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野豐穰,五谷歸倉。最是一年喜悅時,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今年秋糧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迎來又一個豐收年!今年,我國多地曾出現極端天氣,河南等地遭遇嚴重“爛場雨”,西南地區南部發生冬春連旱,華北等地局部暴雨洪澇……面對這樣頻發的災害,糧食豐收如何實現?
藏糧于地
中央反復強調“藏糧于地”,可不是說說而已。首先一大舉措,就是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所謂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顯然,高標準農田不僅可讓糧食增產,受災時損失也較小。
我國有多少高標準農田?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全國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我國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僅2022年,就超額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除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多年來,我國嚴守耕地紅線,不斷加強對耕地占補平衡的監管,堅決遏制“非糧化”、防止“非農化”。開展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促進耕地休養生息等措施,都旨在“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
災害頻發之下糧食再獲豐收,與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支撐力不斷提升密不可分。
首先是種子。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支持開展聯合攻關,加強高產、耐鹽耐堿、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種的研發。在極端氣候頻發的不利條件影響下,優良品種對保障糧食豐收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我國糧食作物良種已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種子之外,農機的推廣應用也十分重要。目前,裝有北斗定位作業終端的農機裝備達150萬臺套,無人駕駛收割機、無人植保機漸成尋常物件,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機助力,加上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糧食穩產有了強力支撐。
抗災應急體系反應有力
糧食穩產豐產,還需“人努力”。早在3月初,農業農村部即印發《2023年“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就如何科學有效防控農作物病蟲災害,提高作物單產水平,保障種植業穩產豐收提出指導意見。今年主汛期,我國華北、黃淮、東北等地局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農業農村部會同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聯合召開全國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推進視頻會,四部門對抗災奪豐收作出進一步部署安排,要求一手抓防災抗災減損失,一手抓大面積提單產增產量。
近年來,我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當抗洪、抗旱等急難險重任務紛至沓來之時,農業農村、水利、應急、科技、氣象、土地、市場監管等多部門齊抓共管,各級黨委政府統籌部署、基層黨員干部一線落實,形成抗災合力,保豐收自然能取得更大成效。
(綜合《農民日報》《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