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荷
(1.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4;2.富川瑤族自治縣福利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廣西富川 542700)
隨著全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保護優質生物種質資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021 年首屆中國種業發展論壇曾提出種源保護和技術創新是當下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此觀點受到了在場專家、學者和投資商們的一致贊同[1]。近年來,我國也相繼出臺了若干扶持政策,為種業振興和三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3]。
富鐘水牛是產自廣西富川、鐘山和桂林等地的國家地方水牛品種,也是廣西地方優良品種[4],現已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但由于農業生產方式的快速轉變,具有優良品種特性和生產性能的富鐘水牛養殖規模急劇縮小,經濟總量逐年降低,富鐘水牛種質資源保護已迫在眉睫。在國家愈加重視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大背景下,富鐘水牛產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本文擬從富鐘水牛品種特征、養殖現狀、發展思路等角度出發,探討建立適合富鐘水牛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思路。
富鐘水牛毛色呈灰黑或石板青色,四肢內側和腋部被毛為白色,胸前有1~2 條月牙形白帶;體型高大,被腰寬平,牛角根部粗大、呈四方型,尾部粗短、不及飛節,四肢粗壯,蹄部圓大、質地堅實;公牛粗壯雄健,頸部粗短,腹部緊湊;母牛體型較公牛略大,頸部細長,腹部橢圓[4]。
1.2.1 役用性能
富鐘水牛1.5 歲即可使役,2 歲可正式投入農業生產,役用年限為18~20 年。挽力大而持久,公牛耕田速度為507m2/h,母牛為440m2/h,成年公牛拉載重量可達1t,日行25~30km[4]。
1.2.2 肉用性能
富鐘水牛常年放牧飼養,廣泛采食富川縣周圍野生植被,肉質緊實、顏色鮮紅、略帶特殊香味、營養豐富。通過整理富川縣某一肉牛屠宰商戶屠宰的6 頭成年富鐘水牛產肉數據,發現平均凈肉率為(33.01±0.56)%,平均大腿肌肉厚度為(6.72±0.25)cm,平均腰部肌肉厚度為(16.56±0.32)cm,骨肉比為1.00∶2.50,其他數據詳見表1。

表1 富鐘水牛產肉性能
1.2.3 繁殖性能
公牛、母牛至2.5 歲時均達到性成熟期,4~10 歲的公牛繁殖性能最強,母牛繁殖年限一般為18~21 年,終身可產犢10 頭。母牛平均發情周期為21d,平均妊娠期為310d[4]。在2016—2021年持續跟蹤觀察富川福利鎮75 頭散養富鐘水母牛,發現犢牛成活率達96.96%。
1.2.4 泌乳性能
富鐘水牛母牛后軀發達,乳房結構良好,結合當地青綠飼料豐富并補充大豆粕、花生粕等高蛋白飼料的因素,泌乳性能優異。據測量,母牛泌乳期為8~10 個月,平均泌乳量為(1217.70±317.60)kg,說明富鐘水牛是一個具有泌乳潛能開發價值的優良品種[5]。
1.3.1 適應性強
富川縣位于廣西兩大山嶺余脈之間,最高海拔1750m,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素有“風口”之稱,寒冬臘月時山嶺被積雪覆蓋,天氣寒冷,-2~2℃的溫度持續15d 左右[6],而富鐘水牛在-2~35℃氣溫范圍內,均能正常勞動使役。
1.3.2 消化能力強
富鐘水牛瘤胃發達,耐粗飼,能容納150~300L 飼料,瘤胃內具有豐富的微生物區系,可以消化玉米桿、稻草、花生桿、米糠、紅薯藤、甘蔗葉、青草、樹藤枝葉等多種植物[7]。
1.3.3 抗病力和抗逆性強
富鐘水牛在放牧時采食大量天然飼草及野生中草藥,攝入的中草藥可發揮一定保健作用,增強其抗病力和抗逆性。據統計,富鐘水牛很少發病,偶爾出現瘤胃臌氣、犢牛腹瀉、蛔蟲病等,但未發現如口蹄疫、牛出血性敗血癥等烈性傳染病[8]。
2.1.1 飼養量少
據早期統計,富鐘水牛中心產區富川縣1980年存欄2.97 萬頭,出 欄7400 頭;2014 年存欄1.8 萬頭,出欄8600 頭;2021 年,全國種質資源普查確定富鐘水牛存欄量僅有3246 頭,其中母牛2125 頭,公牛102 頭[4,9]。
2.1.2 養殖模式單一
目前,富鐘水牛多采用小規模家庭養殖和散養模式。小規模家庭養殖模式即農戶從外地繁育基地或散戶處購買架子牛,在自家飼養一段時間后屠宰或販賣;散養模式即農戶通過自繁自養將出生的犢牛飼養一段時間后出售。這兩種養殖模式只是小規模飼養,而且飼養管理水平較低,養殖質量和效益低下。
2.2.1 防疫意識淡薄
養殖戶往往“重治輕防”,僅在每年“春防秋防”時期簡單消毒欄舍和強制免疫接種,沒有長期穩定的消毒和免疫制度,牛只健康難以得到保證。另外,在引種和動物運輸時,小規模養殖戶往往忽視動物檢疫、車輛消毒和隔離處理,導致富鐘水牛面臨疫病的威脅,影響產業健康發展[10]。
2.2.2 種質資源保護不足
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富川縣富鐘水牛種畜場可為附近縣鄉鎮提供優良種水牛,但至80 年代,該種畜場因經費問題轉向果樹種植業。2000年政府部門通過引資合股建立了富達種源有限公司奶水牛場,開展了富鐘水牛雜交改良試驗并初見成效,但由于資金短缺,公司被迫解體。2021年,富鐘水牛種質資源被納入廣西自治區基因庫,但尚未建立富鐘水牛活體保種場,遺傳資源未得到實際保護,難以實施品種的改良和創新。
2.2.3 產業結構迅速變化
2000 年后,由于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役用富鐘水牛逐漸被替代,大部分牛只被賣掉,荒山草場逐步被開墾。2012 年后,由于當地柑橘種植和肉豬養殖效益可觀,大量用于放牧的山林草場被開墾種植柑橘和速生桉樹等經濟作物,大面積牧區被占用,富鐘水牛養殖空間被壓縮。此外,由于水牛養殖投資成本大且飼養周期長,群眾養殖積極性不高,大部分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員改為養殖其他收益快的畜禽、水產品種或種植果樹[11]。
2.2.4 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現代養殖業對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產業發展較晚、經驗積累薄弱的富鐘水牛養殖業,專業人才愈加缺乏。技術人才除了需要掌握富鐘水牛生理習性、繁育技術、營養需求、疫病防控、飼養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該學習基本的功能基因篩選、胚胎工程及移植、性控精液制備、數字信息技術等基礎理論及實踐操作[12]。
3.1.1 經濟價值高
富鐘水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牛磺酸、鈣和磷等多種營養物質,而且膽固醇和脂肪含量低,是公認的高級肉品[13]。隨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挺高,價格不菲的水牛肉供不應求。而且水牛皮和骨也是重要的制造業原料,因此,發展富鐘水牛養殖業,既可以增強國民體質,也可以生產工業原料并創造經濟效益。
3.1.2 保障糧食安全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人均耕地少,一直存在“人畜爭糧”的問題,而牛羊反芻動物可以消化糧食“廢物”—秸稈,繼而產肉、產奶,幫助解決“爭糧”問題和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14]。另外,由于國內牛肉供應嚴重不足,不得不依賴國外進口,而進口牛肉來源往往不穩定,市場價格波動明顯,并且還可能受到國外動物疫病的影響。因此,加大對秸稈等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發展節糧型養牛業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可行之路[15]。
3.1.3 產業鏈長,輻射范圍廣
富鐘水牛養殖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金融業等多種產業,主要包括飼草種植、飼料加工、水牛選育、飼養與保健、畜產品加工、市場營銷與金融投資等諸多方面,整個產業鏈條長、輻射范圍廣、經濟總量大,待形成穩定規模后,可有效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健康發展。
發展富鐘水牛首先要做好種質資源調查,為種質資源保護和發展奠定基礎。種質資源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不能完全依賴政府,需要聯合科研院校以及民間資本,組建科技研究合作平臺,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成立富鐘水牛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保種、開發、利用”一體化工作機制[16],具體措施如下。
3.2.1 建立縣級保護區,完善繁育體系
在中心產區富川縣設立富鐘水牛遺傳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開展純種繁育工作,建設保種場、選育場和擴繁場,可從以下6 方面落實富鐘水牛保種、開發和利用工作[22]: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保種場。要選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勢平緩且適宜放牧的開闊草場,優先選擇具有天然屏障的山區作為場址,保種場依山而建,并設置獸醫室、隔離區、糞污堆積區、飼養區等。
(2)建立核心種質群。首先應科學制定富鐘水牛登記制度,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投入資金,根據自治區畜牧總站制定的富鐘水牛品種特性及評定標準調查富鐘水牛,購買優良富鐘水牛種牛,將其轉移到保種基地組建良種核心群[17]。
(3)完善系譜檔案。在保種場和繁育場,精細的種牛檔案管理制度是保障保種場和繁育場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應詳細記錄種牛的編號、登記號、品種、血統、系譜、體貌特征、生產性能、母牛配種及產犢等情況,做到一牛一檔案并仔細管理。
(4)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保種場各項制度,如保種制度、崗位制度、飼養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免疫接種規程、疫病防治規程、畜禽標識使用制度等,使保種場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運行通暢。
(5)合理安排各單位職責。由聯合的科研單位和院校負責富鐘水牛保種繁育技術研發及應用,包括技術支持、種質資源鑒定、遺傳特性分析、種質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等方面,并對體系內其他人員進行線上、線下技術指導和培訓,解決保種繁育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公司或企業負責生產運營、發展和拓寬富鐘水牛消費市場。富鐘水牛育種場負責育種和供種,包括種公牛后裔測定、精液采集、凍精生產和保存等[18]。
(6)優選后備種牛。每頭公牛、母牛均保留一頭后代,評價后備牛特性,選擇體尺高、生長快、抗逆性強、沒有遺傳缺陷的牛只留種,保護活體種質資源[19]。
3.2.2 高效“種-養-種”循環發展
富川縣每年種植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約28 萬畝,年產56 萬t 左右秸稈,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20]。富鐘水牛具有特殊的瘤胃微生物區系,能夠消化秸稈并生產高品質牛肉[7],利用秸稈等農業副產物變廢為寶,每年可產生1800萬元以上收益。每頭牛每年大約生產13t 牛糞,可以為當地水果和蔬菜種植業提供大量綠色有機肥料。牛糞富含氮、磷、鉀等植物生長必須元素,長期牛糞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水果、蔬菜、糧食的品質和產量[21]。由此充分利用當地農業可回收資源,建立高效“種-養-種”循環發展模式,形成綠色有機生態鏈[22]。
3.2.3 利用物聯網實現智慧育種和養殖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智能育種與養殖已成為趨勢,科研院所與高校可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保種場和生產場開發牛場管理軟件[23],從而幫助相關人員充分了解牛場的總體情況,實現牛場智能化、信息化和規模化管理,最終提高牛場經濟效益。
3.2.4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根據國家《“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適度調整制定符合當地多元化發展趨勢的產業結構[24]。一方面通過制定相關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恢復當地生態環境,同時制定富鐘水牛產業優惠政策,吸引有實力的企業投資興業;另一方面積極申請富鐘水牛為地理標志產品,借助旅游產業宣傳具有特殊風味的富鐘水牛肉,開展富鐘水牛肉美食節等系列活動,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3.2.5 發展一體化經營
通過政府扶持和民間投資,逐步建立富鐘水牛標準化養殖場,發展牛肉加工企業,投資品牌肉品銷售門店,構建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經營集團,整合產業上、下游信息,形成產業信息高效傳遞和反饋機制,提高養牛效率和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合作共贏。
發展富鐘水牛產業是保護富鐘地區生物學多樣性和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地方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受到國家重視,該產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而應該充分挖掘利用其優良的生產性能,加緊培育符合當地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的優良種質資源,不斷擴繁核心種群,生產優質肉、奶和毛皮等畜產品,在滿足國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重塑富鐘水牛產業價值,讓卸下犁耙的富鐘水牛重新肩負起鄉村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