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迦珍



【摘要】三年級是學生閱讀理解與習作起步的關鍵時期,將讀寫有機結合,要精準定標,把準航向,精巧設計,優化活動,將閱讀資源轉化為寫作資源,促進閱讀和習作能力的雙向發展。
【關鍵詞】學教評一致性;讀寫結合;三年級
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三年級是學生閱讀理解與習作起步的關鍵時期,如做到讀寫的有機結合,將文本經典范例的“讀”作為“舉一”,以讀促悟,以悟促寫,以寫固讀,通過“寫”來實現“反三”,將閱讀資源轉化為寫作資源,促進閱讀和習作能力的雙向發展。將“讀寫結合”建立在“學教評一致性”的基礎上,形成環環相扣的因果鏈條,課堂必然高效,學生的核心素養將穩步提升。
一、精準定標,把準航向
基于“學教評一致性”的讀寫結合的核心,是將“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作為中心,教師教的方向、學生學的動向、師生互評的導向始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教師的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形成一種高磁性“向心力”,自始至終處于和諧共振的教學狀態。因此,目標是實現“學教評一致性”的航標。
1.課前預學,掌握學情
學生是“讀寫結合”學習的對象,在制定目標時首要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現實起點,全面充分地探清學情,尋找并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目前學習經驗中“讀”和“寫”之間的距離與落差,制定能有效縮小這種距離與落差的“讀寫結合”訓練目標。教學目標要切合學生目前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這樣,目標才能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在制定三年級下冊課文《海底世界》的教學目標時,課前做了相關的預學單進行檢測(表1),通過具體數據顯示:在“讀”的方面,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快速找出關鍵句,并能找到與之對應的事物,但在提取信息、總結特點方面仍有所欠缺,特別是在寫法發現方面尤為薄弱。在“寫”的方面,學生基本能夠圍繞關鍵句把一段話寫清楚,僅個別學生能夠從幾方面把事物寫清楚,學生對這個寫法較為陌生,通過點對點的檢測能夠充分全面掌握學情,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以此作為制定目標的依據。
2.立足單元,選點切入
目標的制定不僅要基于學情,著眼于課標與教材,更要立足于單元語文要素前后關連的遞進關系,統觀大單元,有整體意識,關注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讀寫結合訓練點,并將這些“點”進行串聯,梳理出大概念,形成能力“線”,最終訓練“點”連“線”成“面”,達到“質變”的效果。以《海底世界》為例,本單元大概念為:圍繞關鍵句,從幾個方面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單元語文要素為“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是對本年級與之相關的三個單元要素(表2)要求的進一步提高,由理解段落意思到怎么把一段話寫清楚,從而提高到怎么把事物寫清楚的要求,由此可見,能力訓練的要求呈梯度發展的趨勢。本文第四、五自然段均運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圍繞關鍵句的意思,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點從多方面展開描寫。與單元要素聯系緊密,“寫法”典型,是本單元“多方面寫事物”的訓練點之一,故本課以“選定事物、抓住特點、從不同的方面寫”為讀寫結合切入點引導學生讀中悟法、讀中仿寫。
二、精巧設計,優化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教學目標、評估任務等融入學生的讀寫結合學習活動的過程當中。通過聚焦目標的學習活動,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將“評”貫穿其中,通過評價,讓教師教得更清晰、更到位,讓學生學得更有效、更具有指向性。為更好地將三年級語文讀寫的有機融合扎實落地,推動學習活動高效開展,應巧妙靈活地設計并優化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通過多樣化的讀寫活動,充分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將讀寫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1.依托文本,巧妙設計
(1)積累運用,勾連讀寫。在讀寫過程中,積累詞語,做好“運用”的準備,在品讀中悟法,進而仿寫,不僅積累了語言材料,更促進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為習作訓練創造了條件。這是對語文課程標準中“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的回應。
例如在《大自然的聲音》的教學中,設計了“讀一讀,記一記,積累生動的詞語”“讀一讀,品一品,感受生動的語言”“想一想,寫一寫,試著運用生動的語言”這三個教學任務,通過前后勾連、層層推進的教學活動,借助材料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在積累中有效讀寫。
(2)聚焦段式,遷移仿寫。三年級常見的構段方式為“總—分”“總—分—總”“先概括,后具體”,這些段式作為本年級的重要段式,以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分布在各單元語文要素中,這些典型段式是讀寫訓練的“范例”,片段仿寫是介于第一學段寫話和第三學段成篇的關鍵銜接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寫法也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因此要加強片段讀寫訓練,為學生習作成篇夯實基礎。但仿寫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在文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文章結構清晰,第五自然段是“總—分”的段式,段落圍繞“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從“鳥多、蛋多、鳥糞多”這三方面進行描寫。學生通過“讀清段意,讀出關鍵句,讀懂內容,讀出方法”四步學習活動中,習得寫法,運用寫法,進行仿寫(表3)。
(3)發揮想象,展開續寫。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但并非教材中有什么“例子”就寫什么,關注“語言特色”與“語文要素”,才能達至讀寫交融,互為提升的目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閱讀策略單元,閱讀要素為“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習作要素為“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嘗試續編故事”。文章板塊清晰,每個故事片段都以“老屋將倒—動物請求—陳述理由—老屋堅持”的故事框架,用反復的手法推動故事發展。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課文提示,邊讀邊抓住題目、插圖、文章內容等方法進行預測,帶著“還有哪些動物需要老屋的幫助?”“它們為什么需要幫助?”“它們發生了什么故事?”“結果怎么樣?”這四個問題為線索進行預測。在“讀”“猜”“想”“說”的學習活動中學會預測的方法,發揮想象,了解故事的框架,并用這些方法去續寫。不僅落實閱讀要素,也為習作要素的達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4)巧用補白,延伸擴寫。文章留白是寫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小學三年級教材中部分文章有留白的處理,留白之處點到即停,令讀者意猶未盡。在日常教學中,抓住課文片段的空白點、事件的生發點,引領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的想象,適時對言語空白處、感情觸發空白處、文章意境空白處等進行補白,通過延伸擴寫補白的學習活動,學生懂得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在“讀寫”中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加深文本的理解。例如《灰雀》一文,課后題提出了“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什么?”的問題,在學生讀好對話的活動中,發揮想象延伸擴寫人物的內心獨白,通過習作促進閱讀的理解和感悟。
可見,不同文體、不同框架、不同任務、不同言語特色的“讀寫結合點”存在一定的差異和針對性,每一文段均有獨特的讀寫密碼,需要我們精巧設計,優化學習活動,才能找到通往高效讀寫的最優路徑和最佳方式。
2.整合資源,縱深發展
寫作方法分布在各個單元中,寫法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層級性、系統性。三年級 “讀寫結合”的教學過程,可以將學過的課文與現學課文聯系起來,通過關聯、圖表、對比等方法,找出段落寫法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整體關聯的方式組織和構建學習活動,形成結構化的學習路徑,使其增長學生的讀寫智慧,達成讀寫目標的重要載體。
(1)縱向品析,主題整合。教材中有不少主題相似的文本,將這些主題相似的教材資源進行整合,引領學生在比較、品悟中習得寫作的要領。培養學生在面對不同主題表達時,可以選擇不同文體,采用不同表達方式的意識。例如三年級下冊有兩篇以“花”為主題的文章,分別是《荷花》與《花鐘》。兩篇課文雖然主題相似,但文體與寫法各有特點,《荷花》側重于描寫荷花的不同姿態,也就是重點寫荷花不同的“樣子”,《花鐘》著重于用“擬人、比喻”等修辭與不同的動詞寫鮮花開放,注重“不同說法”。教學中,將教材進行整合,通過表格的形式(表4)引領學生比對分析,促進了學生寫作思維的深度發展,拓寬了學生語言學習的廣度,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化的形成。
(2)橫向對比,內外整合。課外讀物中蘊含著海量的信息,豐富多樣的寫作方法,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絕佳范本,如果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語文要素及教學目標,找準耦合點,將教材內容與課外讀物進行有機整合,通過品讀辨析,從寫作風格、寫作手法上去對比,在不同中找共同點,在共同點中找不同,從而去發現更多的寫作規律與方法。
以《花鐘》為例,本文第一自然段中“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這句話用了擬人的修辭來寫曇花開放的動作。在教學時,出示《百科全書》中的一句話“曇花在晚上九點左右開放,是為避免熱帶烈日照射,開花時間短促,可減少水分蒸發,所以曇花一現就謝了”。
學生將兩句話進行對比,并討論哪句話寫得更好。在合作探究中明白,課文是寫給小學生看的,在寫的時候,就用簡單易懂、有趣的語言和寫法,更能吸引學生。《百科全書》是科普讀物,面向不同的群體,在寫的時候就要用上很多專業的語言,表達簡潔準確。通過教材與課外讀物的有機整合,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擬人修辭的好處,同時也清楚意識到在習作的時候寫給不同對象看,可以用不同寫法,就會樹立讀者意識,推動讀寫往深處發展。
三、全程嵌入,落實評價
“讀寫結合”做到“學教評一致性”,就需要將評價作為課堂學習活動檢測的“掃描儀”和“推進器”,對“讀寫”活動進行全程的診斷、促進和發展。為更好地落實“學教評一致性”,應進行逆向的教學設計,先是精準地制定教學目標,再確定評價任務,最后設計學習活動。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需互相支撐、互相匹配,方可推進“讀寫結合”的“學教評一致性”,保證學教評的深度融合,讓課堂教學可見、可測、可控、可評。
評價的對象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的要求就是評的要求,寫的內容就是評的內容。課堂中應時刻關注全體,從而進行多元評價。通過讀悟出寫法后,教師都應緊扣“寫”的目標,設計評價量表,也就是讀寫結合學評單,通過自評、同學評、小組合作評、師評等方式進行點評,橫向關注學生的習作發展現狀,最終實現“學教評一致性”的讀寫有機融合。
例如《海底世界》這一課中,學生通過多方式朗讀,悟出圍繞“選定事物、抓住特點、從不同的方面寫”的寫法,就能從多方面把事物寫清楚。再運用這個方法擴寬學生的思路,從而嘗試運用所學方法去寫。整個過程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多元的、點對點的評價,在“寫”的環節設定了與“讀”一致性的學評單(見表5),學評單中的評價標準,讓學習和評價活動有了可實施、可操作的載體,推動教學從“教為主”向“學為主”轉變,從而有效地促進讀寫結合“學教評一致性”的實現。
綜上所述,基于“學教評一致性”理念下,實現小學語文三年級“讀寫結合”的高度有機融合,是我們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需要持之以恒去探索、去發掘、去深耕的問題。在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教評一致性”的讀寫結合教學設計與“學教評一體化”的讀寫課堂實施當中,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做到精準定標,把準航向;精巧設計,優化活動;全程嵌入,落實評價,才能達到讀寫共生的目標,從而使“讀寫”縱深發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愛軍.備課專業化:學教評一致性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操作[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王萬保.基于融合視角的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20(20).
[3]楊淑英.小學語文“讀寫融合”的作文教學策略探究[J].魅力中國,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