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麥田里有沒有“最大的麥穗”?肯定有,問題在于,你如何找到。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出過一個“考題”:他讓學生穿過麥田,去摘一株最大的麥穗,且不許回頭重找,每人只有一次機會。
一個學生沒走幾步看見一株大的麥穗就摘下了。然而,他繼續往前時,發現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株更大的,便懊悔不已。而另一個學生則總覺得前面會有更大的麥穗,結果走到盡頭,都不滿意,只得匆忙摘取一株,自然也不是最大的麥穗。
蘇格拉底出的其實是一道兩難的“選擇題”。盲目地摘下,相當大概率得不到理想結果;患得患失,不敢輕易下手,同樣也大概率會錯失良好機會。
表面上看,這關涉“方法論”,其實涉及的是眼界、胸襟和思維方式。
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凡成功者,大多在于他們作出選擇時,能著眼長遠、總攬全局、預見發展、權衡利弊。
毛澤東是位偉大的戰略家。他強調打仗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實現長遠的根本戰略利益,既不能為了眼前的一株較大的“麥穗”就故步自封、刻舟求劍;也不能優柔寡斷、患得患失,一路錯失“摘取最大麥穗”的良機。
革命斗爭年代的選擇如此,建設年代的選擇亦如此。
遺憾的是,許多人往往“摘”不到“最大的麥穗”。有的人,眼睛只盯著腳尖,把短期的顯績,當作“最大的麥穗”,而不謀地方長遠的穩健發展;也有的人,則是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辦一件事情、做一個決策,總是瞻前顧后、優柔寡斷。結果,良機錯失了,后勁沒有了,“為官一任,損失一方”。緣由,則或緣于私心作祟,或緣于目光短淺。
回到蘇格拉底的“考題”。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他邊走邊思,走到1/3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1/3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后1/3時,他果斷選擇了大類中的最大一株麥穗。他摘取到的也就是實際上的“最大的麥穗”。
這樣的選擇,就是最佳選擇。他的三個“1/3”,說到底,在于他既不急于求成、倉促上陣,又不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更緣于其內心的篤定。這種篤定,某種意義上,便緣于眼光的獨到、胸襟的開闊。
自然,三個“1/3”,只是一種方法,由此可以演繹的是,為民造福這片無垠的麥田里,期望“摘取最大的麥穗”,也需要獨到的眼光、開闊的胸襟,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利在千秋”的眼界。事實上,這樣的選擇,猶如第三位學生,既有方法論的應用,更有價值觀的支撐。
蘇格拉底的“考題”,頗給人以啟迪,尤其對那些行進在為民造福“麥田”里的人來說。
同樣,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也猶如麥壟,當出現許許多多“麥穗”時,也面臨著如何“摘取最大的麥穗”的問題。自然,人生也沒有“回頭重找”的機會,同樣需要我們既要謹慎鄭重又要放出眼光積極行動。這樣,當我們舉起那株“最大的麥穗”時,遠在古時光里的蘇格拉底也會感到欣慰。
蘇格拉底那道“考題”,穿過漫長的時光,時至今日,仍然考驗著我們的“選擇”。是的,說到底,這道題,既是每個人在其人生道路上的“必選題”,也是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必考題”。
圖:王儉?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