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振興,劉文超,莫訓強.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22,8(30):138-141.
[2] 徐玉霞,魚穎萱,曹昕.師范認證背景下地理科學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22,8(35):156-159,164.
[3] 伍程宇,揭毅,王秋銘,等.新課標背景下高校師范生地理綜合實習的優化設計——以華中師范大學宜昌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4):92-94.
[4] 劉美鳳,劉文輝,梁越,等.差異化教學何以施行:班內多層次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24-133.
[5] 鄭建.淺談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J].外國教育研究,1990(1):27-30.
[6] 〔美〕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完整版)[M].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7] 李家春,冼進,熊冬青.C++程序設計混合式教學中分層教學實施策略研究與實踐[J].軟件導刊,2023,22(2):188-192.
[8] 劉建軍.“探究學習”的兩種實踐模式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2(2):65-70.
[9] 宋朝霞,俞啟定.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1):96-104.
[10] 李磊.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特征分析[J].棗莊學院學報,2005(2):109-112.
[11] 張恒會,甘宜軍.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山東蓮青山研學旅行設計[J].地理教育,2021(3):56-59.
基金項目: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卓越地理教師培養模式研究”(Z2018X103);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高寒干旱區沙生針茅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ZR2020MC036);棗莊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南四湖主要入侵植物空心蓮子草入侵機制研究”(2018BS033)
第一作者簡介:魏海霞(1981-),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地理與生態過程、地理教學。
*通信作者:張治國(1978-),男,漢族,山東威海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構造地貌、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