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構建理路

2023-11-21 01:50:07程雅樂朱振武
山東外語教學 2023年5期

程雅樂 朱振武

[摘要] 朱振武是上海市二級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世界文學多樣性與文明互鑒”創新團隊負責人,社會兼職有(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等多種,是國家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和國家重點項目“當代漢學家中國文學英譯的策略與問題”首席專家。本次訪談,他分享了多年來從事中外文學研究的治學心得,詳細介紹了“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掘進路徑、理論內核、深層內涵及其批評實踐。“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成功建構是對此前學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過度西化、話語缺失等問題的有力反撥,標志著中國非洲文學研究新的轉向,是中國非洲文學研究與全球非洲文學研究的成功接軌。

[關鍵詞] 中國非洲文學學;“非主流”文學;四大流散理論;非洲性理論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獻編號] 1002-2643(2023)05-0001-09

The Rationa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frican-literaturology: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u Zhenwu[JZ)]

CHENG Yale ZHU Zhenwu

(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Zhu Zhenwu is a second-level professor in Shanghai, the head of the State Key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 doctoral supervisor, a postdoctoral supervisor, the director of the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he head of the Innovation Team of Diversity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in Shanghai,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Novel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mparison Society (China), etc. He is the chief expert of the national major project “History of Africa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key project “Strategies and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Sinologist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English”. In this interview, he shares his experience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studies over the years, and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digging path, theoretical core, deeper connota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African-literaturology”.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frican-literaturology” is a powerful counterpoint to the problems of excessive westernization and lack of discourse that exist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evious academic circles, marking a new turn in the study of African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a successful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study of African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he global study of African literature.

Key words: Chinese African-literaturology; “non-mainstream” literature; the four diaspora theories; theories of Africanness

程雅樂(以下簡稱程):朱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訪!大家都注意到,您的研究興趣廣泛而精深,從文學翻譯到文化對外傳播到中外文學文化比較研究,甚至是詩歌創作,各方面都游刃有余,成功實現了多重跨界。近年來您特別關注非洲文學,在非洲文學這片沃土持續深耕,產生了重要影響。請問您是如何在眾多的研究中明確方向,又特別聚焦非洲文學的呢?

朱振武(以下簡稱朱):治學之路崎嶇艱難,更多時候需要與自我深度對話。因此,發掘自己真正的研究興趣點,激發高度的學術熱情,并將之內化為持續的行動力才能支撐一名學者走得更遠。研究非洲文學的想法其實醞釀已久。我讀博時主攻的方向是英美文學。隨著思考的深入,我逐漸關注到英美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別文學現象,對“世界文學”概念的外延和縱深有了新的認知體悟。2012年,我在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第二屆專題研討會上提出了“非主流”英語文學的概念,簡單地理解,就是指英國和美國之外的英語文學。我在《中國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研究導論》中談到,“非主流”英語的源起和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即從起初英國文學的一枝獨秀,到美國文學崛起后的花開兩朵,再到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新西蘭、馬來西亞、南非、尼日利亞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等有著強勁勢頭的英語文學的眾聲喧嘩,再到沃萊·索因卡、納丁·戈迪默、德里克·沃爾科特、維蘇·奈保爾以及庫切和愛麗絲·門羅等“非主流”英語文學作家先后斬獲文學大獎,呈現出“喧賓奪主”的勢頭(2013:4-5)。我對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的觀涉探討,其中已涵蓋了非洲英語文學的范疇。關注處于邊緣地位的“非主流”英語文學,發掘被“邊緣”遮蔽的文學存在,這不僅是對最基本的學術倫理的遵守,是對求知求真求美的更高學術價值的追求,是繪制世界文學新版圖的需求,也是實現文化多樣性和文明互鑒的使命擔當。

接下來的幾年里,我陸續主編和撰寫了《非洲英語文學研究》《非洲國別英語文學研究》和《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積極推動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和評介工作。這三部非洲文學系列著作各有側重,但內在精神一脈相承,即均站在中國學者的立場體察非洲大陸林林總總的文學現象,爬梳非洲英語文學現象的肇始、發展和繁榮歷程,探討文學生成的內在與外部機制?!斗侵抻⒄Z文學研究》(朱振武,2019c)對非洲英語文學進行歷史回顧和現實思考,觀察殖民歷史對近現代非洲民族國家發展的影響,針對具體非洲文學作品的主題意蘊、藝術表征及理論批評等話題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展示我國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理論介入現狀,深度感受非洲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非洲國別英語文學研究》(朱振武,2019a)規劃和出版的初衷是要對國內關于非洲各國別英語文學研究取得的成就進行階段性總結和反思,為更高水準、更開闊視野的非洲英語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起點,繪制新的藍圖。這部著作以南非、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三個國家的個案研究輻射南部、西部和東部非洲整體的英語文學及其研究狀況,在此基礎上另外添加了津巴布韋、索馬里、博茨瓦納、岡比亞和喀麥隆五個具有突出文學代表性的國家,力圖為讀者勾勒非洲整體的文學樣貌?!斗侵抻⒄Z的源與流》(朱振武,2019b)則從“非主流”英語文學談起,隨著話題的深入逐漸將關注面收束至“非洲英語文學”,同樣以南非、尼日利亞、津巴布韋、肯尼亞四個非洲文學大國作為文學樣例,思考非洲英語文學發展衍生的具體路徑,由此凝練出非洲英語文學的三大流散表征——異邦流散、殖民流散、本土流散,最后對我國的非英美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加以總結反思。2019年,我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隨后的三年多時間里,我撰寫了一批論文,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史哲》等重要雜志發表,進一步推進自己的三大流散文學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第四大流散理論,即“賓土流散”(Been-to)理論,進而提出非洲性理論,推動非洲文學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我們還憑借“非洲文學研究叢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中期成果)獲批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這套叢書共十卷,已經付梓。我們倍感壓力,不敢懈怠分毫,盡最大努力做田野調查,做到拾遺補闕,將那些不為學界所熟知的非洲文學囊括其內,力求多角度、多層次涵蓋非洲國家文學的方方面面,為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盡綿薄之力。

程:如此豐碩的學術成果背后必然凝聚著您和您團隊的巨大心血。從以英美為代表的英語文學,到“非主流”英語文學,再到非洲文學,您的研究渾涵貫穿,漸成一家之言。您對非洲文學史的階段遞嬗和具體作家文本熟稔于心,在鉆研非洲文學的過程中既有全局性的方向把控,博觀約取,又能埋頭田野獲取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具體入微,真正做到了學術研究與實證分析的有機結合。

朱:謝謝你的評價。從所謂的“主流”到“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是我一直思考和前進的方向,其中蘊含著我對非洲文學研究學理向度的三層理解。第一個向度,是從主流文學到非主流文學的向度。主流與“非主流”,就像經典與通俗一樣,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從來都是動態的,是可以相互轉換。第二個學理向度,是從單一文學走向多元文學的學理向度。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三個向度,是從第一世界文學到第三世界文學的學理向度。從歌德提出所謂的世界文學,到如今西方人眼中甚至我們學界所接受的世界文學,都不是世界文學的本來面目,更不具備世界文學文化多樣性。由此,我提出“三個世界文學說”,主張重新思考世界文學版圖的劃定和世界文學基本概念的界定等問題,重建世界文學文化新秩序和新版圖。在全球化的當下,區域國別間的人口流動與文化交往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術界爭論已久的流散文學的名與實及其概念的內延和外延等問題,重新闡釋流散文學的邊界和核心等問題。

程:我注意到剛提到了“流散文學”這一在您研究中極具學術重量和意義的關鍵詞。拜讀您的各類論著不難發現,您近年來尤其關注非洲文學的流散表征,圍繞“流散性”“非洲性”“去殖民性”等重要概念發表了數量可觀的非洲文學系列論文和專著。如今,這些思想正逐漸匯聚壯大,形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新興文學理論體系,即您正在努力構建的“中國非洲文學學”(朱振武,2021)。可否請您詳細介紹一下這個理論?

朱:“中國非洲文學學”這一理論概念,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非洲文學研究是一個宏大且深刻的時代命題,在向非洲文學掘進的過程中,我愈發意識到中國學人在國際非洲文學研究中存在的文化失語和自信缺失,部分學者過度尊奉西方文學理論,唯西人外人馬首是瞻,不免陷入民族虛無主義的危機之中。不少研究更是缺乏問題意識,存在生搬硬套理論的現象,對小說文本、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論證不夠扎實和細致。這種隱形的學術危機和失衡的學理格局割裂并抑制著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的穩健發展,中國學界亟須迎來理論批評的新風,中國學者亟須有意識地構建基于中國本土經驗的超越西方視野的理論學說,設計富有中國特色的非洲文學話語體系、理論框架和論證邏輯。于是,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想法縈繞我的腦中,成為我這幾年研究中不斷摸索完善,不敢停歇的神圣使命。

2011年,我在主辦了“新千年外國文學熱點研討會暨研究生外國文學教學走向與出路問題全國學術研討會”后接受了《文匯讀書周報》的專訪,采訪標題為《均衡吸納各國文學文化的精神》(蔣楚婷、朱振武,2011)。當時我提出“均衡吸納說”,認為英美國家研究者的聲音不代表我們的聲音,中國學者應立足于本土文學文化,增強文化自覺,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強調,我們中國學者應該均衡吸納各國文學文化的精髓,多層攝取、廣泛吸收,增強對其他國家文學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此后,我將研究的重心逐漸轉向“非主流”文學研究和非洲文學研究,對“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建構的相關思考更加明晰,愈發感嘆非洲文學這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2019年,我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朱振武、袁俊卿,2019),創造性地提出并闡釋“徙移”概念,對傳統的“流散”(Diaspora)一詞進行解剖、疏證,最后從“流散”的概念流變及其共性中得出結論:“流散”的本質是跨越國界之后引發的異質文化沖突,“流散”的概念需要重新被審視和界定。由此,我在文章中首次提出“三大流散”理論,將非洲作家總體劃分為三大類,即本土流散作家、異邦流散作家和殖民流散作家。異邦流散作家是指實現了地理位置的徙移尤其是到了發達國家留學、生活、工作的非洲作家;本土流散作家指未曾徙移但處于異質文化的包圍而心靈在本土流浪的非洲本土作家;殖民流散作家特指在非洲安居下來的白人及其后代作家。在“三大流散”的基礎上,我還觀察總結了另外一種常見于非洲歸國青年“賓土”文學的“異邦本土流散”。這四種流散類型之間有同也有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擁有某種程度上的重合面,均面臨著不同文化尤其是異質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流散文學不一定都是跨國界的,某些非洲作家在流散之前出版的作品和流散之后完成的與母國密切相關而跟寄居國無關的文學,同樣可以歸為流散文學的行列。這種文學認知對于深化流散概念和流散文學的理解以及促進流散詩學的建構具有積極作用,對于世界文學的一些新現象和新形態的重新界定和認識也有裨益和啟示。同年,我在“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中非語言文化比較研討會上,倡議“構建中國自己的非洲文學學”,并就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相關熱點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引發在場學者的熱烈反響。

2021年,伴隨東非坦桑尼亞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國內學界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非洲文學研究熱潮,對非洲作家的關注和研究迎來新高。緊隨諾獎熱點,我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文章《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從坦桑尼亞作家古爾納獲諾貝爾文學獎說起》(朱振武,2021),強調中國學者要形成獨立的審美判斷,以開放的精神、包容的心態、平視的眼光和共同體格局重新審視和觀照世界文學及其文化價值。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研究風潮,我順勢提出“文化共棲共生說”,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的文化理念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四條基本原則,即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我在文末總結,多元文化共棲共生,互相借鑒,共同發展,和而不同,相向而行,才是現在世界文學文化發展的正確理念。一年后我又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發表長文《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朱振武、李丹,2022),并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同步發表論文,題為“The Africanness of African Literatures and New Patterns in Human Civilization”(《非洲文學的非洲性與文明新形態》)(Z. & L.,2022)。我在文章中重磅推出中國非洲文學學的“非洲性理論”,呼吁“文學文化共同體”的創立。非洲性,簡單來說,指的是非洲及非裔人民對源自非洲大陸歷史文化的深層認同和對那片故土的深層依戀,是其秉持自我、消弭隔閡、牢記歷史但又眼望前方的文化特質。非洲文學的非洲性正是基于這種文化共同體認同的書寫表征。2021年的非洲文學年,集中展現了非洲性在當代非洲書寫中的新型多樣文化內涵,即具有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雜性的對話性意識。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雜性的交融和互動使非洲文學和其他非主流文學得以跨越時代隔閡、地域差異和種族嫌隙進而實現真正的文明多樣性成為可能,使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人類摒棄成見和偏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彼此、尊重差異、共生共棲、一起向未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發展與繁榮成為可能。

程:非洲文學體量龐大,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著人類文明演進的多樣化發展。中國與非洲友誼源遠流長。20世紀五六十年代迄今,中非文學文化交流不斷深入,一代又一代中國學者投身非洲研究,艱難探索,將大量的非洲文學經典引入國內。然而由于非洲大陸復雜的文化歷史,中國學界對非洲的研究仍有不足,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朱:目前中國與非洲文學的交流確實存在困境。盡管中非交往歷史悠久,中非關系的持續升溫使得國內對非洲文學的研究不斷深化,但我們對部分非洲國家的認知仍然存在大量空白。我在《文史哲》2022年第6期刊發的《中非文學的交流誤區與發展愿景——關于〈雷雨〉在尼日利亞的歸化改編》(朱振武,2022)中也探討了這一問題。較長時間里,中非都曾難以擺脫西方的文化遮蓋和話語建構,中非之間的文學交流不光受制于西方話語,還受制于西方的出版渠道。中非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結構性誤讀,基于此,我總結出“輾轉體認說”。由于中非雙方受西方中心主義影響較深,且長期處在西方話語的構建之中,文學交流易于陷入新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的話語陷阱,在文化接受的過程中需歷經輾轉方能體認,而這樣的輾轉隱含著一定的誤讀和誤導風險。中國、非洲、西方世界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他者”的三角:中國和非洲同為西方人眼中的他者,而處于中心地位的卻是西方。中非文學交流的渠道和內容還不能完全自主,文學間的相互體認還明顯受到西方中心主義的種種影響,形成輾轉體認或假道周轉的現象。這種局面亟待改變,需要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和警惕。

至此,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體系初具雛形,三大流散理論與非洲性理論構成了中國非洲文學學最核心的理論要義,與“非主流”英語文學說、三個世界文學說、“文學文化共同體”“均衡吸納說”“文化共棲共生說”和“輾轉體認說”等重要概念一同支撐起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框架,豐富了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理方法和話語體系,成為中國學者自己創建自己文學理論和話語體系的一個樣例。

程:感謝朱老師的悉心分享!您的學術聚焦和視點轉換,在我看來是一個不斷發現并回答“真問題”的過程?!胺侵髁鳌庇⒄Z文學說標志著您學術研究的重要轉向,三大流散理論是從外部向內部的多維審視,而后續的非洲性理論則是從內部向外部的學理觀照,縱橫捭闔,功力精深。在您相繼于《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三篇雄文,喊出“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這一振聾發聵的口號之后,國內學者也熱烈響應,積極跟進這一前沿話題,可否請您就目前了解到的國內學界的反饋情況簡單談談?

朱:好的。人文學科的理論重在勾勒,通過觀察文學個案尋找文學內部的普遍性規律,借由文學批評和理論建構挑戰舊有的學科邊界,確立新的話語秩序,而最理想的狀態是以理論批評反哺實踐,開辟出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新興領域。

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的成功構建,是對非洲文學研究困境的反思,也是對新的研究趨勢做出的回應。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相關理論能夠在國內外學界掀起一陣討論熱潮,收獲如此反響,實屬我的意料之外。各位學界同仁的支持和幫助,使我受寵若驚,是對我以及我們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群體的肯定和期許。

首先,國際核心期刊ANQ(A&HCI)預計開辟專欄,發表12篇中外學者的學術論文,專門討論我所提出的創新概念、相關理論、應用價值等非洲文學核心問題。其次,國內期刊諸如《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人文雜志》《外語教學》《燕山大學學報》《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外國語文》《山東外語教學》《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外國語文研究》等開辟非洲文學主題專欄,刊登非洲文學研究最新成果。與此同時,國內期刊召開多場筆會,眾多外國文學學界的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的研究特色,針對中國非洲文學學涉及的各類理論術語進行闡發。《外國語文研究》以“中國非洲文學學與學術研究的理論創新”為題發表專題筆會,孫毅、蔡圣勤教授主持,王卓、石平萍、黃暉、高添、盧敏、楊中舉、高文惠、姚峰、馮德河、楊昕等專家學者對中國非洲文學學涉及的“三大流散”理論和“非洲性”理論進行闡發拓展,深入非洲文學內部進行實踐與推廣,對“三大流散”理論和據此提出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給予高度評價和認可(孫毅、蔡圣勤,2022)?!渡綎|外語教學》以“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筆談”為題發表專題筆會,羅良功、黃暉教授主持,郭英劍、生安鋒、尚必武、李保杰、張帆、陸怡瑋、劉略昌、綦亮、高靜、葉曉瑤等專家學者結合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框架內的各項思想,從外部出發,對拉美裔美國文學、華裔美國文學、非洲德語流散文學、阿拉伯流散文學、新西蘭文學、加拿大非裔文學、蘇格蘭裔加拿大文學和日語流散文學等各類流散文學現象展開廣泛討論,揭橥外國文學學界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羅良功、黃暉,2023)。此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以“中國非洲文學學與非洲文學的批評路徑”為題發表專題筆會,王卓、孫曉萌教授主持,羅良功、徐彬、蒲若茜、黃堅、李實、汪琳、胡忠青、藍云春、薛丹巖、褚一格等專家和青年學者從非洲戲劇、非洲法語、葡語等國別區域文學展開多維度研討,對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術語進行逐一闡釋和應用(王卓、孫曉萌,2023)。

除了期刊與筆談,中國第一屆、第二屆和第三屆非洲文學專題研討會和“翻譯中的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開辟子議題和專場,研討中國非洲文學學提出的“三大流散”理論,在學術界和文化界引起強烈反響,《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中國教育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報》《文匯讀書周報》《文學報》等30多家主流報紙和多家主流網站對之進行專題報道。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關注,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社會科學文摘》、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官方公眾號“中國學派”“中國社會科學網”“非洲文學研究”等十幾家重要的公眾號以及多家雜志、媒體轉載。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效應在此基礎上得以延伸,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建設的未來值得期待!

程:中國非洲文學學澤被既廣,反響也大,這一理論的提出和構建,使得國內的非洲文學研究從割裂走向圓融,標志著新的非洲文學研究動向。成功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是邁向國際的重要一步,更是歷史性的時刻,想請問您對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未來發展有何期許?

朱: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發表講話:“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洲文學研究理論,是大勢所趨,必定離不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因此在設計規劃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我也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研究的哲學根基和理論指南,應用于批評實踐,希望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能朝著更加健全優化的道路發展,呈現中國氣象。

以我今年刊載于《外國文學》第3期的文章《馬克思主義與尼日利亞本土流散作家》為例(朱振武,2023)。馬克思主義進入非洲后,長效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場域和文化形態,影響了尼日利亞的圖圖奧拉(A. Tutuola)、奧基格勃(C. Okigbo)、奧索菲桑(F. Osofisan)和阿契貝(C.Achebe)等一系列本土流散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作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孕育了一眾出色的作家,也成為馬克思主義進入非洲后的思想重鎮。從初步認知到深刻理解,從狂熱追求到矛盾書寫,這些在自己的國家經歷著文化沖突和身份困境的作家在其創作中表達了各自的馬克思主義觀,展現了對非洲現實問題的不同洞見。

圖圖奧拉通過對尼日利亞民間傳說和神話的改寫,在創作中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傾向和對現實的批判精神,呈現出一種具有個人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創作觀,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對非洲本土作家的影響,為馬克思主義在非洲文學界的傳播與發展貢獻了原始動能。繼圖圖奧拉之后,尼日利亞涌現出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開始較為深刻全面地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和深層價值。這些本土作家以奧基格勃等人為代表,或是展現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解讀,或是傳遞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狂熱追隨,抑或是在創作中顯露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另類詮釋。也有很多尼日利亞本土作家如奧索菲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對于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積極效用,將馬克思主義奉為創作指南,展現對馬克思主義極度狂熱的崇拜。這些生活在文化沖突的夾縫中的尼日利亞本土作家在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后,都極力擺脫昔日殖民主義的束縛,艱難地探索著人類生存的出路和民族發展的道路。這樣的思想觀念和文學傾向對非洲其他流散類型作家的創作和文學發展,以及整個非洲大陸的民族復興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非洲的本土作家仍然為民族解放與復興做著大膽的嘗試和努力,并堅定地將獨具本土流散色彩的馬克思主義傾向融入到文學創作中,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于非洲本土作家創作和非洲社會發展的影響。

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未來發展需要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融合。將中國非洲文學學構建并完善為具有系統性、科學性、思辨性的理論范式,是我邁入非洲文學領域的學術初衷和夢想,我想也將會是我們這代非洲學人的共同追求。

程:聽了您的講解,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非洲文學學,又與非洲本土深度融合,形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與非洲間的雙向甚至是多向循環。身為國內非洲文學研究的執牛耳者,可否請您為想要進入非洲文學或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提出一些寶貴建議?

朱:我時常在我的文章、講座乃至日常授課時強調,我們從事非洲研究要以中國文化為根本基點,要秉持中國學者的立場。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應該是:實實在在,扎扎實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我所用,為我服務,以我為中心的,站在自己的立場和出發點、基于事實和理據,有著自己的目的與旨歸、對學術問題和文化差異進行客觀判斷的學術活動。中國的學科發展和文學批評要有自我,我們的學者要有突破,要有寬廣的視野,要有跨界的底蘊、習慣和能力,要勇于跳脫桎梏,以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待自己的科研工作,確立自己的學術價值和不可替代性。最后,我想以兩句話作結,送給大家:

熟讀古今書,通曉中外體。

博采百家長,自然成自己!

程:謝謝朱教授!正如您所言,“博采百家長,自然成自己”,您對非洲文學的發展態勢及未來走向做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也為相關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導向。您以求是的精神和求知的方法帶領研究團隊勇攀學術高峰,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洲文學研究與世界文學研究相接軌。中國非洲文學學架構宏偉、視野開闊,中國非洲文學研究在此影響下必將迎來新的輝煌。非常感謝您的分享!注釋:

① 參見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2023-09-10]

參考文獻

[1]Zhu, Z. W. & L. Dan. The Africanness of African Literatures and New Patterns in Human Civiliza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 43(3): 113-127.

[2]羅良功, 黃暉. “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筆談[J]. 山東外語教學, 2023, (1): 75-84.

[3]蔣楚婷,朱振武. 均衡吸納外國文學文化的精神[N]. 文匯讀書周報, 2011-12-30.

[4]孫毅, 蔡圣勤. “中國非洲文學學與學術研究的理論創新”筆談[J]. 外國語文研究, 2022, (6): 1-10.

[5]王卓, 孫曉萌. 中國非洲文學學與非洲文學的批評路徑[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23, (4): 36-49.

[6]朱振武. 非洲國別英語文學研究[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9a.

[7]朱振武. 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M].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9b.

[8]朱振武. 非洲英語文學研究[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9c.

[9]朱振武. 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從坦桑尼亞作家古爾納獲諾貝爾獎說起[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1-10-22.

[10]朱振武. 中非文學的交流誤區與發展愿景——關于《雷雨》在尼日利亞的歸化改編[J]. 文史哲, 2022, (6): 138-149.

[11]朱振武. 馬克思主義與尼日利亞本土流散作家[J]. 外國文學, 2023, (3): 43-54.

[12]朱振武, 李丹. 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J]. 中國社會科學, 2022, (8): 163-184.

[13]朱振武, 劉略昌. 中國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研究導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

[14]朱振武, 袁俊卿. 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世界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J]. 中國社會科學, 2019, (7): 135-158.

(責任編輯:翟乃海)

收稿日期:2023-03-05;修改稿,2023-07-20;本刊修訂,2023-08-20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項目編號:19ZDA29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程雅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洲英語文學。電子郵箱:chengyl02022@163.com。

朱振武,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文學文化、中外文學文化關系和翻譯學。電子郵箱:fredzzw2002@163.com。

引用信息:程雅樂,朱振武.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構建理路——朱振武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23,(5):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日韩精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婷婷激情亚洲| 午夜综合网|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www欧美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 日本a级免费| 97se亚洲|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91精品专区| 99久久99视频|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av手机在线|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91无码网站| 免费jizz在线播放| 自拍偷拍欧美| 蜜桃视频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狠狠操夜夜爽| 91毛片网|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在线一二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1在线中文|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精品久久高清|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噜噜噜久久| 狠狠v日韩v欧美v|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另类| 999福利激情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激情区|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午夜激情婷婷|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网久久综合|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