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蘭舒,于東輝,丁紅紅,包鐵柱,盧萍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巴州 841000)
小宛雞屬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種,起源于玉石之路的發祥地和絲綢之路南道重鎮、古西域三十六國的且末國和小宛國所在且末縣區域,是當地居民長期飼養的土雞,又稱為且末雞[1]。小宛雞是在風沙起源地,氣候惡劣的沙漠腹地,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和馴化而成,它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具有生長發育快、耐粗飼、抗逆性強(耐風沙天氣、抗極度溫差、抗病性強)和肉質鮮美且風味獨特等優質特性[2]。因其生長發育快、肉質鮮美、香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生產優質雞肉的優質種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3,4]。為推動巴州畜牧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高地方特色動物種質資源,保護地方特色動物品種,提高其生產性能,豐富我國優良動物種質資源,本文主要從小宛雞的基本情況、品種來源與品種特性、飼養管理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地方小宛雞種質資源保護提供參考。
且末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部,北緯38°14′、東經82°22′~85°52′,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北麓,塔里木盆地東南緣[5]。東距若羌縣280km,西距和田地區民豐縣315km,南屏阿爾金山,東與昆侖山與西藏自治區為界,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尉犁縣相望,西北部鄰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東西最寬320km,南北最長460km。總面積為138680km2,面積僅次于若羌縣,為中國面積第二大縣。
且末縣的年平均氣溫為11.7℃,其中日最高氣溫為40℃,日最低氣溫為-20.8℃。年降水量平均為17.8mm,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很大[6]。年末降水量較多,年中降水量較少。在冬季,1月份的降雨量是歷年平均的4 倍,在11 月中旬,就會有持續的降雪,降水量達到了7.8mm,春、夏兩季降水量異常稀少,旱情顯著。全年無霜243d,年日照時間為2853.2h,年蒸發面積為1977.3mm,年最多風向為東北風,最大凍結深度為54cm。
該地區的氣象以沙塵為主,同時也有大風和沙塵暴等災害。年平均浮塵天數96d,揚沙天數31d,沙暴天數15d,大風天數4d。該地區冬季的總體氣候特征為:平均溫度高、持續時間短、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極端天氣事件稀少、為暖冬。
且末縣是一片地勢較高的地區,北部是一片荒漠,從西南到東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脈相隔100 多km,整片綠洲都是一條狹窄的帶狀河流。且末縣的土地面積中,山區面積6.235 萬km2,占總面積的44.42%;丘陵地區面積為2.415 萬km2,占總面積17.21%,可劃分為2 個主要部分:一部分為沿車爾臣河地區的綠洲農業,另一部分為東昆侖山地區的自然放牧草原。荒漠的面積是5.38 萬km2,占38.36%。
且末縣山區面積6.23 萬km2,占全國的44.42%;沙漠化面積為5.38 萬km2,占總沙漠化面積的38%。山前坡地2.41 萬km2,占17.2%。縣城境內315 國道、塔中荒漠高速公路貫穿其間。境內有8 條河流,車爾臣河、喀拉米然河、莫勒切河、米特河、江格薩依河、塔什薩依河和江格薩依河,年總水量達18 億m3,水資源十分豐富。該地區的草原以昆侖山-阿爾金山兩大山脈為主,并以車爾臣河為中心。天然草場的面積達到了166.06 萬hm2,與此同時,礦產資源的種類非常多,總量也非常大,具有非常顯著的資源優勢,屬于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7,8]。
小宛雞起源于且末縣區域,又稱為小宛黑雞、且末雞。小宛雞飼養歷史悠久,經民間走訪,相傳古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小宛國位于山區,以養畜禽為主,據《漢書》中記載,小宛國位于且末國以南約150km,喀拉米然河谷,是一片遼闊的平原。小宛國的經濟狀況很好,家畜也很發達,從古代開始就有養雞的習慣。雖然飼養小宛雞的確切歷史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從20 份60 歲以上老人的問卷和他們在自己轄區的口口相傳來看,養小宛雞是一種傳統,而且有很長的歷史,一直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小宛雞在民間有很長的養殖歷史,生活區域環境相對較封閉,交通不便,在高山和沙漠的天然屏障的封閉飼養狀態下,雖然當地群眾有一定的選優汰劣的意識,但畢竟科技力量有限,加上多為分散飼養,自由交配,串種嚴重,血統混雜不清,至今未開展小宛雞的系統選育工作。為有效保護和利用好該優質家禽資源,產地相關部門暫時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2021 年5 月由且末縣昆侖牧業有限公司牽頭建成了小宛雞保種場和擴繁基地,開始小宛雞的保種和擴繁工作(集中保種);二是且末縣畜牧部門計劃給予政策傾斜,在小宛雞養殖較多的鄉鎮限制其他家雞品種的引入,使該優質資源得以有效保存(分散保種);三是在保種成功的基礎上,2021 年塔里木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巴州畜牧工作站、且末縣畜牧獸醫局、且末縣牧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小宛雞肉質、生產性能和繁育特性等系統測定工作,為后續分類選育做好基礎準備工作。
小宛雞外貌特征易于區分,以“毛腳、裙羽”為著。喙多呈深灰色。肉髯長而下垂,與耳葉均為紅色。冠呈淺黑色或紅色,多為單冠,偶有復冠。虹彩呈橘紅色。皮和骨呈灰色或淺黑色。全身羽色多為黑色,脛羽、腿羽和趾羽豐滿,有典型的觀賞特征。公雞頭頸高昂,尾羽上翹,體呈馬鞍形,側視成U 型,頸、鞍羽毛有金屬光澤。母雞頭相對較小,部分有鳳頭,尾翅發達。雛雞出殼時脛羽、腿羽和趾羽便很豐滿,全身羽色除腹部和尾部泛白色外,其余均呈淺灰色(圖1)。

圖1 小宛雞成年公雞(左)和母雞(右)
小宛雞屬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種,由于產地環境特殊,長期處于散養模式,小宛雞對環境適應性極強,具有生長發育快、耐粗飼、抗逆性強和肉質鮮美等優質特性,其脛羽、腿羽和趾羽特別豐滿,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因此,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取樣30 只300 日齡全價料飼養的成年小宛雞(公、母)進行體尺測量,由表1 可知,公雞的體重、體斜長、龍骨長、胸寬、胸深、骨盆寬、脛長、脛圍均高于母雞。

表1 小宛雞成年體重和體尺
3.4.1 繁殖性能
由表2 可知,小宛雞的開產日齡在160~180d,表明小宛雞性成熟較晚,開產體重在1550.13g,43 周平均蛋重在60.87g,66 周產蛋數可達190~200 枚,小宛雞健雛率和受精率比較高,受精蛋孵化率較高較高,可達85%。

表2 小宛雞繁殖性能
3.4.2 蛋品質
由表3 可知,小宛雞平均蛋重為57.9g,蛋形指數為1.3,小宛雞的蛋形指數在理想蛋形指數范圍內,小宛雞的蛋品質良好,是培育優質雞的優良種質資源。

表3 蛋品質測定指標
小宛雞雖養殖歷史較長,但受地域環境等影響,在2021 年5 月之前還沒有過保種和規模化集中養殖的歷史,也從未組織專家對該品種進行過任何形式的官方認證和選育工作,長期處于農戶小群散養和自繁自育自養狀態。2021 年5 月,小宛雞在當地養殖存欄數量不足7000 只,達到了近10 多年以來最低養殖數量,引起了且末縣委和縣政府高度重視。為有效保護、利用和防止該優質家禽資源消失,且末縣指定且末縣昆侖牧業有限公司牽頭建成了小宛雞保種場和擴繁基地,聯合塔里木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巴州畜牧工作站、且末縣畜牧獸醫局在純化和復壯方面,采用了家系篩選和單株篩選的方法,并著重考慮了小宛雞的品種特點,以改善其繁殖性能和均勻性。
之前,針對小宛雞未制定過相關的品種標準。目前塔里木大學、巴州畜牧工作站和且末縣昆侖牧業有限公司正在對小宛雞體型外貌、體重體尺、生產性能具體指標范圍及測定方法進行認真統計分析,為小宛雞品種標準制定積極準備中。
小宛雞長期在農家飼養,習慣于荒灘、草地、林地、果園及收割后的莊稼地里放牧尋食的生活。善奔跑、喜食昆蟲雜草,能夠對棗林中的雜草與昆蟲進行捕殺,在防治果林病蟲害的同時,還為小宛雞提供了食物,因此其胃腸道對粗纖維有很強的消化能力,即使在圈養的情況下,也需在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青草、草粉和砂粒[9]。小宛雞喜歡野外空氣新鮮、氧氣充足、活動范圍較大的環境,在圈養情況下,要求雞舍通風良好,最好在平養雞舍外面開設有圍欄圍堵的運動場地。大群飼養時最好在育成階段實行散養,開產前兩周再收回集中飼養,這樣雞群不僅身體健壯,成活率高,且產蛋性能好[10]。
小宛雞一年四季均有就巢性,屬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種。作為優質的地方特色家禽,實施小宛雞品種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有利于推動本地養雞良種化推廣利用,對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