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藝
今年“開學季”,有這樣一條視頻在某自媒體平臺上悄然走紅:在一個看似尋常的村口,一位老人伴著“舍不得舍不得,和你說再見”的背景音樂起舞,對面站著的是即將離家求學的少年,身上還背著鼓鼓囊囊的行李。隨著音樂結束,老人抱著少年送上依依不舍的叮囑。畫面上配有文字:“孫子開學了,全家人不舍得,一起送他。”視頻一經發出,就引發了全國各地家長們的效仿,他們通過拍攝類似的視頻,表達對即將踏上求學路的孩子的依依惜別之情,就此掀起了“舍不得”挑戰的熱潮。點開評論,除了感同身受的家長留言,也有不少學子紛紛回應:“自己作為小輩,也舍不得離開家,看著視頻都有‘開學焦慮癥了。”
學生們口中所提到的“開學焦慮癥”并非疾病,而是一種帶著焦慮情緒的心理表現。部分學生因為開學日期臨近,對將要到來的校園生活產生擔憂,從而產生焦慮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引發生理表現,例如食欲不振、入睡困難等等。引發這種“開學焦慮”的原因多種多樣,所謂“開學焦慮”也并非僅存在于學生群體之中,如何緩解這種焦慮逐漸成了熱議話題。
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臨近尾聲時,看著日漸減少的“假期余額”和慢慢臨近的返校日期,學子們的心情突然迎來了大轉彎,還沒從假期悠閑的余韻中反應過來,就要投入到全新的學習生活中去。作息與心情的雙重不適應讓學子們紛紛感慨:我好像得了“開學焦慮癥”。前文提到的“舍不得”挑戰中,家長與孩子所流露出的“不舍”情緒,其實就是因為開學而產生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通常是指由于人在與其他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后又要與之分離,而產生痛苦與焦慮情緒。從現實生活中來看,這種“分離焦慮”除了發生在低年齡層的孩童身上,也存在于剛剛結束高考的大學新生中。記者登錄了某高校論壇,有這樣一個帖子標題格外吸引視線:“要開學了,不想離開我溫暖的家和柔軟的小床,現在已經躲在被窩里哭了。”發帖者是一位從未經歷過集體生活的大一新生,對于初次離家的她來說,獨自面對未知的校園生活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告別了熟悉的生活環境,沒有了長輩無微不至的照顧,除了面對學業壓力,她還即將獨自擔負起衣食住行相關的一切大小事務。一想到這些,即使還未踏入校園她就已經忍不住提前焦慮了起來。這位新生在帖子中表示,自己為此已經幾天沒能正常入睡,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只能通過發帖來尋找共鳴,緩解自己的情緒。
除了進入高校貼吧發帖,也有部分新生會在開學前加入“新生群”交流,以便在入學前了解自己的住宿環境和課程等信息。這類“新生群”一般由一年級的學生自發組織,群內會分享學校里的各種信息,如哪個食堂的飯最好吃,哪幢宿舍離教學樓最近,等等。在進群獲取這些信息之前,需要完成一個“入群儀式”。首先,新生需要修改自己的群內備注,標明自己的姓名、班級以及所屬專業,之后則要在群里發布一張自己的照片,該行為被稱為“新人暴照”,其本意是為了新生能夠提前互相了解。“暴照”行為并非強制,也并非每個人都要參與,是一種自愿行為。然而,這一行為卻在無形之中為部分人帶來了不小的形象壓力:“看了大家發在群里的照片,感覺只有我一個人既‘宅又‘土。”潛伏在新生群多日的小張表示:自己進群是為了提前了解校園環境,在群內一直以來只是通過文字與其他人交流,并未參與“暴照”環節。平日里他較少關注過自己的打扮,也不擅長社交,但看到其他同學紛紛在群內發布個人照片,互相熟絡,自己也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容貌焦慮”和“社交焦慮”。這使他逐漸開始擔心,由于自己性格內向且穿著樸素,會不會難以融入未來的宿舍和學習生活?自己是否要為此而做出一些改變?
“恐懼來源于未知”,還未到來的新學期充滿著不確定性,環境變化和同輩壓力讓學生們開始害怕,自己是否能夠安穩度過未來一段時間的學習生活?離開家能否照顧好自己?同學舍友是不是好相處?課程安排是否緊湊?一個個問題在學生的腦海中出現,卻找不到確定的答案。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專職心理咨詢師楊蕾表示,當學生出現焦慮情緒時,我們要看到其背后的積極意愿。產生“分離焦慮”,是因為學生想在大學生活中能夠獨當一面照顧好自己,不讓家長擔心;產生“社交焦慮”和“容貌焦慮”是因為學生想在社交時收獲和諧的同學關系,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想要達成這類目標,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親身經歷和從主觀出發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深陷焦慮情緒中的學生往往會忽視這一點,陷于當前無法達成目標的恐懼情緒之中,因而產生焦慮。
對此,專家認為學生應當將“開學焦慮”視為普遍現象,用更加平和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問題,同時也可以實施一些積極行為來緩解焦慮。比如,在暑假時就提前準備好開學所需物品,調整自己的作息習慣,學習一些生活必備技能,讓自己在離開家之前能有充足的準備,以更好的心態面對新學期。或是在暑假期間,根據個人情況和生活節奏,做出更適合自己的日常計劃并嘗試完成,以此來進行自我提升。同時,學生在焦慮時,家長也應該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以積極態度,從旁進行協助。
除了“開學焦慮”的學生們,講臺另一邊的老師們也早早為開學做起了準備。為了解情況,記者采訪了上海某高中的杜老師。新學期伊始,剛剛送走了一屆畢業生的她將以班主任身份接手今年升入高三的新班級。
當聊到“開學焦慮”時,杜老師表示:“學生們有焦慮,老師當然也有。在暑假期間老師們就要開始為新學期做準備,這就需要提前進入工作狀態。首先就是要針對下半學年的課程進行準備,對自己所接手的班級進行學習進度和平均水平的了解,基于這些基礎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需要考慮知識點的涵蓋是否全面,還要考慮授課的方式是否合適,如何將學習內容扎實地傳遞給學生。”除了對于授課的準備以外,杜老師表示自己也需要和學生家長一同面對“升學焦慮”:“在開學前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家訪,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暑假學習情況與未來升學目標。部分家長會向老師表露自己的‘升學焦慮,擔心孩子的學習狀態以及未來考學的規劃是否合理。這時老師需要結合學生情況保持與家長的長線溝通,一同承擔這份焦慮。 ”
談到老師自己的焦慮該如何調整,杜老師向記者表示:“與其說是焦慮,不如說是責任感帶來的‘甜蜜負擔。比如,如何修改教案能夠更適合自己的學生?這個學生暑假狀態不是很好,我該怎么幫他重整旗鼓?除了教學,老師也會在開學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對學生負責,當這樣的焦慮出現時,我會傾向于去想解決方法,讓問題的答案落到實處,以一個準備充分的狀態來迎接開學。當學生感到焦慮向自己求助時,也能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種種“開學焦慮”的背后飽含萬千學子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展望,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許,和教師的鞠躬盡瘁。當再看焦慮時,我們應多一分理解與坦然。德國精神病學家格布沙特爾說:“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并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與其深陷于情緒的漩渦,不如將焦慮化為行動,一起從“心”改變,以期待為帆,以理想為槳,伴隨著涼爽的秋風,以更輕快的腳步邁入嶄新的校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