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勇,劉吉義,曾 旭,楊 龍,吳 雙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更加重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大健康”概念,并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既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對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建設健康中國作了深刻闡述,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出了指導綱領。2019 年8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1 個部委發布《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 年)》,要求各部門協調聯動,發揮合力,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 年10 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彰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大力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養生保健方法,推廣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全面推進健康廣西建設,標志著以“治療”為中心的健康產業格局正快速向“防、治、養”模式的大健康產業格局轉變。2020 年4 月出臺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壯瑤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中醫藥壯瑤醫藥養生保健,推動中醫藥壯瑤醫藥與養老融合發展,支持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做到醫中有養、養中有醫,建設一批中醫藥壯瑤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基地;推動中醫藥壯瑤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打造一批以休閑養生、健康養老、生態療養、中醫保健、健康食品等為核心內容的特色養生養老小鎮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強調,實施人才培養引進工程,培育壯大支撐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發揮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作用,建設實訓基地,推進產教融合,培養一支規模宏大、技藝精湛的健康產業技能人才隊伍。當前,康養產業蓬勃發展,而康養人才缺乏、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中醫藥、壯瑤醫藥在健康養生養老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受群眾認可和喜愛。
政府及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廣西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被認定為廣西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培訓基地。在廣西中醫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該校組織編寫了《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適宜技術》培訓教材,現就教材的開發策略與設計思路做一介紹。
以康養人才崗位任職需求為導向,結合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確定教材結構。明確課程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以滿足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要求。結合職業培訓的特點,堅持“必需、夠用”原則,在選擇教材內容時,根據養生保健項目操作流程和工作任務設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塊,圍繞康養人才職業能力形成過程,工作崗位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工作態度的要求確定教材內容。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員的基礎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盡量做到通俗易懂、專業規范、簡潔明了、圖文并茂、實用性強,為學員職業素養、職業能力、職業技能的形成與提升服務。
中國傳統醫學是一座寶庫,中醫傳統療法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壯瑤醫藥是廣西傳統醫藥和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壯瑤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全國90%以上的壯族人、60%以上的瑤族人居住在廣西,壯瑤醫藥更加符合廣西人民的健康需求,發展壯瑤醫藥不僅能促進廣西人民身體健康,同時也能促進民族團結[1]。教材編寫團隊按照職業培訓特點,結合廣西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培養要求和社會實際需求,與其他學科相聯系,注重養生保健適宜技術的應用價值,突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將系統的養生保健知識實用化,使學員充分掌握中醫藥壯瑤醫藥養生保健(如養生推拿、艾灸、拔罐、刮痧及傳統保健練功方法)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同時,增加具有廣西特色的壯瑤醫藥養生專項技能(壯醫藥線點灸和瑤族藥浴),使教材充分體現廣西中醫藥壯瑤醫藥的區域特色,為廣西康養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將培養掌握中醫藥壯瑤醫藥知識、技能的康養人才作為核心目標。康養人才培訓中的各專項技能應用性強,有完整的工作過程,項目內容具有模塊化、任務化的特點。在教材內容選擇方面,可按照崗位工作介紹養生保健服務流程,根據學員自主學習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實現理實融合、課崗對接、學做合一。因此,教材編寫團隊經過研究論證后,決定使用新型活頁式教材這一形式。新型活頁式教材兼具工作活頁和教材的雙重屬性,其工作活頁的屬性使教材具備結構化、形式化、模塊化、靈活性、重組性等符合職業教育教學和自主學習要求的特征,是優秀的承載形式;其教材的屬性使教材具備引導性、過程性、功能性、專業性、綜合性等特質[2]。新型活頁式教材也是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倡導使用的新型教材形式。新型活頁式職業技能培訓教材較傳統教材在幫助學員明確學習目標、轉換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內容是教材的主體,是培訓的基礎,在培養學員技術技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材編寫團隊在多年養生保健、針灸推拿臨床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保健按摩師培訓經驗,充分調研養生保健市場,參考傳統中醫藥壯瑤醫藥養生保健方法設計編寫教材內容。
按照康養人才崗位工作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將教材內容劃分為基礎知識和常用適宜技術兩部分。考慮到使用人群中既有醫學專業的學員也有養生保健愛好者,故刪減了基礎知識部分中的中醫典籍原文,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兼顧專業性與易讀性;經絡和腧穴基礎知識章節遵循“簡潔、夠用”原則,結合康養適宜技術項目需要,簡要介紹了經絡腧穴基礎理論;常用腧穴部分改變了傳統教材根據經絡循行介紹的方式,改為按人體6 個部位介紹常用的65 個腧穴(見表1)。
在介紹常用腧穴時,突出其實用性,標明每個穴位的操作手法。養生推拿基礎知識章節除介紹養生推拿應知應會的知識外,還注重職業素養和價值觀培養,對職業道德、崗位職責、服務程序與規范、個人及環境衛生等方面做了專門闡述。對于養生推拿的基礎手法則去繁就簡,遵循“易學、夠用”原則,簡明扼要地介紹常用基礎手法及職業技能要求,實用性、針對性強,培訓效果好。17 種養生推拿常用基礎手法:扌袞法、揉法、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擦法、搓法、撥法、點法、叩法、拍法、抖法、捏法、捻法、搖法、拔伸法;職業技能要求:能在人體身上正確操作手法,區分基礎手法的分類及各類型手法的適用部位,描述手法的動作要求及操作要領,敘述手法的不同作用及適應證。
常用適宜技術部分共3 個模塊,涉及9 項常用養生保健項目,基于崗位工作要求編寫教材內容,其中全身養生推拿、艾灸、拔罐、刮痧是接受度最高的中醫養生保健適宜技術;壯醫藥線點灸和瑤族藥浴則是具有廣西壯瑤醫藥特色的養生保健適宜技術,是廣西民族醫藥運用于現代養生保健的經典項目。此外,還將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3 項傳統健身功法納入教材,既有利于康養人才自我健身又有助于其向大眾推廣普及。通過以上9 項技術方法培訓,使學員掌握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學員綜合素質。
21 世紀是信息時代,伴隨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快節奏的生活,現代人也進入了“讀圖時代”。視覺學習理論和雙重編碼理論認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既對文字進行加工處理,也對插圖進行加工處理,兩者相互促進,在提高信息理解準確性的同時延長保持時間[3]。根據這種“棄文讀圖”閱讀習慣的特點,為了便于理解記憶,教材中運用了大量插圖展示項目技術操作方法及過程。由于本教材主要面向醫療保健康養機構及基層學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沒有系統學習過中醫藥壯瑤醫藥課程,而康養適宜技術又注重理實一體與實踐,因此在教材設計時重視插圖的運用,盡量做到圖文并茂、形象易懂。整本教材共有329 張插圖,其中316 張為教材編寫團隊拍攝制作的照片,13張為理論知識的歸納圖表。為了貼合現代人“掃碼”閱讀的習慣,教材每章首頁還設有二維碼供學員掃碼查閱本章彩圖,拓展了教學空間,提升了插圖的閱讀效果及便利性。
大量配套插圖的運用給予了學員多種感官刺激,可提高其教學活動參與積極性,增強其學習動機,幫助其理解記憶、掌握操作技能,也便于學員在練習過程中隨時查閱。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型學習方式不斷涌現,相對于傳統學習方式,學員更愿意利用數字資源自主學習。教學視頻整合了各種資源,具有生動形象、聲畫并茂、使隱性知識顯性化等特征,逐漸成為新媒體時代學習者首選的學習資源[4]。為了突出新型活頁式教材的教材屬性,滿足學員自主學習需求,教材編寫團隊針對康養人才常用適宜技術錄制了操作視頻,建立了理論考試與操作考核試題庫等配套資源。為保證教學視頻質量,教材編寫團隊邀請微課制作經驗豐富的科技公司負責視頻的拍攝與后期制作,并將每條視頻的時長控制在2~15 分鐘。教學視頻在技術操作類項目教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能使抽象的知識簡單化、直觀化、形象化,學員還可以反復觀看、模仿練習,從而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習質量。為了便于學員獲取以上教學資源,教材編寫團隊借助超星泛雅平臺建設了線上課程資源庫,上傳了電子版教材和配套教學視頻、試題庫等,使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構建了線上、線下學習資源體系。
該教材編寫及配套資源建設歷時一年多,期間經過多次修改,于2022 年1 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此前后,本教材內容已作為校本教材和康養人才培訓資料推廣試用,近3 千名學員參加了培訓。該教材形式新穎、內容實用、學做一體、好讀易懂、拓展性好,獲得了參訓機構、教師、學員的一致好評。該教材的出版填補了廣西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職業技能培訓教材的空白,為規范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適宜技術提供了參考,推動了康養人才培訓工作的開展,為“健康廣西”建設盡了綿薄之力。今后,教材編寫團隊還將與時俱進、不斷修訂,進一步開發線上配套教學資源庫,使其成為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的有力工具,也為相關領域職業技能培訓教材的開發提供參考。在新時代,大健康產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中醫藥壯瑤醫藥在養生保健“治未病”方面的運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深受群眾喜愛,加之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中醫藥壯瑤醫藥康養人才培養也必將加速提質。