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啟漳
1936年1月17日,上海《申報》一則有關“教部續聘下學期教育播音講師”的報道:
教部二十四年度上學期教育播音,自二十四年十月十日起,至本年一月三十一日止。聘請講師王世杰、謝冠生、張鈺哲、葉楚傖、陳大齊、石瑛、陳遵媯、丁燮林、高均、陳立夫、林彬、胡煥庸、顧樹森、趙元任、丁文江、魏學仁、吳研因、常道直、孫宗彭、葉紹鈞、雷震、吳蘊瑞、夏丏尊、梅思平、鄭鶴聲、金寶善、沈剛伯、徐蘇思、汪懋祖、方治、張其昀、陳朱碧輝、陳美愉、黃國璋、邵元沖、龔理平、任孟閑、彭學沛、鄒樹文、戴應觀、張乃鳳、陶履謙、酆悌等為講師。教育及一切學術問題,曾略誌前報。日昨教部排定二十四年度下學期教育播音節目,自本年二月一日起,至七月三十一日止,每日下午請講師講演教育及學術問題,由中等學校及民教館收音。講師計有孫本文、張銳、壽勉成、張伯苓、劉資芬、李松風、翁文灝、吳干、趙懋華、陸志鴻、郝更生、李寅恭、艾偉、何之泰、常道直、鐘靈秀、周其勛、朱章賡、皮作瓊、戴運軌、王祖祥、史維煥、張炯、陳可忠、陳長蘅、俞飛鵬、金誠夫、薛德育、馬宗榮、錢昌照、馬寅初、楊宗瀚、張軼歐、鐘道锠、蕭錚、高秉坊、楊杰、周啟剛、唐學詠、黃慕松、徐悲鴻、徐廷瑚、朱體仁、程登科、鄧叔群、周亞衛、陳三長、鄒鐘琳、嚴家麟、李起仁、趙廷為、夏道湘、薛師琦、李清悚、趙連芳、鐘道贊、毛宗良、廖世承、張效良、汪惠章、黃建中、林世澤、謝樹英、何清儒、陳方濟、黎顧毓瑔、陳可治、許應期、董毓秀、趙元任等七十余人云。
令人驚嘆的是這份名單大師泰斗云集,幾乎囊括了當時的各學科領域的精英和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真可謂“群星薈萃,熠熠生輝”。現在我們就按中等以上學校的分科,粗略地逐一介紹一下這支旨在啟發民智的龐大而雄壯的民國教育“封神榜”上的人物。不過,因為時代久遠,資料不全,有些人物的生平已經湮沒于歷史而難以復原。
語文:趙元任,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于天津,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后長期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至退休,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夏丏尊,浙江紹興人,文學家、語文學家、出版家和翻譯家,曾留學日本,1928年任上海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29年任開明書店編輯所所長,1930年創辦《中學生》雜志,1936年被推為中國文藝家協會主席;葉紹鈞(葉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英語:楊宗瀚,蒙古鑲紅旗人,192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后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4年畢業回國,一直從事教育事業,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燕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在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編譯委員會及中德學會也任過職,后赴香港大學任教,長于考古和莎士比亞研究;周其勛,浙江杭州人,英美文學研究家、教育家和翻譯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歷任東北大學教授兼英文系主任,國家編譯委員會委員,國立編譯館人文組主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外語系主任,嶺南大學教授兼英語系主任和廣西大學教授兼外語系主任,譯著有《英國小說發展史》、《英國文學史綱》(合譯)、《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合譯)、《敦煌壁畫》、《近代英文選》等。
物理:丁燮林(丁西林),江蘇泰興人,英國伯明翰大學理科碩士,歷任北京大學物理學系主任兼理預科主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并三次代理中央研究院總干事,1949年后歷任文化部副部長兼北京圖書館館長和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魏學仁,江蘇南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歸國后任南京金陵大學教務長和物理學教授,并在中央大學兼任教授,1930年起任金陵大學理學院院長,1946年代表中國赴美參加世界原子能會議及聯合國會議;戴運軌,浙江奉化(今屬寧波)人,畢業于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回國后歷任北平師范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物理系教授,1946年奉教育部之命到臺灣接收日據臺北帝國大學,改建為臺灣大學,出任教務長兼代理校長,同年臺大物理系成立,兼系主任,1956年參與籌建臺灣“清華大學”并創建該校原子科學研究所。1973年退休。
化學:陳可忠,福建閩縣(今屬福州)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回國后歷任中山大學理學院有機化學教授、國立編譯館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后繼辛樹幟任館長,1948年代理中山大學校長,不久轉赴臺灣,1965年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至退休。
歷史:沈剛伯,湖北宜昌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學者,畢業于武昌高師,官費留學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歷史學、英國史、憲政史及埃及學,回國后先后任教于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1970年獲選臺灣“中研院”院士;鄭鶴聲,浙江諸暨人,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研究領域廣闊,為我國中國近代史和中外關系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畢業于南京高師(今南京大學)史地部,受教于著名歷史學家柳詒徵和地理學家竺可楨。1924年畢業時將論文《漢隋間之史學》撰成十余萬字專著,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29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編審處編審、編譯館專任編譯兼人文組主任,并先后在云南高等師范學校、東陸大學等校講授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史部目錄學,1949年后任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譽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史哲》編委等職。
天文:張鈺哲,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發現者、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回國后被聘為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天文學、天體物理和天體力學。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建成,張鈺哲被中研院天文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1941年他組織拍攝了中國境內第一張日全食照片。1950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遵媯,福建福州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1926年畢業于東京高等師范數學系,同年回國參加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和昆明鳳凰山天文臺籌建工作,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1955年籌建北京天文館并出任第一任館長;高均(高平子),江蘇金山(今屬上海)人,中國天文學的開拓者之一,從上海震旦學院畢業后致力于天文學研究,1910—1920年先后任職于上海佘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中研院天文研究所,1925年開創中國太陽黑子的觀測與研究,1926年參加首屆國際無線電經度聯測,1928年測定了天文研究所(南京)、廬山、登封(河南)測景臺的經緯度,1936年通過對中國天文歷法的潛心研究出版《史日長編》,1937年撰寫《圭表測景論》,主持中國《天文年歷》和《國民歷》的編算。1983年在希臘召開的國際天文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通過決議,將月球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形山”。
地理:胡煥庸,江蘇宜興人,著名地理學家,中國人口地域分布概念“胡煥庸線”的提出者,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回國后任中央大學地學系教授、地理系主任,中國地理學界一向有“南胡(煥庸)北黃(國璋)”之說;黃國璋,湖南湘鄉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先驅。先后就讀美國耶魯大學理科研究生院和芝加哥大學地理系研究生院,師從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埃爾斯沃思·亨廷頓,獲碩士學位。1936年當選為中國地學會副會長兼總干事,同年創辦《地理教學》雜志。抗戰全面爆發后,任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地理系主任,西北師范學院史地系主任,還曾代理西北師院院長。1941年創辦學術性刊物《地理》。1945年當選九三學社常務理事兼總干事,同年回到北平,再度出任北平師范學院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兼代教務長,理學院院長。1947年任地學會副會長兼總干事,1949年繼續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授,1950年當選新中國首任地學會理事長,1952年院系調整后,歷任西北師范學院、西安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張其昀,浙江寧波人,中國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南京高師畢業后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1927年到南京中央大學地理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中央評議會評議員,1936年任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史地教育研究室主任,后又兼文學院院長,1941年當選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干事,1943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到哈佛大學從事研究講學,1949年到臺灣。
法學:王世杰,湖北崇陽人,著名法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學士、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法律系主任,其間與胡適、周鯁生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1928年出國任海牙國際公斷院公斷員,1929年任武漢大學校長,1943年出席開羅會議。主要著作有《比較憲法》《中國奴婢制度》等;謝冠生,浙江嵊縣(今嵊州)人,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后歷任震旦大學、復旦大學、持志大學、中國公學及政法大學教授等,1949年去臺;雷震,浙江長興人,作家、政論家,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后入大學院(即研究院)師從森口繁治攻讀憲法學。1949年去臺;林彬,浙江樂清人,現代法學家,1920年北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此后曾在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等處任檢察官、推事、庭長、審判官等職,1923年主辦曹錕賄選案,1926年主辦段祺瑞政府高級官員殺傷請愿學生案,1928年立法院成立時任立法委員兼法制委員會委員長,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參與制定各種法律,還曾任教于北京大學等校法律系,1948年任司法院大法官,后赴臺。
經濟學:馬寅初,浙江嵊縣(今嵊州)人,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1902年考入北洋大學學礦冶,1906年赴美留學,先后獲耶魯大學經濟學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北洋政府財政部職員,后任北京大學法科經濟門教授兼系主任、教務長,1921年任上海商科大學教務主任并兼任中國銀行總司券(總發行人),1929年后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兼任中央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浙江大學校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為我國人口科學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錢昌照,江蘇常熟人,中國當代經濟學家,1919年赴英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22年進牛津大學深造。1949年以后,曾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陳長蘅,四川榮昌(今屬重慶)人,中國人口學家、經濟學家,1911年赴美留學,入讀密歇根州立大學工學院化工系,翌年轉入哈佛大學修政治經濟學,獲碩士學位。1949年后任金華新成初中校長,1956年任上海文史館館員,1961年任上海市政府參事,1980年任上海人口學會顧問,著有《中國人口論》《進化之真相》等;吳干,四川鄰水人,經濟學家,1924年清華大學畢業,1929年日本陸軍大學肄業后赴美,獲威斯康星大學經濟系學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1933—1946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及總務長。1949年與錢穆在香港合辦達德書院,后去臺灣;蕭錚,浙江永嘉人,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6年起開始關注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1929年與夫人同去德國留學并研究該國的土地改革,1932年回國,1949年去臺;高秉坊,山東淄博人,1909年考入山東農林學堂,1919年從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后任濟南模范森林局局長,所著《中國森林學概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0年任中南財經委員會稅務專員,后改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兼湖南省稅務專員。
社會學:孫本文,江蘇吳江(今屬蘇州)人,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1921年赴美留學,1925年獲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49年后一直擔任南京大學教授,著作等身;壽勉成,浙江諸暨人,著名社會學家,清末秀才,1924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經濟學系,后受南洋煙草公司資助入美國華盛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半工半讀四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28年歸國后先后執教于上海大廈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等,著述頗豐,著有《社會經濟學》《合作經濟學》等。
哲學和心理學:陳大齊,浙江海鹽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家、心理學先驅,1912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哲學門心理學專業,同年回國任浙江高等學校校長,1914年起任北京大學心理學、哲學教授,創建中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是《新青年》政論作者之一,著述甚豐,包括《心理學大綱》《現代心理學》等;艾偉,湖北沙市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心理學家,1919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21年赴美留學,先后獲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和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1946年出席澳大利亞新教育國際會議并在澳大利亞講學半年,1947年后應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研究院之請在各大學巡回講學,1949年任香港羅富國師范學院高級教授,1950年去臺灣。著有《人事與工業心理學》等著作;宗白華,江蘇常熟人,美學家、哲學家、詩人,1916年入上海同濟醫工學堂(后改同濟大學)醫預科,1918年畢業后參加籌備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上海《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編輯,發表了郭沫若的大量作品,其間與郭沫若、田漢的書信往來被亞東書局編為《三葉集》出版,1920年赴德國留學,先在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后轉至柏林大學攻讀美學及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任東南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系主任,1952年后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趙懋華,四川南溪(今屬宜賓)人,哲學家,1920年北京大學首屆女生,畢業后留學德國,以《叔本華學派的倫理學》一文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這篇以德文寫就的論文迄今仍是中國哲學界研究叔本華思想的重要哲學文獻之一。曾擔任中央研究院特約編撰并留在柏林研究哲學與教育。1935年被聘為立法院立法委員,并同宋美齡創辦全國婦女指導委員會,任指導委員。1938年抗戰爆發后放棄哲學研究,隨宋美齡組織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任常務委員;黃建中,湖北隨縣人,教育家、哲學家,中學畢業后入私立北京明德大學和北京大學,受教于大儒黃侃、蔡元培,1919年任國史館纂輯員,參與創辦并主編《國民雜志》,1922年官費留學英國,入劍橋及愛丁堡大學攻讀教育、倫理、哲學,1927年獲碩士學位后回國,1949年去臺灣,對康德學說及宋明理學研究頗深,著有《比較倫理學》《教育哲學》《中國教育史》《中國哲學通論》《荀子名學》《中國哲學史》《黑格爾教育思想》等多部著作。
體育:程登科,湖南衡山人,中國近代體育史上著名體育教育家,1920年入讀國立東南大學體育系,受教于美國體育家查爾斯·哈羅德·麥克樂,畢業后先后任教于蘇州中華體專、杭州第一中學、上海亞東體專和上海愛國女校體育科,1929年考入德國柏林國立體育大學,其間把中國的“八段錦”介紹給該校副校長、國際奧委會主席卡爾·迪姆,并被收入《世界各國體操》一書中,1933年從柏林國立體育大學畢業,獲游泳、按摩兩項專家證書(當時德已取消學位制)。1949年后任東北師大體育系教授;郝更生,江蘇淮安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體育教育家,早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后感于中國人體格孱弱,轉而就讀美國春田大學專攻體育,學成歸國。1949年去臺;吳蘊瑞,江蘇江陰人,著名體育家,中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先驅,先后畢業于南京高師體育專修科和東南大學體育系,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體育系,獲芝加哥大學醫學學士和哥倫比亞教育學碩士學位,1927年畢業后赴英、法、德三國考察,同年10月回國。1949年創辦上海體育學院,曾與袁敦禮合著《體育原理》一書。他不僅是體育家也是書畫家,在中央大學執教時期,身為體育系主任與身為藝術系主任的徐悲鴻過從甚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美術:徐悲鴻,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卓越的美術教育家,1916年考入震旦大學學法文,1919年赴法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以觀摩和研究美術作品,1928年回國,先后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1931年先后在法國里昂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畫展,另到天津南開大學講學,1933—1935年先后赴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德國和蘇聯舉辦畫展,1937—1939年先后在長沙、廣州、香港及新加坡舉辦畫展,1940年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并在馬來西亞多地舉辦籌賑畫展,1942年重返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并在昆明、重慶舉辦勞軍畫展,1946年在上海舉辦畫展,撰寫《中國美術的回顧與前瞻》書稿及發表《復興中國藝術運動》一文,1949年被任命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并當選為全國美協主席。
音樂:唐學詠,江西永新縣人,音樂教育家,中國樂壇的一代先賢,1919年考入上海師范專科學校,師從李叔同的弟子吳夢非、劉質平、豐子愷等,深受其藝術思想影響,1921年考入中法大學海外部,1922年又考入里昂國立音樂院并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時院方授予他法國文壇的最高榮譽——“桂冠樂士”稱號,畢業后曾赴歐洲各國考察、講學、交流,經歷十年的拼搏之后,1930年回國。抗戰期間輾轉于湘、黔、川、滇各省高等學府任教,1945年抗戰勝利后,出任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1949年后先后在蘭州、上海等地工作,1965年調至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系任教授至退休。
公共衛生:金寶善,浙江紹興人,我國公共衛生學家、近代衛生防疫事業的奠基者之一,1911年在日本千葉醫學專科學校與東京帝國大學攻讀內科并研究傳染病與生物制品,后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1927年獲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徐蘇恩,江蘇常熟人,我國學校衛生和少兒衛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24年入讀北京協和醫學院,1932年由紐約州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并由洛氏基金會資助留美,1935年獲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同年回國。1949年后任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中國學校衛生》雜志名譽總編輯;朱章賡,浙江義烏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先驅,籌建世衛組織(WHO)基礎成員之一,1920年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29年畢業后在上海和南京的衛生部門工作,1932年赴美國耶魯大學進修,獲公共衛生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1950年應聘為聯合國WHO衛生行政組主任,1963年回國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陳美愉,營養學家,生平不詳,曾任中央大學衛生教育科教授、中央大學女生指導員,編有《營養衛生》一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陳朱碧輝,生平不詳,曾任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龔理平,生平不詳,1949年后任臺灣體育大學保健學系教授;王祖祥,浙江嘉興人,衛生防疫專家,早年先后就讀于北洋海軍醫學校和北京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長期在醫療系統工作。1943—1946年任重慶市衛生局局長;孫宗彭,江蘇無錫人,生理學和藥物學家,1922年畢業于東南大學生物系,1928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生理哲學博士學位,1929年任美國著名制藥公司研究員,回國后在江蘇醫學院、湘雅醫學院任教授,1943年創建浙江大學理學院藥學系,1952年院系調整后到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任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