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蝎子屬于變溫動物,需要冬眠度過寒冬。25~38℃是蝎子生長和發育的適宜溫度,從仔蝎長到成蝎需經歷6次蛻皮,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這個過程需要3年時間。采用現代恒溫養殖技術,冬季可控制蝎子保溫棚溫度在25℃以上,蝎子不需要冬眠,仔蝎養殖8~10個月后可長成成蝎。但是,恒溫養殖的保溫棚冬季棚內溫度維持在25~38℃的費用較高,經濟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而半恒溫養殖技術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在半恒溫狀態下,雖然蝎子從仔蝎長到成蝎的時間比恒溫養殖需要增加一個季度,養殖時間從8~10個月變為12個月,但養殖性價比要比恒溫養殖模式下高很多。
蝎子保溫棚養殖常見的保溫方式有煤炭鍋爐加暖氣片的供暖模式和電熱板加熱模式。電加熱的費用相較燒鍋爐來說較高,但是燒鍋爐取暖有很多缺點。冬季的保溫棚大多采取密封的形式,以減少熱量的散失,一般鍋爐設置在棚外,在通過暖氣片供暖的過程中,熱量的散失是很大的經濟浪費;而如果鍋爐設置在棚內,即使排氣管密封得很嚴密,一氧化碳中毒的后果也不容小覷。此外,由于保溫棚密封較嚴,如果通風不及時,就很容易導致棚內氧氣含量偏低,而蝎子對氧氣十分敏感,缺氧會直接導致蝎子減少活動;而每一次通風,又會導致熱量的散失,增加保暖成本。在嚴冬時期加熱,空氣通常較為干燥,濕度要想維持在60%~80%,就需要增加供水量,在增加裝水盤子數量的同時,還要注意給加水的盤子覆蓋布塊,以防蝎子溺水,這又增加了管理勞動量。
針對蝎子恒溫養殖的弊端,全蝎養殖可采用半恒溫的養蝎模式,這種模式相對恒溫養殖來說,可以減少一些養殖成本。其技術措施是:通過對蝎棚內溫度采取梯度降溫的方法,在每年12月到第二年的1—2月氣溫較低的時間段,讓蝎子進入冬眠狀態,躲過每年最冷的時期,降低取暖費用,最終達到高效養殖的目的。
蝎子的冬眠主要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是一個重要的誘因,這也解釋了蝎子鉆入地下冬眠的原因。當溫度超過10℃,蝎子會蘇醒,在經歷了一個冬眠的消耗后,蝎子身體急需營養,而此時蝎子的活動能力差,無法捕食,全靠自身機體儲存的能量維持機體代謝。冬眠之前儲存的脂肪,是保證蝎子復蘇后能否存活的關鍵。因此,蝎子冬眠前的營養供給十分重要,可在蝎子冬眠前的一個月,給蝎子投喂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質的黃粉蟲,讓蝎子通過捕食黃粉蟲得到大量的營養補充。從11月下旬開始,人為地控制鍋爐供熱量,漸次降低保溫棚的溫度,保證每天降低2~3℃,經過一周多的時間,讓棚內溫度降到-5~9℃。同時,每天注意用遙控紫外燈進行1~2次空氣消毒,密封保溫棚,讓蝎子進入冬眠。等到第二年2月底天氣回暖后,棚內每天升溫2~3℃,白天溫度最高時段要及時通風2~3小時,同樣用一周多的時間,逐漸將棚溫升至25℃以上。這樣,蝎子全年只需經歷2~3個月的冬眠時間,較之自然環境下的冬眠時間明顯縮短,其余時間蝎子都在最適溫度下生長發育。蝎子最適溫度維持時間的長短可根據蝎棚保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這種半恒溫的蝎子飼養模式相對于完全恒溫的蝎子飼養模式來說,養殖條件更加容易滿足,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養殖經濟效益更好,值得在生產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