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語言學將語言和生態聯系在一起,研究語言如何影響人類與其他有機體和物理環境之間有利于生命持續的關系。從生態語言學發展而來的生態話語研究把語言看作是影響人類和其他物種生存與健康的重要因素,主張通過話語分析闡釋語言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揭示話語背后的生態觀念和意識形態。一方面,生態話語研究關注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探討語言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闡釋話語在表征生態問題的同時表達了什么生態意義,建構了什么生態觀。另一方面,生態話語研究聚焦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闡釋話語如何建構人類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生態話語研究”專題圍繞生態議題展開,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分別探討了新聞報道所講述的氣候變化故事和生態議題下的國際關系。
故事作為一種話語方式,影響著人類的思維和行動,是主導和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認知模式。氣候變化故事影響和塑造著大眾對氣候變化的理解以及為應對氣候變化所采取的行動。苗興偉和劉波的《生態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氣候變化故事》一文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及物性系統分析框架,對《人民日報》氣候變化新聞報道進行了生態話語分析,探討了新聞語篇講述的氣候變化故事。在《人民日報》氣候變化新聞語篇中,及物性系統的過程、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建構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故事,展示了中國在氣候治理過程中采取的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語境下,《人民日報》氣候變化新聞語篇通過及物性系統建構并傳達了面對氣候變化,人與人之間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構成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
生態話語無法與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脫離。在國際交往中,申明各自生態立場、制定生態規則和開展生態行動都是各國政治布局的一部分。趙蕊華的《生態話語分析拓展之國際關系研究》一文從生態話語分析路徑出發,探索了生態議題下國際關系研究的背景、驅動因素和研究內容。該研究以生態話語分析的跨學科屬性、主觀價值傾向、廣泛的分析對象以及以國家為目標的服務對象這四個因素為驅動,闡釋了生態議題下國際關系研究的特色內容,涉及信息需求以及各領域和諧發展。該研究將生態話語研究提升至服務國家層面,對生態議題下的國際關系研究具有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