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 剛
(淮河能源(集團)股份公司 淮南鐵路運輸分公司,工程師,安徽 淮南 232082)
卸車能力是鐵路運營質量的重要指標,鐵路各級部門都非常重視卸車工作。結合運營現狀,系統分析貨運站點等子系統能力[1],具體分析車站作業組織、列車運輸組織技術方法[2-3],針對能力影響因素,進行相應對策研究,提出能力提升措施。潘集選煤廠站是淮南礦區鐵路貨運站,隨著選煤廠達標設計能力和電廠建設,卸車供需矛盾突出,針對現場實際運營數據的隨機性特征,采用數理統計方法分析數據分布規律[4],對車站卸車作業優化研究。
車站現有1道、2道兩股卸車線,分別獨立作業,采取來一趟、卸一趟、走一趟、再來一趟循環卸車方式。卸車作業組織流程如圖1。

圖1 卸車作業組織流程圖
定義卸車作業周期為:從前一列車對妥貨位時起,到后一列車對妥貨位止的時間跨度間隔。卸車作業周期T由卸車時間X、轉場時間Y、接續時間Z三部分組成。
卸車時間X為列車對妥貨位至列車卸空時間。
轉場時間Y為前列卸空至后續重列對妥貨位的時間,包括列車往返轉場和交叉進路延誤時間。
接續時間Z為卸空列車返回田集站至后續重列到達田集站的間隔時間。
以2022 年4 月份車站實際運營數據為基礎,對卸車作業周期的三個組成部分逐一分析研究。
設X是卸車時間的隨機變量,4 月份卸車285列,以10min 間隔為1 個小區間,共劃分23 個小區間,統計卸車時間樣本值落在小區間內的頻數,算出相應頻率,如表1。

表1 卸車時間樣本發生頻次和頻率表
以卸車時間區間為橫軸,以樣本發生頻率除以間隔時間的值(fi/10n)為縱軸,繪制頻率直方圖,如圖2。當n很大時,頻率接近于概率[5],直方圖的外輪廓曲線接近于卸車時間X的概率密度曲線。

圖2 卸車時間樣本頻率直方圖
計算樣本的均值和標準方差:
統計卸車時間大于均值的列車有101 列,雖然僅占總卸車量的35%,但是占總卸車時間接近50%。分析原因有廠方設備檢修耽誤卸車;卸車人員單班配置不能兼顧兩股道卸車,造成空費等待延誤。
從頻率直方圖直觀觀察,卸車時間大概率落在(90,180)寬區間內,計算樣本方差64min,個體偏離均值上下波動超1h,反映出卸車組織效率有待提高。
2.3.1 壓減等待時間 建立檢修協調機制,鐵路、廠方設備檢修時間同步,減少設備檢修對卸車影響。卸車作業班次4班調整至3班,每班人員1組增加至2組,做到兩股道同時平行卸車,即到即卸。
2.3.2 加強作業組織 優化機車運用,減少機車換掛,機車轉線速度限值調高為30km/h。提高調車對位質量,機車乘務組、調車組密切配合,提高列車調移一次精準對位率。
在轉場時間構成要素中,卸車列車重來、空返站間運行時間基本是標準值,根據經驗數據,直接取定為18min,以下研究交叉進路的影響時間。
3.1.1 隨機變量M的分布 交叉進路影響時間與其交叉的列車數成正比關系,設M為與卸車列發生交叉進路的列車數,統計樣本值m,根據頻次計算相應頻率,如表2。

表2 發生交叉列車數頻次和頻率表
3.1.2 隨機變量Y2的分布 設Y2是交叉進路影響時間的隨機變量,Y2與M存在線性函數關系:
得出隨機變量Y2的分布律,如表3。

表3 隨機變量Y2的分布律表
隨機變量Y2的均值:
隨著車流量增長,交叉進路影響時間會有所增加,E(Y2)進整取10min。
3.1.3 隨機變量Y的期望均值 設Y是轉場時間的隨機變量,計算轉場時間Y的期望均值:
既有站線配置未設待卸列車停留股道,轉場是卸車作業周期的必要環節,計算列均轉場時間46min,占卸車作業周期的18%。
列車轉場伴隨產生交叉進路,列均10min,特別是列車集中到發高峰,最多交叉超4 列,延誤超1h,嚴重影響列車周轉。
3.3.1 站場技術改造,取消轉場環節 與1、2 道橫列布置,分別在外側增設一條待卸列車停放線,采用一卸一等作業組織方式,前列卸空,后列即能跟進對位,零間隔對接。
3.3.2 既有站場條件下,減小交叉進路影響 一是時間上減少交叉,階段計劃安排,充分考慮卸車列與其它列車時間上的沖突,優先保障。二是空間上減少交叉,前方田集站合理安排接發列車股道,優先將選煤廠站列車接入5、7、9道。
4.1.1 接續時間Z的分布 設Z是接續時間隨機變量,接續時間分兩種情形:一是零間隔接續,卸空列返回田集站,后續重列已在田集站待發,立即跟進發車。二是有間隔接續,卸空列返回田集站,后續重列尚在運行途中或裝車點,前后接續存在一定間隔。將零間隔情形取值為0,將有間隔情形取值為1,接續時間Z服從(0-1)分布,如表4。

表4 隨機變量Z的分布律表
4.1.2 接續間隔時間Z2的分布 設Z2是第二種情形列車接續間隔時間隨機變量,以30min 間隔劃分區間,統計樣本值頻次,計算相應頻率,如表5。

表5 接續間隔時間樣本發生頻次和頻率表
以接續間隔區間為橫軸,以發生頻率除以區間間隔值(fi/30n)為縱軸,繪制頻率直方圖,如圖3。

圖3 接續時間樣本頻率直方圖
直方圖外輪廓曲線接近于隨機變量Z2的概率密度曲線,觀察曲線趨向,接續間隔時間服從參數為θ的指數分布,Z2~E(1/θ)。
4.1.3 隨機變量Z2概率密度函數參數估計 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估計未知參數θ值。參數估計暫不考慮間隔大于240min 樣本,僅考慮(0,240)區間定時截尾樣本[6],樣本容量n=167。取似然函數:
對數似然方程:
4.1.4 接續時間Z 的期望均值 考慮接續間隔的兩種情形,按(0-1)分布計算接續時間Z的均值:
接續間隔大于240min的列車31列,主要是配空計劃的滯后性,列車卸空后,不能及時取得礦點裝車計劃,造成列車在沿線車站停留待配。
車流無干預自然組織運行,接續零間隔87 列,(0,60)小間隔74 列,(60,240)長間隔93 列,列均間隔57min,接續間隔時間長,長間隔占比大。
4.3.1 提高配車計劃時效性 調度中心加強與市場部溝通,列車卸空后,及時對接計劃配煤部門,盡早取得配空計劃。
4.3.2 加強后續列車趕流接續 圍繞前后列車零間隔、小間隔接續目標,將前方技術站車流接續需求作為趕流區段列車運行調整目標,實現“線”對“流”、“點”對“點”一定程度的服從和配合[7],減少列車在運行途中、裝車點的交會、等待。
經過上面統計分析,得到卸車作業周期260min,按此計算選煤廠站卸車能力10.6 列/天。針對現場影響卸車能力具體問題,采取了兩線平行作業、后列趕流接續等優化措施,縮減卸車作業周期,平均卸車能力達13.6 列/天,無檢修時日卸車達15列,滿足了選煤廠和電廠一期卸車需求。增建待卸列車停留線方案已經納入電廠二期配套工程,實施后將徹底解決轉場問題,進一步提升車站卸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