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學習第二語言或多語的能力。學習者究竟是如何習得和學習語言的,也一直是研究者們不斷探究的核心問題。縱觀二語習得近五年的研究可以發現,該領域已取得了一些新的發展:相關理論和方法不斷推陳出新,呈多元化和科學化趨勢,深入剖析了其核心議題;跨學科特征也日益突顯,尤其是認知心理和社會文化層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其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學習者的認知特質以及語言習得的認知過程成為研究焦點。然而,無論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如何豐富且多元,我們的研究目的始終是為了理解人類的語言能力。因此,研究者們應始終圍繞二語習得的核心議題展開,即語言是如何習得或學得的;同時,力求從多語視角、采用綜合方法、對不同情境中的廣泛群體進行深入探究,并從整體上建立二語習得的理論和范式。
本專題四篇文章聚焦了任務型語言學習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心理、學習者二語產出的特點等發展趨勢。 羅少茜、荀慧的《任務型語言學習研究的現狀、趨勢與前沿》以CNKI和Web of Science的期刊文獻為數據來源,運用文獻計量軟件,通過共現分析、關鍵詞聚類等方法,對近20年來國內外任務型二語學習研究的現狀、主題焦點以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為國內開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任務型二語學習和教學研究提供思路。于守剛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定向動機流體驗特征與強度預測研究》調查了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經歷定向動機流時的主要體驗特征,并探討了預測定向動機流強度的重要因素,對外語教師利用動機策略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具有啟示意義。駱北剛、韓瑞的《大學英語專業學習者口語流利性與其交際充分性關系的研究》在圖片敘述任務中探究英語專業學生口語流利性(速度流利性和故障流利性)與其交際充分性的關系,為學習者提高口語交際效果、教師合理化設計口語任務提供啟示。康碩的《英語學習者口語產出中的異常停頓研究》采用朗讀實驗法,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流中的異常停頓現象、產生異常停頓的語言環境以及相應的發音問題,為中國學習者如何提高口語流利度提供啟示。
中國擁有龐大的外語學習群體,其外語學習環境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和特征。二語習得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國學習者的外語學習過程、外語產出特點以及影響外語學習最終成效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可以為提升我國外語教育質量,促進學習者外語能力的發展帶來啟示。我們衷心期待這組文章能夠為廣大二語習得研究者、外語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參考,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