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司法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需求管理。為了提升項目建設質效,應當高度重視需求管理工作,努力形成“一把手”負責、全員參與、業務主導、技術支撐的智慧司法需求管理機制,科學完成需求收集、需求定義、需求確認工作,確保智慧司法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金鴻浩北京化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法學分會執行委員
縱觀成功的司法信息化項目,良好的需求管理往往是其共通部分。在智慧司法建設中:一方面,由于司法機關對軟件工程的知識儲備相對薄弱,對當前的技術現狀和自身所要實現的預期效果未必準確,因而在軟件研發過程中會不斷提出修改需求,使得實施方一籌莫展或進行返工付出高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技術公司對司法領域專業知識的缺乏,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司法機關的需求說明,同時對需求又沒有加以嚴格確認,結果是軟件被推倒重來或進行大幅改動。有研究表明:如果需求階段檢查和修復一個錯誤所需費用是1萬元;在編碼階段可能為5萬至10萬元;在軟件部署后再修改,可能需要100萬至200萬元。后續環節的需求變動可能增加上百倍的建設成本,更勿論所耽誤的寶貴時間。這亦從側面說明智慧司法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智慧司法建設收集需求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較為常用的主要是訪談法、焦點小組法、問卷調查法等。訪談法是通過與干系人直接交談來獲取信息,由建設單位向被訪者提出問題,并記錄他們的回答。訪談法可以通過線下開展,也可以通過線上形式進行。一般主要面向司法機關業務部門負責人、技術部分負責人等進行一對一訪談。焦點小組法是把預先選定的干系人和業務專家集中在一起,了解他們對所提議產品、服務或成果的期望與態度。例如,為了借鑒其他單位信息化工作經驗,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主辦智慧法院建設專家交流會,邀請最高人民法院、北京高級人民法院、重慶高級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專家和貴州省直機關的信息化部門負責人、高校教授等十余位專家到會提出意見建議。問卷調查法是指設計一系列書面問題,向眾多受訪者快速收集信息。問卷調查方法非常適用于受眾多樣化,受訪者地理位置分散,需要開展統計分析等情況。為了快速收集反饋信息,還可以建立專門的需求平臺,例如,為推進統一軟件2.0建設,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9年建立了業務需求管理平臺,截至當年10月,通過該平臺共收集到檢察機關15個業務條線的流程管理需求1971項、輔助辦案需求143項,大幅減少了需求收集時間。
需求收集是為實現項目目標而確定、記錄并管理干系人的需要和需求的過程,為定義和管理項目范圍(包括產品范圍)奠定基礎。通常,需求工程師主要收集軟件三個不同層次的需求,即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和功能需求。業務需求一般在項目范圍文檔中予以說明,主要反映司法機關對軟件系統、產品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業務需求多來自頂層設計,總體上較為宏觀。用戶需求一般在用戶需求文檔中進行描述,是以用戶為中心,對業務需求的具體化過程。其直觀地反映了一線辦案需求,特別是核心痛點。功能需求一般在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中加以說明。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的格式可以參照國家標準《計算機軟件需求規格說明規范》(GB/T 9385-2008),重在描述軟件系統應具有的外部行為,開發人員將根據功能需求來設計軟件所需實現的功能。軟件需求規格說明在開發、測試、質量保證、項目管理以及相關項目功能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需求收集只是第一步,重中之重是需求定義。需求定義的主要作用是,明確所收集的智慧司法需求哪些包含在智慧司法建設項目范圍內,哪些排除在建設項目范圍外,從而明確建設項目、服務或成果的邊界。
需求定義的輸出物是軟件需求報告,作為軟件開發的基礎性文件,對于做好智慧司法產品研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編寫時應當關注軟件功能、軟件外部接口、軟件性能、軟件屬性(軟件的可用性、可靠性、可移植性、準確性、可維護性、安全性等)以及其他影響產品實現的設計約束。智慧司法的軟件需求報告應當由司法機關和技術公司共同完成,司法機關業務部門和信息部門工作人員均應派員參與,并且盡最大可能做到準確無歧義和完備一致,同時兼顧可驗證、可修改、可追蹤特性。在實務中,對于大型司法信息系統而言,軟件需求報告的工作量巨大,例如《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需求報告》共122萬多字,涉及11個業務條線、405類代碼、98種業務類別。因此,在智慧司法進度規劃中,有必要為需求收集和定義留下必要的時間,并安排充足的人力資源。
根據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指南,需求定義的本質是將尚未被分析并格式化的原始需求,轉化為良性需求。智慧司法的需求定義除了需要滿足一般電子政務的約束條件外,特別強調符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司法規范性文件的內在要求。比如,以民事執行活動檢察監督的功能需求為例,在需求定義時需要進一步細化。在檢察院受理案件審查后,需要窮盡所有的處理結果,包括提出檢察建議、終結審查、不支持監督申請、轉辦下級院、交辦下級院、移送其他檢察院以及其他處理等7種流程,應當分別繪制流程圖,并根據上述情形對于業務流程進行二次梳理。同時應當對流程各環節所需要的文書類型、審查時限等進行統計,以便文書流轉和審限預警。
在需求定義后,為了避免需求不穩定、不完整、不清晰等問題,還應當進行嚴格的需求確認工作。按照前后順序,應當進行三輪需求確認。
第一輪需求確認主要是對組織業務需求的初步確定。對于司法信息化整體項目范圍,應當經過司法機關網信領導小組的把關和確認,必要時應當經過黨組會、檢察長辦公會審議通過。涉及多個司法部門的,如法治信息化工程,還應當分別征求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意見建議,實務部門對法治信息化工程的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項目初步設計方案的審核過程,可以看作是對項目范圍的內部確認;發展改革委等項目審批部門的審批過程,可以看作是對項目范圍的最終確認。
第二輪需求確認是對具體項目的需求確定。軟件項目涉及的業務需求、案(審)管需求、技術需求,形成需求文檔后,還需要在內部充分征求司法機關內設機構中業務部門、案(審)管部門、技術部門的意見建議,并進行充分論證,修改確認后應當由上述部門的負責人簽字或蓋章確認,最后由司法機關信息化管理部門用印確認。作為軟件研發的基礎性文檔,以及軟件合同中具有法律效力的附件,需求確定后原則上作為智慧司法產品的研發基線,不再做大幅變動,只能進行局部微調。
第三輪需求確認是在項目全生命周期中進行需求跟蹤控制。需求跟蹤的目的是建立與維護“需求——設計——編程——測試”之間的一致性,確保所有的工作成果符合智慧司法業主單位的用戶需求。在正向跟蹤中,重點檢查智慧司法項目需求文檔中的需求是否都能在軟件研發部署中找到對應功能點;在逆向跟蹤中,重點檢查設計文檔、代碼、測試用例等工作成果是否都能在需求文檔中找到出處,通過“雙向跟蹤”以提高需求跟蹤的質量。對于存在問題的應及時修改調整或采取嚴格的變更管理。
綜上,智慧司法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需求管理。既往,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很容易在實踐中被忽略;但實證研究表明,需求分析不足占到項目失敗原因的45%以上。在智慧司法建設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為了提升項目建設質效,應當高度重視需求管理工作,避免技術部門“一頭熱”,努力形成一把手負責、全員參與、業務主導、技術支撐的智慧司法需求管理機制,科學完成需求收集、需求定義、需求確認工作,確保智慧司法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真正發揮對新時代司法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科技賦能作用。
(本文為2023年度互聯網法治重點研究課題“司法智能化應用的CEPT審核機制研究”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理論研究課題“數字檢察視域下賄賂犯罪治理研究”【GJ2023C16】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