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
【摘要】教師善用、巧用、妙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學與方式創新,有助于作業設計和教學高效管理,有助于豐富和規范課后服務工作。信息技術的“三用”,是助力學校落實“雙減”,實現課堂“提質減負增效”的“利器”。
【關鍵詞】信息技術;賦能;“雙減”
信息技術是當今應用最為廣泛、效率最為前沿的一門學科,是指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它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我國教育信息化從1.0跨入了2.0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教育教學及管理中無所不及,信息技術應用已經成為教育教學中的一種高效、便捷的手段。那么,在“雙減”背景下能否將信息技術作為實施“雙減”政策的一把利器,從而通過提高效率、提升質量,來達到“增效減負”的目的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探索和實踐的問題。
以下,筆者以信息技術的“善用”“巧用”“妙用”等三個方面談談利用信息技術助力“雙減”實施的一些思考與探索,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善用信息技術為教學與方式創新賦能
1.信息技術為常規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角之一,首先要在課堂上實現增效提質。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獲取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資源,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還可以引入信息技術的獨有優勢,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以及音、視等技術進行展示,對于傳統教學手段難于解決的問題,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的概念或原理。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突破常規教學局限,將原來許多在課堂上不能實現和呈現的東西通過信息技術來重現,特別是在理科的一些尖端領域及文科的歷史、人文、場景的重塑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出來了。
2.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創新提供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被稱為一門“功能性”的學科,如果將它適當地運用到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將大大提升教學過程的技術性,更好地實現高效教學。例如某一問卷類的APP軟件,如果將其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中,可為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提供不同的幫助。在課前,能幫助教師收集學生的相關信息。對學生學習現狀和學習需求進行調查,教師可設置一些課前測試題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進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在課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小測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堂小測驗是經常被運用來實時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方式。傳統的隨堂小測驗多是學生通過在紙上做練習題,教師批改和統計分數,費時費力,效率較低。而應用某問卷APP平臺,可以隨時設置一些測試,并通過“統計與分析”功能看到測驗的結果,生成一份成績統計分析報告,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更詳細的反饋信息,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節約了教師的寶貴時間,教師可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更多的教學規劃。在課后,它可以實現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讓教師及時獲取反饋意見改進教學,同時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信息技術又被稱為“云”端上的技術。它不受時間、地域、場所的限制。在教育教學中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改進,創設一種“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環境,構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當學習變得方便了,自然就減輕了學習負擔。例如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可以先了解學生的在線教學需求以及學習效果,及時對在線教學內容、方式等進行調整,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保證線上教學的效果、質量與可控性,才能做到高效、“減負”又增質。
二、巧用信息技術助力作業設計和教學高效管理
課堂的高效管理在于因材施教上,在課堂上老師只有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達到管理上的合理性,才能實現整個教學過程的高效管理。
1.信息技術為作業個性化設計提供數據依據
“雙減”背景下,如何控制作業總量,設計符合學生需求和高效的作業,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此次“雙減”的重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對課堂進行有效管理,包括分析學生需求,改變教學方式,優化作業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教師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還可以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大數據分析,幫助教師設計出分層次的、彈性的和個性化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作業方式,可以精準施教,不但可以為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還可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做到在保證教學效率的同時又減輕了不同需求學生的多余(某些學生覺得太簡單或某些學生覺得太難)作業負擔,真正做到精準教學和分層教學。
2.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過程提供數據支撐
在教學過程管理中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記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分析學生學習成效、學習特點、心理性格特征,為每個學生建立各自的“數據特征”。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了解學生的特點,根據教學目標向不同學生推送不同層次和內容的學習資源,并根據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動態調整推送內容。通過信息化手段生成班級總體和學生個人的學習報告,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教學管理模式,實現差異化的教學管理和個性化學情分析,實現精準輔導以及教學過程的高效管理,達到減負增效的最終目的。
三、妙用信息技術豐富和規范課后服務工作
“雙減”政策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在“雙減”政策頒布之前,校外培訓占據了學生大量課后時間,也給家長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構建良好的基礎教育新生態對于“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國家提出在校內開展課后服務工作,讓學生在校內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各種學科或特色化的學習,讓學生在校內充分吸取“養料”,從根本上降低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讓學生減負不減質,從而為“雙減”政策的有效推進提供有效的內在支撐。課后服務對于所有學校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如何有效地進行管理和科學實施成為各校面臨的一個難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信息化應該是一種更為高效和有用途徑,信息技術成為構建基礎教育新生態的重要利器之一,它可以助力學校課后服務工作,還可以彌補傳統管理方式上的不足。
首先,學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海量資源優勢,有效實施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借助大數據分析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和學習效率,由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高質量完成作業,使其有了更多的富余時間開展科技、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等,滿足了校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其次,信息技術可為課后服務管理提供較為強大的技術功能。課后服務由于涉及多種學科、多種形式,服務對象是由不同班級學生自主組合而成的,打破了常規班級管理的模式,選課、排課、教室安排成為一項繁雜的工作,如果能妙用信息技術對學校課后服務進行管理,使其更加高效、便捷和直觀。學校可以借助信息化的管理平臺實現學生從選課、排課到教室安排、教師調配以及學習記錄和評價等方面的管理。通過運用創新性評價工具手段,精準分析學情教情,針對性開展課后輔導,實現學生學習情況的全過程評價以及“五育”并舉的全要素評價,讓課后服務成為學生快樂且健康成長的一片樂土。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教與學,信息技術支撐“雙減”的發力點肯定不止這些,本文僅圍繞打造高效課堂、豐富課后服務、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進行簡要闡述。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獨特作用,在全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大環境下,全面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才是信息技術助力“雙減”政策平穩快速落地的應有之義和應盡之責。
【參考文獻】
[1]唐亮.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助力“雙減”提質增效[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21-09-28.
[2]晏嬌麗.落實“雙減”政策,增強學生信息素養[OL].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