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世紀30年代,陽翰笙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地泉》。當時他并沒有名氣,想要茅盾給作品寫序,以提高聲望。由于陽翰笙和茅盾在文學觀點上不一致,茅盾推辭作序。但是,陽翰笙并不氣餒,登門求見茅盾,茅盾直言不諱地說:“你的《地泉》是用‘公式寫成的,要我寫序,我會沒有一句好話的。”雖然茅盾毫不講情面,但陽翰生絲毫沒有感到尷尬,反而很平靜地說了聲感謝的話走了。
過了幾天,茅盾收到陽翰笙寄來的便條,上寫:“您的批評我非常感激,無論用何種觀點,請您為我寫上一點東西,我將認真拜讀。”陽翰笙如此堅持,茅盾就寫了些評語寄給他,信中客觀而嚴厲地寫道:“《地泉》在描寫人物時用了臉譜公式手法,在結構和情節上都有類似的公式化現象,在語言上用標語口號式……”
看到這個評語,陽翰笙心里真是不好受,還要不要再請茅盾作序,他猶豫了幾天。最后,陽翰笙鼓足了勇氣,就把這個評語當作“序”。《地泉》出版后,芋盾收到陽翰笙寄來的《地泉》,上面的“序”,竟然一字不改地刊登出來了。
真誠地對待批評有兩種:要么口頭上完全接受正確的批評;要么把對自己正確的批評公開。陽翰笙屬于后者,把自己的作品失敗暴露在大眾面前,這是一種涵容的胸懷,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也因為“序”的批評,陽翰笙的創作日趨成熟,后來成為著名作家。
(摘自《做人與處世》 倪世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