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
導? ? ?語
王國維曾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分。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依托,情與景自然交融,才能構筑一篇優秀的散文。那么,散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呢?
內容講解
景是外在的,情是內在的,或觸景生情,或因情設景。寫景抒情散文做到“情景交融”,最關鍵的點在于要正確處理好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情與景高度融合,所寫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發的情又要寄托在景物之中,從而達到景中有情、情以景顯、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讓讀者產生心靈的觸動和情感的共鳴。
一、觸景生情,與心繾綣
觸景生情,指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發聯想,產生某種感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看到某種景物后,自然而然地觸發某種情感。將看到的景描寫出來,情抒發出來,并讓景與情交融,就是一篇好的寫景抒情散文。而在寫景抒情散文中,寫景的過程中融入個人的感受和思想尤為重要,它能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思想更為深刻、中心更為明確。如何做到深情融入,將自己強烈的感情抒發出來呢?
1.忠于內心的真情實感
情感是寫景抒情散文的靈魂。我們在進行寫作時,一定要忠于自己內心的情感,不無病呻吟,也不夸大其詞。沒有真情,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故都的秋》為何能打動人心?是因為郁達夫對故都北平有著真摯而深沉的感情。此文創作于1934年8月,當時國家動蕩,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郁達夫筆下的景物蒙上了“悲涼”的色調,流露出的是“悲涼”的心緒,為何?是因為他對國家的深深擔憂,對國土愛得深沉,強烈的情感融入,才讓這篇散文在“物”“我”之間完美地交融和統一。
2.善于滲透情感
觀賞景物,人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寫景的同時,我們還要抒發對所寫景物的獨特感受,即在描寫景物時把個人的情感真實自然地表現出來。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情景交融,才能感動人心。
要想巧妙地將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寫中,選擇描寫的景物需要契合自己當下的心境。《故都的秋》中北平景物眾多,郁達夫卻選擇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微涼的秋雨,只為表現對故都的眷念和自己的孤獨苦悶之情,“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兩者融為一體,意味雋永。
二、借景抒情,物著我色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情緒所驅使,看到同樣的景物感覺也可能不同。在文學創作中,“以我觀物”讓“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達到“無我之境”。
1.精于煉字,意象溢情
天下景物千差萬別,各有不同,想借物來表達情感,在寫景時要緊抓景物的特點,對其進行細膩的描繪,并使用修飾詞,如形容詞、色彩詞等來凸顯景物特征,渲染人物的情感。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就極其講究煉字的藝術,“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青布單衣的閑人”,使用冷色調為主的詞語,突出秋的清冷;“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寫出了北平的蕭條和破敗,寫出作者回北平后落寞孤寂憂傷的情緒。
2.多重層次,意境顯情
寫景抒情散文,讓情感的抒發達到“無我之境”,要注重意境的營造,對景物的描摹注重多重感知且層次分明,我們可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方面捕捉景色的特點;描繪景物時要有主次、先后之分,凸顯細節之美,營造不同的意境之美。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荷塘月色,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樹影等景物,作者對這些景物的摹寫細膩,但它們又不是割裂的。作者先寫荷葉,然后是荷葉中的荷花,然后是風送來的荷葉的清香,由風的吹動引出流水;寫月色,既注重從上至下的流動,又注重從下至上的浮動,從而構成了富有詩情畫意、靜謐幽美的“荷塘月色”圖。
3.恰當修辭,物亦顯情
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讓物顯情,還可運用比喻、擬人、夸張、襯托、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景物特征鮮明突出,語言更顯生動。如《荷塘月色》中,“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將荷葉比喻成“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舒然展開;將荷香形象地比喻為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寫出荷香的若有若無;將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寫出了荷花在月光的撫照下晶瑩、明亮、纖塵不染的美。幾個比喻,既貼切形象、不落俗套,又營造了一幅靜謐優美的月下荷塘圖,更好地流露出作者心情的寧靜和對荷塘的喜愛之情。
選文賞析
白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過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嘗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馬湖的時候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候,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的幾間新平屋,住著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沒有人煙。一家人于陰歷十一月下旬從熱鬧的杭州移居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極帶中。
那里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縫中卻仍有透入。風刮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里,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軒,算是我的書齋,在全屋子中風最小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于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現在白馬湖到處都是樹木了,當時尚一株樹木都未種。月亮與太陽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為止。太陽好的時候,只要不刮風,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間曝日,甚至于吃午飯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飯一樣。日光曬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風來了,只好逃難似的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門關上。在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紫而黯,湖波泛深藍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厭的,下雪的日子,室內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燈。遠山積雪足供半個月的觀看,舉頭即可從窗中望見。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過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領略的冬的情味,幾乎都從風來。白馬湖之所以多風,可以說有著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環湖都是山,而北面卻有一個半里闊的空隙,好似故意張了袋口歡迎風來的樣子。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風的多和大,凡是到過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風在冬季的感覺中,自古占著重要的因素,而白馬湖的風尤其特別。
現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靜時聽到風聲,大家就要提起白馬湖來,說:“白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樣厲害哩!”
(選自《平屋雜文》,有刪改)
◆賞析
寫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抒情,作者筆下的風,強勁而蕭瑟,風大的時候,全家晚飯后即入被窩,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深夜時“松濤如吼,霜月當窗”,獨有作者坐在書齋煤油燈下,領略著冬夜的情味,卻能夠“深感到蕭瑟的詩趣”,以致久久不睡而深坐遐想。文中對風的肆虐的描寫,很自然地會使讀者聯想到上世紀30年代那血雨腥風的社會環境,而面對險惡的環境,作者卻能“深感到蕭瑟的詩趣”,表現了作者在咆哮肆虐的狂風面前,那安之若素、泰然處之的人生態度。
同時,作者又以極精練的、富于色彩的筆墨為我們描繪出嚴冬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大地,“逃難似的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冬日的冷峻,不得不讓我們想到人生的艱難,即使“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靜時聽到風聲”,也會對白馬湖的冬日生發感慨,對于久居他鄉的游子來說,能感受到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和一顆身處他鄉落寞的心。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回味白馬湖之冬的朔風,蕭瑟冷寂,卻深深留戀其中,感受其中的美感及詩意,以質樸無華的語言將他對白馬湖的懷念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給讀者帶來了心靈上的觸動和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